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愿恩师的建树常青

愿恩师的建树常青

时间:2022-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是我国护理教育事业建树人之一张祖华校长诞辰100周年,吾辈已届耄耋之年的学子们怀着崇敬和感恩的心情,追思一代宗师倾注毕生心血为祖国护理教育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重温其教诲,以志纪念。师范毕业后,考入上海妇孺医院附设协和高级护士学校。张校长对学生要求严格,有时甚至严厉,但从不压服,总是言语中肯,以理服人,因此并不让人畏惧,相反常感受到她拳拳爱生之心。学生对张校长无不崇敬,被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愿恩师的建树常青

张审恭 张济华 郑颂民

今年是我国护理教育事业建树人之一张祖华校长诞辰100周年,吾辈已届耄耋之年的学子们怀着崇敬和感恩的心情,追思一代宗师倾注毕生心血为祖国护理教育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重温其教诲,以志纪念。

张祖华校长1907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25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9年毕业于上海妇孺医院附设协和高级护士学校;1934年赴美国田纳西州文登毕尔大学护士学院进修,1947年前往美国Wi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Cleveland Ohio护士学院学习,1949年获理学士学位,1950年获护理硕士学位。1936年担任上海妇孺医院附设协和高级护士学校首任中国校长,1946年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国际护理学会年会,1950年回国后继任母校校长,兼任中华护理学会上海分会副理事长及护理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52年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附设护士学校(由上海妇孺医院附设协和高级护士学校、上海中山医院护士学校、上海红十字会医院护士学校合并)校长直至1973年退休。退休后担任上海医科大学护士学校顾问、中华护理学会上海分会顾问及上海市中专教育研究会顾问。

对护理工作的热爱

张祖华校长生长在旧社会,其父乃一介书生,以教书谋生。为人刚正不阿,遇事仗义执言,家训“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师范学校为人师表的教育,使其形成自尊自爱、勤奋好学,不媚上、不欺下,胸襟开阔的品格。师范毕业后,考入上海妇孺医院附设协和高级护士学校。在学习护病历史时,读到英国一位才华过人的贵族女士南丁格尔毅然舍弃养尊处优的生活,由随军战地救护直至终生从事床旁护理,她的崇高精神和卓越贡献犹如黑暗中的闪亮灯光,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新生,而被世人誉为护士鼻祖的感人事迹,使其思绪难以平静,遂萌发了为护理事业献身的壮志。当时担任护病原理与技术教学的是一位外籍老师,在上护理技术示教课时她神情逼真,操作熟练。尤其引起学生注目的是,她视模型人如真人,总是面带微笑,有礼貌、有感情地打招呼、作解释、问寒问暖,其仪态深印学生脑际。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懂得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它面对生命,护士必须具有爱心,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和具备动手能力,还要懂得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营养学……善于和各种病人接触交流,对他们进行计划护理,卓有成效地为他们解决身心疾苦。

通过系统的课堂理论学习,示教室操作训练和病室实习,学生时代的张祖华进一步对自己从事的护理工作产生浓厚兴趣,努力学习勤于思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毕业时张祖华以品学兼优的成绩留校任教。从此,她便以全身心致力于护理教育,用热爱护理工作的实际行动引导一代代学生热爱护理,献身护理事业。

对教育事业的执著

张校长自从事护理教育工作以来,始终坚持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相结合,深入实践,直至升任校长兼医院护理部主任要职,亦从未间断亲自授课和亲临病室管理第一线。她对学生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学相长?怎样把学生塑造成德才兼备的护理人才胸有成竹,力求承前启后创新护理理念,探究办学宗旨,明确办学目标,加强道德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习基地带教质量,使学校一切工作和设施都紧紧围绕办学方向井然有序地运作。在教学方面,一改过去临床专业课由医生担任的惯例,而选调经进修提高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任教,俾使学以致用。她常对教师们说:“护士热爱自己专业,并不是与生俱有的,要通过教师的教导和自身体验来获得。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改变学生,影响其一生。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她还幽默地说:“要做有真才实学的护士,不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妈妈nurse”,给学生印象很深。

张校长治学严谨是护理教育界和师生们有口皆碑的,她十分重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突出中专教育少而精的原则,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校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础理论,不求深广而在精炼实用。加之教师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习惯于课后去图书馆翻阅参考书补充笔记,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要求撰写护理个案研究,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遇到新问题时尽快去查找资料释疑,促使学生细致观察病情,善于计划护理,及时为病人解决护理问题。

张校长教学重视因材施教。在分析班级学生程度参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布置自习、个别辅导、实习小结以及研讨护理个案研究等环节扬长补短,相互促进。尤其珍视高材生的学习潜能,通过指导自学以满足其加快进度的要求,若个别二年级的学生已达到三年级的水平就放手安排其实习三年级的内容;各方面优秀的毕业班学生甚至学业尚未结束即已受聘于其他医院或护校担任护士长或教师。

张校长的教学思想还表现在有前瞻眼光和创新意识,早期即提出护理教育应分不同层次,以各司其职,人尽其才;阐明母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护理人才。当时招收高中毕业生入学,起点高,经在校良好的教育,毕业后均被社会认可,成为有良好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护理骨干。

