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时间:2022-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监测是医院感染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对于影响医院感染的环节和因素,如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消毒灭菌和医源性传播因素,环境卫生学、抗生素的应用和病原微生物的变化进行监测。通过医院感染发病率的监测了解医院整体发病水平,预测医院感染的流行趋势,防止医院感染暴发的出现。

第三节 医院感染监测

一、医院感染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是有组织、长期、系统、主动地收集有关医院感染疾病分布的动态资料,连续进行观察和调查,分析医院感染发生发展以及影响因素,以便采取防治措施和策略,并对防治效果和效益进行评价。监测是医院感染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立了医院感染监测,70年代中期美国大多数医院建立了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并成立了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实行全国性监测(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 study,N NIS)。80年代后期,医院感染监测主要为全院全面监测,各类型ICU监测,新生儿高危病房监测和外科监测。

从1986年起我国在12个省市的26所医院中开展了重点科室的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并逐步发展至100多所医院。在90年代初期,全国各级医院先后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开展了全面的医院感染监测工作。2000年,国家卫生部修订并下发了《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对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使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更加规范化,在降低医院感染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医院感染监测类型

医院感染监测可分为:全面综合性监测(comprehensive surveillance),目标性监测(targeted surveillance)和靶位监测。

(一)全面综合性监测

对医院内所有住院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及其有关的因素进行综合性监测。特点是监测范围广,项目多,所需的人力物力大,时间周期长,通常是在监测工作的开始阶段所采用的方法,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医院感染发生的各种情况和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医院感染的隐患,为医院感染的防治打下基础。

(二)目标性监测

在全面综合性监测基础上,对影响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进行有目的的监测。《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明确了在开展全面连续性监测的基础上,重点要放在开展前瞻性的目标性监测上。

(三)靶位监测

靶位监测是更具体的目标性监测,包括特殊感染部位、特殊部门、轮转监测和暴发的监测。

在开展监测工作时,各医院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目的、需要,选择监测的类型。

三、医院感染监测方法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有回顾性监测和前瞻性监测。

对于影响医院感染的环节和因素,如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消毒灭菌和医源性传播因素,环境卫生学、抗生素的应用和病原微生物的变化进行监测。

(一)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的监测

医院应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医院感染发病情况通常以发病率表示,发病率是指在一定时间里,在一定人群中(住院病人)新发病例的频率。通过医院感染发病率的监测了解医院整体发病水平,预测医院感染的流行趋势,防止医院感染暴发的出现。所以,医院感染发病率是医院感染监测的最重要的内容。

医院感染发病率的计算公式:

img48

例次感染率常高于发病率,因为医院感染病人在住院期间可能发生多次或多部位的感染。

在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监测时,应重视报告制度。

我国对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的主要监测指标规定为:①医院每年应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医院感染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每年监测人数的10%,漏报率应低于20%;②100张病床以下,100~500张病床,500张病床以上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应分别低于7%、8%和10%,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分别低于1%、0.5%和0.5%。

(二)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因而在医院消毒、灭菌工作中必不可少。

1.热力灭菌效果的监测方法

(1)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1)化学监测法:化学指示卡(管)监测方法:将既能指示蒸汽温度,又能指示温度持续时间的化学指示管(卡)放入大包和难以消毒部位的物品包中央,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指示管(卡),根据其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

化学指示胶带监测法:将化学指示胶带粘贴于每一待灭菌物品包外,经一个灭菌周期后,观察其颜色的改变,以指示是否经过灭菌处理。

对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进行B-D试验。

结果判定:检测时,所放置的指示管(卡)、胶带的性状或颜色均变至规定的条件,判为灭菌合格;若其中之一未达到规定的条件,则灭菌过程不合格。

2)生物监测法:指示菌株为耐热的嗜热脂肪杆菌芽胞(ATCC 7953或SSIK 31株),菌片含菌量为5.0×105~5.0×106cfu/片,在121℃±0.5℃条件下,D值为1.3~1.9 min,杀灭时间(KT值)≤19 min,存活时间(ST值)为≥3.9 min。

培养基:试验用培养基为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

检测方法:将两个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分别装入灭菌小纸袋内,置于标准试验包中心部位。

在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柜室内,排气口上方放置一个标准试验包(由3件平纹长袖手术衣,4块小手术巾,2块中手术巾,1块大毛巾,30块10 cm×10 cm 8层纱布敷料包裹成25 cm×30 cm×30 cm大小);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柜室内,排气口上方放置一个标准测试包(由16条全棉手术巾每条41 cm×66 cm,将每条手术巾的长边先折成3层,短边折成2层然后叠放,作成23 cm×23 cm×15 cm大小的测试包);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用通气贮物盒(22 cm×13 cm×6 cm)代替标准试验包,盒内盛满中试管,指示菌片放于中心部位的两只灭菌试管内(试管口用灭菌牛皮纸包封),将贮物盒平放于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底部。

