首页 理论教育 清水江畔的上医人

清水江畔的上医人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医疗队赴贵州山区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关注。为了山区人民的健康,千百位上医人向我们伸出了援助的手。上医学子赤诚的心感动了上上下下相关的领导,医疗队终于获准,第一批由19位66—71届各年级学生组成的上海第一医学院“指点江山”医疗队于1968年2月16日开赴贵州。每年医疗队还腾出人力组成小分队,主动到邻近县区送医送药、开展手术,扩大了服务面。

清水江畔的上医人

张永信

母校80年的辉煌历程中,培育了成千上万的医药卫生人才。他们遍布祖国各地,兢兢业业地为祖国的医药卫生事业作奉献。1968年后的两三年间,有一大批上医学子不畏艰险奔赴大西南、大西北,来到农村、工矿平凡的工作岗位,为改变当地缺医少药面貌献出了青春。

当年,我参加“指点江山”医疗小分队转战贵州山区11年。小分队在巍巍苗岭、秀丽的清水江畔留下了深深的脚印,使我们拥有一段人生最珍贵的时光。

铭记母校殷切重托

1967年秋,从北京传来了周恩来总理主持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消息。党中央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北京、天津支援大西北、上海支援大西南的重大决策如同春雷震撼着我们一代青年火热的心。

在上医我们苦读了6年书,受名医名家的培育和指导已具备了一定的从医基础,理应为哺育我们成长的民众服务,以报答国家和父母的养育之恩。志同道合的同学汇聚一起,在上医的南一楼,二楼那两间办公室里的灯光常彻夜不熄,66届医学系、卫生系毕业班的几位同学串连起来,逐渐扩大吸纳了其他系不同年级的同学,热烈酝酿,自动组织一支医疗队,奔赴祖国的大西南!

为了取得有关部门的批准,我们四处奔走。市卫生局老局长、长征干部洪明贵,市教卫办陈琳瑚主任都热情地支持我们的行动,积极为我们与西南云贵川三省联系,并反复嘱咐要多从困难着想,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除了去金山县访问调查在公社卫生院落户的“留种医生”外,还特地派同学赶去附属华山医院赴皖南医疗队学习。华山的老师先行一步,他们在山区为广大农民服务的动人事迹深深地鼓舞着我们。老师们还毫无保留地介绍在农村开展医疗工作应配备哪些基本医疗器械设备与药品,使我们受益匪浅。

当医疗队赴贵州山区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关注。有的积极要求加入我们的行列,有的为我们出主意,帮助我们筹集必备的医学书籍、化验试剂和手术器械。为了山区人民的健康,千百位上医人向我们伸出了援助的手。

上医学子赤诚的心感动了上上下下相关的领导,医疗队终于获准,第一批由19位66—71届各年级学生组成的上海第一医学院“指点江山”医疗队于1968年2月16日开赴贵州。离校前,上医师生为我们在一号楼大礼堂举行了简朴而激动人心的欢送会。校友们拥簇着我们登上讲台,给我们戴上大红花。一阵阵欢呼声,一片片鼓掌声,一句句催人泪下的期望与祝愿,台上台下热泪盈眶。要知道,那是在“文革”的非常时期,欢送会是自发举行的,台上没有灯光,没有广播喇叭,甚至礼堂里因动乱而没有一张坐椅,医疗队没有一架照相机,可仍留下了难忘的照片。热烈的场面一直延续到上海北站站台。火车发动了,徐徐地离别了上海,我们19名上医学子满载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和母校的殷切期望奔向贵州高原。

上医儿女不辱使命

医疗队选择了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山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偏僻的剑河县太拥区安下了家,著名的老山界就在那儿。从自治州到县城2天只通一次班车。从县城搭森林公路汽车60里后再步行30里山路才到医疗队所在地。虽然巍巍苗岭山高坡陡,清水江盘曲如龙,山清水秀景色秀丽,可当地确实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生活艰苦,缺医少药十分严重。全区1万多人口分散在东西百余里南北五十里的110多个自然寨中,仅一个卫生院,只有十几张简易病床,十来位医护人员,而且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初级卫生人员。

山区来了上海医疗队的消息不翼而飞,各地病员纷纷来到我们驻地。一天,从50里外的展么公社来了位18岁侗族姑娘杨光珍,她未婚但肚子却比足月妊娠还大,村里传出风言风话说她怀了鬼胎。我们检查后初步诊断为卵巢囊肿,必须手术,可是她根本没有经济条件去州、县医院,苦苦哀求我们就地开刀,“死马当作活马医”。受母校的多年教育培养,使我们鼓起为少数民族姐妹解除疾苦的热情,敢于为救死扶伤承担风险,全队队员分工协作,克服重重困难,为她准备血源,从县城运来氧气瓶,经过充分的准备,终于成功地为杨光珍摘除了26斤重的肿瘤。手术后10天,她奇迹般地步行回家,逢人便说是毛主席派来的医疗队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在山区简陋的条件下,我们充分利用在母校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尽力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医治工作,还施行疝修补、骨髓炎死骨剔除、膀胱取石、急腹症及剖腹产等手术;凡是我们有能力承担的都认真完成,解除了千百位病家的疾苦,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文革”期间,山区的传染病十分猖獗。每逢冬春,麻疹、水痘、百日咳、流脑等流行,夏秋季痢疾、肠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等病人骤增。加上小儿脐风、地方性甲状腺肿等疾病在当地多发,邻近县区的病人又向医疗队驻地集中,我们成年累月跋山涉水,走村串寨仍难以应付繁重的医疗任务。到山区一年后,从上海又有一批年轻医护人员加入到我们医疗队,其中有一位上医同学,三位上医护校校友,大大充实了我们的力量。在实践中,我们逐渐领会在母校接受的医疗、预防、中西医结合全面而扎实的教学带来的益处。在上医,我们多次下乡搞血吸虫病防治,在基层实习和劳动,对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有了一些认识,知道从根本上改变山区缺医少药面貌必须加快赤脚医生和新法接生员的培训,大力推行合作医疗制,开展群防群治,推广中西医结合,提倡以针灸、中草药防治疾病。这些不仅减少了疾病,缓解了医疗压力,而且方便了群众,减轻了经济负担。医疗队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全区建立了区、社、队三级医疗防疫网,做到“小病小伤不出村,重病急病不出区”。每年医疗队还腾出人力组成小分队,主动到邻近县区送医送药、开展手术,扩大了服务面。当地群众高兴地说:“共产党为我们拔掉了苦根,现在又派来医疗队帮我们挖病根来了!”

