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医人在甘肃

上医人在甘肃

时间:2022-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我在甘肃这片土地上已经整整工作了54年了。历届毕业生绝大部分都留在甘肃,担任着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地县乡医院的医疗工作,有的成为学校的骨干,救治了数以万计的病人,在甘肃的城市、农村医疗防治战线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每想起上医母校的老师们8年来孜孜不倦地养育我成长的情景,看到上医的老前辈杨英福院长白发苍苍,任劳任怨,一生奋斗在建设发展甘肃医药卫生事业第一线上,付出了全部心血,我感到惭愧。

上医人在甘肃

吴 纬

1953年从卫生部上医高师班结业后,我三次申请志愿到祖国的西部边远地区去锻炼自己,开辟事业。今天,我在甘肃这片土地上已经整整工作了54年了。

回想1953年夏,我从上海来到甘肃兰州,那时的甘肃,周围的山全是黄土秃岭,没有绿色,没有树木。从兰州往西,便是沙丘和一望无际的戈壁和大沙漠。狭长的兰州城从西城口步行到东城口,只需半个小时,只有横竖两条土马路。饮用的全是从黄河拉来的黄泥水,用明矾沉淀后再用。这里经常刮狂风,刮风时飞沙走石,白天变黑天,等风过去后,满嘴、满眼、满鼻腔和衣服里都灌满了黄土。那时候的甘肃,贫穷落后,更谈不到什么医疗条件。

在兰州大学校园后面,一栋东西不到100米、破烂不堪的两层小楼里,设有解剖、化学、生理、病理等6个医学基础课科室。在校外旁边还有一所仅80张床位的附属医院,医院院长是上医1938年毕业的杨英福教授。这就是当时兰州大学医学院的全部。前期授课老师约10人,在校生不足100人。1953年夏,从全国陆续分配来了30多位医学基础课老师。1954年9月,兰州医学院独立建院。老师和同学们日夜不停,用自己的双手在一片坟地废墟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医学院。我们不但铺建了校内的混凝土大马路,还日夜挖沟铺路建成了校门外长达4公里的柏油马路。1957年9月,500张床位的附属医院楼也告落成。

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到2003年,兰州医学院已经成为一所设有基础医学药学、公卫、口腔、临床医学等8个二级学院、3个系,约60个专业的医学院,还有几个研究所和研究室,各种类型在校生13 000多人(包括硕士生约600人),具有一定规模的甘肃唯一的医学院校了。50多年来,兰州医学院为国家输送了各类医药卫生毕业生约3万多名。历届毕业生绝大部分都留在甘肃,担任着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地县乡医院的医疗工作,有的成为学校的骨干,救治了数以万计的病人,在甘肃的城市、农村医疗防治战线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下乡搞医疗调研,不论走到哪里,都有我们的毕业生接待和协助工作。

回想这几十年来的奋斗历程,感想良多。我们曾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西北地区特大的饥荒;长期以来兰州经济条件非常落后,经费设备十分短缺,再加上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当地忽左忽右的土政策,使我们的事业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常想,我的同学们留在大城市里,他们的事业、生活以及子女的安排等等,哪个不比我强,我真傻,我在这黄土高原上真是献了青春献子孙,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产生了灰心动摇的思想情绪。但是,每想起上医母校的老师们8年来孜孜不倦地养育我成长的情景,看到上医的老前辈杨英福院长白发苍苍,任劳任怨,一生奋斗在建设发展甘肃医药卫生事业第一线上,付出了全部心血,我感到惭愧。我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挺着坚持过来了。到今天,终于看到了在这片祖国的黄土高原上凝聚着自己劳动血汗的花果。这是我献给母校的最好礼物。

亲爱的母校,是你养育了我们,使我们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最主要的是使我们懂得了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具备了正确的世界观。老师们的言传身教,熏陶着我们永远做一个正直的人,爱国家,爱人民,不图名利,不图享受,刻苦耐劳,不拿不义之财。在工作上严谨求实,不怕困难,乐观前进,永不退缩。在祖国的各地,新疆,青海,内蒙,还有西藏等地,上医的校友们都做出了出色的成就。正如在一次盛大的上医校友会上,新疆医学院的一位校友所说的那样:“上医人,放在哪里哪安家,永远不忘母校的优良传统”。

作者吴纬,教授。195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曾任兰州医学院副教务长,兰州医学院附属一院副院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