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 鼻中隔脓肿
【概述】
鼻中隔脓肿是指鼻中隔软骨膜下或骨膜下积脓。多发生于鼻中隔软骨部。单侧者少见。
病因:①大多由鼻中隔血肿而来或鼻中隔手术后;②邻近组织的炎症,如切牙牙根感染、上唇及鼻小柱的疖肿等。鼻咽、鼻腔或鼻旁窦的急性炎症也有蔓延至鼻中隔引起脓肿者,但很少见;③临床上还偶可见到继发于急性传染病,如继发于流感、猩红热、伤寒等之后。本病也可发生于新生儿及幼儿;④鼻中隔黏膜损伤,化脓菌侵入黏骨膜下发炎化脓。曾有因经鼻腔插入十二指肠引流管受伤后,引起鼻中隔脓肿的病例报告。
【临床表现】
与鼻中隔血肿相似,但以全身及局部急性发炎症状为主,如寒战、发热、周身不适、鼻梁和鼻尖红肿疼痛,并伴有触痛等。脓肿可先发于鼻中隔一侧,但因毒素侵蚀和营养障碍。致软骨坏死,使脓肿向两侧扩散,引起两侧重度鼻塞。检查时,常见鼻中隔两侧对称性膨隆,色暗红,柔软而有波动,触痛明显,抽吸有脓。如自行穿破,则有血脓流出,同时在鼻中隔一侧可见小瘘口。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①有鼻外伤、中隔血肿、中隔手术或邻近部位感染史;②有以上症状和体征,肿胀局部穿刺有脓液。
2.鉴别诊断
(1)鼻中隔血肿与鼻中隔脓肿互相鉴别 特别对于儿童的鼻部外伤,必须详细检查,以免漏诊或误诊(表14-2)。
(2)鼻中隔偏曲 单侧凸起,而对侧凹陷,触之坚硬,不能移动。有时可见矩状突或嵴突。平时有鼻塞史,仔细做鼻腔检查与鼻中隔血肿或脓肿均不难鉴别。
(3)鼻中隔黏膜增厚 多位于鼻中隔上部,近鼻中甲平面处,呈灰白色,触之柔软。此系鼻旁窦炎的脓液长期刺激的结果,无外伤史,若穿刺抽吸为阴性。
(4)鼻中隔梅毒瘤 多发生于鼻中隔软骨部,向两侧隆起,探针触之质地较硬,境界明显,其周围黏膜充血。无外伤或手术史,亦无发热等症状。康华反应阳性。
表14-2 鼻中隔血肿与鼻中隔脓肿的鉴别
【治疗】
确诊后,应及早切开排脓。木前应向患者说明,术后有可能遗留塌鼻畸形等不良后果。一般于鼻中隔一侧沿鼻底部做水平切口,使充分引流。若脓肿发生于鼻中隔手术后者,可将原切口分开,并向后扩大切口,用吸引器将脓吸净,取除残留的病变骨片,然后置入橡皮条引流。术中可用磺胺粉撒入脓腔,或用抗生素溶液冲洗脓腔。同时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待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后,再改用敏感性抗生素。脓肿引流愈早,鼻中隔软骨发生坏死的部分愈小,形成鞍鼻的机会也愈少。如发现中隔软骨部已广泛破坏,估计有塌鼻畸形者,应考虑整形问题。可采用早期软骨植入法:待脓液排净,炎症控制后,即取贮藏软骨片置入创口,可免以后鼻部畸形。但大多认为于炎症消退2~3个月后,方可进行鼻部整形手术。
鼻中隔脓肿若不及时治疗,鼻软骨遭受破坏,将形成鞍鼻畸形。鼻中隔脓肿自行破溃,则形成鼻中隔穿孔。炎症扩散至鼻梁部软组织时,可引起海绵窦栓塞。炎症可沿筛骨正中板至筛板,经筛孔侵入颅腔,引起脑膜炎。亦可由上鼻道的淋巴管,进入蛛网膜下隙,引起颅内并发症。细菌经血行感染,可引起败血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