对学生的关爱

张校长对学生要求严格,有时甚至严厉,但从不压服,总是言语中肯,以理服人,因此并不让人畏惧,相反常感受到她拳拳爱生之心。她始终强调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不轻言放弃。凡经她授课的班级不管时间长短,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强项和弱项都了如指掌,故能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成长,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学生对张校长无不崇敬,被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在她的心中学生占有很重要位置,甚至留学在外也不释怀。她在给班级来信中,每位同学名下都有不同的挚言,同学争相传阅,一遍又一遍,深深感受校长的关爱,牢记良师的教诲。

张校长对学生既要求严格又耐心疏导,她谆谆教导说:“护理工作是精细艺术中最精细者,必须努力学习,勤于思考,观察敏锐,处置周密,防患于未然”。学生记住了,并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夜间巡视病房时,第一时间发现了内出血病人的先兆症状,因及时处理而避免了休克发生;夜深人静护士悄悄巡视病房,注意到一位次日手术病人在轻声叹息,即一面抚慰一面亲切探询,终于让病人说出了对医生也难以启齿的心结,经护士细致入微的解说,使病人思绪走出误区而安心入睡,次日得以顺利手术。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她关爱学生也体现在造就学生良好品德上,她常语重心长地说:“为人诚实,做事负责,是护士必备的素质,护士常单独值班和面对昏迷者或婴幼儿,更要有爱心。要以‘慎独’作为衡量自己的道德准则”。学生理解了,在工作岗位上均认真细致地完成任务,全力以赴力求完美。

她对学生真挚的感情常溢于言表,当学生有了进步和得到好评,她会情不自禁地昵称“小东西”,让学生感到格外亲切,她一直关心支持年轻人政治上的成长,学生入党她无比喜悦,并鼓励她们更严格要求自己,不要特殊化。面对老校长的关爱,学生们始终激励自己,不敢懈怠。

对祖国的赤诚报效

张校长经历了中国近百年坎坷历程,面对灾难深重,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她明白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树立了“出国深造兴我中华”的意志。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虽使她开阔眼界,但每想到别人的东西不属于自己,必须取其精华,择其良种种植在祖国的土壤里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故而更加勤学苦练。1950年获硕士学位后,原计划继续攻读护理博士,当悉新中国建立,即匆匆登上最后一班回国的轮船。在远航途中经香港码头遭当局拒予登岸,绕道深圳到达广州时,受到广州市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这一鲜明对比使归心似箭的海外学子深深感悟祖国母亲的温暖,倍增报效祖国的热忱。

回国不久,适逢国家实施发展护理教育事业的重大举措,并受命负责三校合并,新建校舍,增添设备,扩大招生,相应调整教职员工编制等重任。面对具有一定规模的护校蓝图,她心情无比激动。回想旧中国护士没有社会地位,更谈不到重视护理教育,培养护士只是为了供医院使用,所以护校大多附设在医院里,校舍设在医院一角。对比眼前呈现的占地30亩独立正规的学校建筑,教室、示教室、实验室、健身房、体操场、宿舍和生活设施以及校园内繁花绿茵、丛树石影的怡人环境无一而缺,学生能在明亮宽敞的实验室内,动手操作各自配备的专用显微镜等仪器。这一切正是她实现洋为中用,梦寐以求的机遇。她深切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护校的今天,决心不负重任、不辱使命。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在教育园地耕耘,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开创护理教育新局面,培养了一批批护理人才,桃李满天下。

文革”期间张校长虽遭暴风雨袭击,但她视若一江东流水,坚信真理不会被淹没,因而泰然处之。“文革”结束后,她不顾年老体弱继续努力工作,致力于培养青年教师,研究教学课题,更新护理理念,编写心理护理学讲义,外出讲学等。并提出:①开办护理学院、护理系,建立护理科研队伍,提高我国护理水平;②创造条件为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积累教学资料并上升为理论,传于后人;③选拔优秀人才出国进修,引进国际先进护理技术,去粗取精,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事业推向世界前沿;④在护理教学中,先进的科学设备和教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脱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应该心系学生,护士必须爱护病人等建议。

回忆张校长为振兴中华护理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卓越贡献的一生,学子们敬仰怀念、感恩激励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在学子们成长过程中饱凝了老校长的心血和汗水,在学子们成功的业绩中也体现了老校长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张校长虽已离去,但她“严谨求实、爱国敬业”的精神将永远不会消逝。可以告慰老校长的是:您的遗愿正在实现,您的教育思想将代代相传。

作者简介:

张审恭,高级讲师。1950年毕业于上海妇孺医院附设协和高级护校。196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成人教育)。曾任上医护士学校内科学及护理教研组组长及上海市相关专业校际学科组组长。

张济华,高级讲师。1951年毕业于上海妇孺医院附设协和高级护校,196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妇产专科(成人教育)。曾任上医护士学校校长。

郑颂民,高级讲师。1950年毕业于上海妇孺医院附设协和高级护校。曾任甘肃省卫生学校基础护理学教研组组长及甘肃省相关专业校际学科组组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