虽然在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沟里,我们过得很艰苦。一天才吃两餐,少油少肉,部分蔬菜靠自己栽种。没有电视,难得通电话。可是我们向往像上医的前辈那样将自己的青春紧紧地与人民的生命健康联系在一起,就能心甘情愿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为体现人生的价值而感到无限的荣光。

医疗队勤奋地为山区人民服务,山区的群众给予了热情赞扬。1969年国庆20周年,当地推选我队的代表去中南海,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医疗队的代表又先后被推选为全国第四届和第五届人大代表,为母校赢得了荣誉。

母校关怀源远流长

医疗队身居偏僻山区,可时时注意从信件、报纸、广播里传来的关于母校的消息,大家始终能感受到母校血脉的影响。

上医另一支医疗队在四川山区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发扬祖国医药宝库,热心为农民服务的业绩一直引我队关注,我们曾派专人前往学习。一批批华山医疗队在云南山区工作的卓越成绩和动人故事,各地校友在农村基层艰苦奋斗的报道都激励着我们。上医人无论战斗在哪里,都保持着像前辈那样踏实勤奋、任劳任怨、有所作为的传统。

1969年6月,母校一支由医教研骨干组成的教育改革小分队来到我们医疗队,使全队的医疗实力增强、如虎添翼,能为山区群众解除更多的疾苦。

过去,我们最愁学问不多,医术不高,常常面对难以诊治的病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母校老师中有不少著名的临床专家,他们一对一地指导我们的医疗工作,使全队的医疗水平大为改观,我们也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上显著提高了独立工作能力和专科诊治水平。以往,我队妇产科方面最多能开剖腹产,子宫次全切除,对于山区里难产损伤所致的尿漏无能为力。妇产科医院的袁耀萼老师看到尿漏妇女坐到哪里湿到哪里,平时不敢出门,家庭因此不和,她十分同情病妇的痛苦,袁老师不怕脏、不怕臭,为病人清洗创面,因陋就简成功地分次施行膀胱造瘘、阴道壁修补和尿道重建术,使好几位尿瘘病人得到修复。她一心为苗族妇女服务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她的事迹至今还在苗岭流传。来自基础部和药学系的老师从母校带来了一大批解剖模型、组织切片、实验设备和动物及许多医学专业书籍,它们不仅给全队,特别对未完成全部学业的低年级同学补上基础医学和中医药理论课提供了最好的条件,而且使我们赤脚医生培训工作走上正规的轨道。

教改小分队在贵州工作一年回沪后,母校继续有计划地分批安排我们全队队员回附属医院进修,为医疗队员的专业分工和业务发展夯实了基础。这是母校为我们创造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我们一生受益。

上医校风永续不忘

医疗队在山区度过了11个冬春,四人帮垮台后,“文革”结束,国家拨乱反正,迈上了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大道。贵州当地十分重视我们医疗队,1978年省委专门下文,认为医疗队为山区群众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医疗队成员经受了长期的磨炼,为了顺应形势发展,决定将我们分散安排到省和自治区有关的医疗机构作为骨干,发挥人才优势。

医疗队完成了历史使命。大部分队员安排在黔南自治州三家医院工作,少数在贵州省人民医院、省卫生防疫站任职。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后,我和其他三位同学考回母校深造,此后留校工作。至今,卫生系68届沙战荣夫妇仍在黔南州人民医院工作,他担任副院长多年。其余在贵州长期工作的校友后来陆续调回老家或上海工作,现绝大多数已退休。虽然离开了贵州,可是我们的心仍然牵挂着第二故乡。历史证实,我们走出校门迈向贵州山区的第一步是坚定而正确的决定,在山区我们施展才能,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在山区我们经受了风雨洗礼,领悟了国情、民心,使我们成熟、定型。我们的付出值得,受益终生。近年来,不少队员带着子女重访贵州,采取不同的方式继续为彻底改变山区一穷二白、缺医少药面貌做点有益的事。1998年8月,有6位队员相约重访剑河,当地群众穿着民族盛装,吹着芦笙,放着鞭炮,载歌载舞接待当年的医疗队员。30年前施行卵巢囊肿摘除术的杨光珍也特意赶到县城会见老朋友。事先,我们筹集了4万2千元在当地设立了帮困助学金,专门资助困难学生。2001年10月,我们又追加了2万元。山区已是我们心中永远抹不了的挂念。

回首已往,我们已告别年轻,迈向老年。可是我们无不铭记着上医校风对我们的熏陶,忘却不了在山区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我们将继续实践40年前对母校立下的诺言,把一生融入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个合格的上医人。

作者张永信,教授,华山医院医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1966年毕业于上医医学系。1968年随医疗队赴贵州工作。1982年在上医获硕士学位。曾任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副所长、华山医院党委书记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