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或通气贮物盒中的指示菌片,投入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经56℃±1℃培养7天(自含式生物指示物按说明书执行),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检测时设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

结果判定:每个指示菌片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都不变色,判定为灭菌合格;指示菌片之一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由紫色变为黄色时,则灭菌过程不合格。

(2)干热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1)化学检测法:将既能指示温度又能指示温度持续时间的化学指示剂3~5个分别放入待灭菌的物品中,并置于灭菌器最难达到灭菌的部位。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化学指示剂,据其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结果判定:检测时,所放置的指示管的颜色及性状均变至规定的条件,则判为达到灭菌条件;若其中之一未达到规定的条件,则判为未达到灭菌条件。

2)物理检测法:(热电偶检测法)检测时,将多点温度检测仪的多个探头分别放于灭菌器各层内、中、外各点。关好柜门,将导线引出,由记录仪中观察温度上升与持续时间。结果判定:若所示温度(曲线)达到预置温度,则灭菌温度合格。

3)生物检测法:指示菌株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A TCC 9372),菌片含菌量为5.0×105~5.0×106cfu/片。其抗力应符合以下条件:在温度160℃±2℃时,其D值为1.3~1.9 min,存活时间≥3.9 min,死亡时间≤19 min。检测方法:将枯草杆菌芽胞菌片分别装入灭菌中试管内(1片/管)。灭菌器与每层门把手对角线内,外角处放置2个含菌片的试管,试管帽置于试管旁,关好柜门,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待温度降至80℃时,加盖试管帽后取出试管。在无菌条件下,加入普通营养肉汤培养基(5 ml/管),以36±1℃培养48 h,观察初步结果,无菌生长管继续培养至第7日。结果判定:若每个指示菌片接种的肉汤管均澄清,判为灭菌合格,若指示菌片之一接种的肉汤管混浊,判为不合格,对难以判定的肉汤管,取0.1 ml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用灭菌L棒涂匀,放36±1℃培养48 h,观察菌落形态,并做涂片染色镜检,判断是否有指示菌生长,若有指示菌生长,判为灭菌不合格;若无指示菌生长,判为灭菌合格。

2.环氧乙烷(EO)灭菌效果监测

(1)灭菌效果监测:每次灭菌均应进行程序监测。每个灭菌物品的外包装应粘贴包外化学指示胶带,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卡,作为灭菌效果的参考。每月应做生物监测,移植物必须等生物监测结果为阴性时方可使用。具体做法,环氧乙烷测试包分挑战性测试包和常规测试包,前者主要用于对灭菌器的考核,后者作为平时的常规生物监测之用。挑战性测试包是将一生物指示剂放于一个20 ml注射器内,去掉针头和针头套,生物指示剂带孔的塑料帽应朝注射器针头处,再将注射器芯放在原位(注意不要碰及生物指示物);另选一成人型气管插管或一个塑料注射器(内含化学指示卡),一个琥珀色乳胶管(25.4 cm长,0.76 cm内径,1.6 mm管壁厚)和4条全棉清洁手术巾(46 cm×76 cm),每条巾单先折叠成3层,再对折,即每条巾单形成6层,然后将叠好的巾单从下至上重叠在一起,再将上述物品放于巾单中间层,最后选两条清洁布或无纺布包裹,用化学指示胶带封扎成一个测试包。常规测试包的制备方法类似,先将一生物指示剂放于一个注射器内(同前),再用一条全棉小毛巾两层包裹,一起放入一剥离式包装袋内。

(2)化学监测法:每次消毒过程均用化学指示物监测,消毒工艺应符合要求,化学指示物变色应符合规定标准色要求。

(3)生物指示物监测法:生物指示物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ATCC 9372),抗力要求为:菌量在5×10 5~5×106cfu/片,在环氧乙烷剂量为600±30 mg/L,作用温度为54±2℃,相对湿度为60%±10%条件下,其杀灭90%该微生物的D值为2.6~5.8 min,存活时间应≥7.8 min,死亡时间应≤58 min。

