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其他侵袭性感染的真菌

其他侵袭性感染的真菌

时间:2022-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曲霉菌属由有横隔的分枝菌丝和具有特征性的分生孢子构成。曲霉菌属的真菌有数百种,其中能感染人和动物的有20余种。其中有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可引起真菌毒素中毒症和癌,主要诱发肝癌。食品防霉储存、制定安全的食品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及监测是目前控制黄曲霉毒素污染和中毒的有效措施。

五、其他侵袭性感染的真菌

1.曲霉菌属 曲霉菌属是分布最广泛的真菌之一,遍布于自然界。曲霉菌属由有横隔的分枝菌丝和具有特征性的分生孢子构成。菌丝特化形成厚壁而膨大的足细胞,在其垂直方向生出直立的分生孢子梗,在其顶部膨大形成顶囊,顶囊表面生出小梗,自小梗顶端形成具有各种形状、颜色和纹饰的分生孢子。依据分生孢子形成的特征可鉴别各种曲霉。在沙保培养基上,室温及37~45℃条件下均能生长,形成绒毛状或絮状菌落,可呈不同颜色。菌落颜色是曲霉分类的主要特征之一。

曲霉菌属的真菌有数百种,其中能感染人和动物的有20余种。最常见的引起人类疾病的是烟曲霉,主要由呼吸道侵入,引起支气管哮喘和肺部感染,也可侵入血流播散至各器官引起全身性感染。有些曲霉能产生毒素,已知的具有产毒能力的曲霉主要有黄曲霉、赭曲霉、杂色曲霉、烟曲霉和寄生曲霉等。其中有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可引起真菌毒素中毒症和癌,主要诱发肝癌。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其中以玉米、花生、棉籽及混合饲料的污染最为严重。已鉴定出12种以上的黄曲霉素,分为B1和B2两大类,它们的结构相似,均含有二呋喃环和香豆素(氧杂萘邻酮)结构。其中B1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因子,其致癌能力比奶油黄(二甲基偶氮苯)大900倍,为二甲基亚硝胺的75倍。B1类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最常见,因此在食品污染监测中通常以发现B1作为污染指标。食品防霉储存、制定安全的食品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及监测是目前控制黄曲霉毒素污染和中毒的有效措施。

2.毛霉菌属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粮食和水果尤为多见。其生物学特征是一般只有无隔菌丝,菌丝分枝呈直角,产生孢子囊,囊内充满孢子囊孢子。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迅速,形成丝状菌落,开始为白色羊毛状,后变为灰黄色,表面有小黑点(孢子囊)。

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或静脉插管、血液透析,甚至绷带污染等条件下可经多种途径侵入人体,多继发于糖尿病或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首要途径是鼻腔和呼吸道。病变可累及脑、肺及胃肠道等多个器官。毛霉好侵犯血管,引起动脉内膜损伤,致血栓形成,进而使组织坏死。坏死组织又为其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形成恶性循环,因而病情发展较为迅速,死亡率较高。

3.马尔尼菲青霉 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属于青霉菌属。其特征是双相真菌,在自然界中以菌丝形式存在,在组织中则可形成小圆形或椭圆形细胞。

马尔尼菲青霉可引起马尔尼菲青霉病(感染),引起广泛性播散性感染,最初通过吸入而致肺部感染,随后进入血流引起菌血症,并随血流播散引起其他部位感染。通常侵犯淋巴系统、肝脏、脾脏和骨骼。临床表现脸部、躯干和四肢出现粉刺样皮肤丘疹。最初多见于结核病、血液病、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近十年来,随着艾滋病患者的增多,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发病率逐渐升高。

患者骨髓涂片、皮肤印片或淋巴结活体组织瑞氏染色后镜检,可见到典型圆形或卵圆形有明显横隔的孢子,常位于巨噬细胞内;标本接种沙氏培养基,观察菌落特征和镜检其菌丝孢子形态结构进行鉴定;采用荧光素标记纯化的特异性IgG、ELISA法定量检测患者尿中马尔尼菲青霉抗原,可作为该病流行地的常规诊断方法 。

(孙运芳 王桂芬)  

思考题

1.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的结构有何不同?

2.比较细菌和真菌培养的生长条件和菌落特征。

3.如何采集皮肤癣菌感染标本?怎样进行镜检?如何报告镜检结果?

4.临床常见的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真菌有哪些?所致疾病各有何特点?

5.临床常见的引起侵袭性感染的真菌有哪些?感染有何特点?

6.白念珠菌和新生球菌形态学特征有何不同?简述白念珠菌的鉴定要点。

7.如何检测卡氏肺孢菌?

8.分析条件致病真菌感染增多的原因

9.为什么儿童易得头癣,成年人易得手足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