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外耳道狭窄及闭锁
【概述】
外耳道狭窄或闭锁,可分为先天性及后天性2种。①先天性者是由第一鳃沟发育异常所致,常与先天性小耳畸形同时发生,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部分病例与遗传因素有关,也可能与妊娠期病毒感染、服用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类)、内分泌异常、胚胎缺氧、接触放射线等有关。多合并中耳及内耳畸形。②后天性者常为单侧性,多为外伤、骨折、炎症后瘢痕组织增生、外耳道炎所致,乳突术后及患外耳道外生骨疣者也可发生本病。
闭锁或狭窄发生于外耳道的骨部或软骨部,如为全段闭锁,则软骨部为结缔组织充满,外耳道口只为一浅凹。骨部外耳道为致密或疏松骨质所充满,常伴有听小骨畸形、锤骨与砧骨关节骨化融合、鼓膜缺如等先天异常。
【临床表现】
单侧外耳道狭窄或闭锁,语言学习不受影响;如为双侧先天性闭锁,则小儿可因语言受到影响,以致吐词不清。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患侧外耳道无孔或仅存一小裂隙。若为继发性狭窄,可因继发感染,引流不畅,产生溢脓及耳痛。听力检查有助于了解内耳功能。阻塞范围及中耳情况可通过X射线拍片或CT检查加以了解。
2.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容易明确诊断。
【治疗】
以手术疗法为主。继发性者治疗较简单,可经耳内切口,彻底切除耳内瘢痕组织,凿除部分外耳道后壁及上壁,在扩大了外耳道的创面上移植首替尔皮片,外耳道置硬物扩张。对先天性外耳道狭窄或闭锁,因常伴有中耳畸形,处理较难。治疗的目的要在于增进听力,故手术实际包括外耳道成形术及鼓室成形术两步,手术均一期完成。对双侧闭锁病例,宜在5周岁左右施行手术,因此时乳突发育已逐渐完成,病儿较易接受各项耳的功能测验。手术也不宜过晚,以免耳功能减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