放置菌片的数量应足够多。根据通常做常规微生物学监测的实践经验,采用以下数量的生物指示物较为适宜:①灭菌器柜室可用体积小于5 m3时,至少放置10个菌片;②灭菌器柜室可用体积为5~10 m3时,每增加1 m3,增加1个菌片;③灭菌器柜室可用体积大于10 m3时,每增加2 m3,增加1个菌片。

生物指示物应放在那些在性能鉴定时发现是最难灭菌的部位,并均匀分布于整个灭菌物品中。生物指示物应在预处理之前放入被灭菌物品内或被灭菌物品的试件内。应尽量在灭菌周期完成后立即将生物指示物从被灭菌物品中取出并进行培养。应确定任何延迟复苏,特别是暴露于残留EO气体中的影响。所以,取出的指示菌片接种于葡萄糖肉汤培养基管中,以未经处理的阳性菌片做相同接种,两者均置于36±1℃培养。

每次灭菌都应进行灭菌过程监测。

结果判定:经培养,阳性对照在24 h内有菌生长;监测样品若连续培养观察5天,全部无菌生长,可报告生物指示物培养阴性,灭菌合格。

3.紫外线消毒效果的监测

(1)紫外线灯管辐照度值的测定

1)检测方法:①紫外线辐照计测定法:开启紫外线灯5 min后,将测定波长为253.7 nm的紫外线辐照计探头置于被检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1 m的中央处,待仪表稳定后,所示数据即为该紫外线灯管的辐照度值。测定时电压220±5 V,温度20~25℃,相对湿度<60%,紫外线辐照计必须在计量部门检定的有效期内使用。②紫外线强度照射指示卡监测法:开启紫外线灯5 min后,将指示卡置紫外灯下垂直距离1 m处,有图案一面朝上,照射1 min(紫外线照射后,图案正中光敏色块由乳白色变成不同程度的淡紫色),观察指示卡色块的颜色,将其与标准色块比较,读出照射强度。

结果判定:普通30 W直管型紫外线灯,新灯辐照强度≥90μW/cm2为合格;使用中紫外线灯辐照强度≥70μW/cm2为合格;30 W高强度紫外线新灯的辐照强度≥180μW/cm2为合格。

(2)生物监测法

空气消毒效果监测:(见本章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

表面消毒效果监测:(见本章物品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的监测)。

4.医疗器械灭菌效果的监测

(1)采样时间:在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2)无菌检验:无菌检验是指检查经灭菌的敷料、缝线、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无菌器械以及适合于无菌检查的其他用品是否无菌的一种方法。

无菌检验应在洁净度为100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微生物污染;对单向流空气区域及工作台面,必须进行洁净度验证。

无菌检验前准备:洗脱液与培养基无菌性试验:无菌试验前3天,于需-厌氧培养基与真菌培养基内各接种1 ml洗脱液,分别置30~35℃与20~25℃培养72 h,应无菌生长。

阳性对照管菌液制备:①在试验前一天取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的普通琼脂斜面新鲜培养物,接种1环至需-厌氧培养基内,在30~35℃培养16~18 h后,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100 cfu/ml;②取生孢梭菌[CM CC(B)64941]的需-厌氧菌培养基新鲜培养物1接种环种于相同培养基内,于30~35℃培养18~24 h后,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100 cfu/ml;③取白色念珠菌[CM CC(F)98001]真菌琼脂培养基斜面新鲜培养物1接种环种于相同培养基内,于20~25℃培养24 h后,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100 cfu/ml。

无菌操作:取缝合针、针头、刀片等小件医疗器械5~10件直接浸入6管需-厌氧培养管(其中一管作阳性对照)与4管真菌培养管。培养基用量为15 ml/管。

取5付注射器,在洗脱液中反复抽吸5次,洗下管内细菌,混合后接种需-厌养菌培养管(共6管,其中1管作阳性对照)与真菌培养管(共4管)。接种量:1 ml注射器为0.5 ml,2 ml注射器为1 ml,5~10 ml注射器为2 ml,20~50 ml注射器为5 ml,培养基用量:接种量为2 ml以下为15 ml/管,接种量5 ml为40 ml/管。

手术钳、镊子等大件医疗器械取2件用沾有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反复涂抹采样,将棉拭子投入无菌洗脱液中,将采样液混匀,接种于需-厌氧培养管(共6管,其中1管作阳性对照)与真菌培养基(共4管)。接种量为1 ml/管,培养基用量为15 ml/管。

培养:将需-厌氧培养管以及阳性与阴性对照管均于30~35℃培养14天,真菌培养管与阴性对照管于20~25℃培养14天,培养期间逐日检查是否有菌生长,如加入供试品后培养基出现混浊或沉淀,经培养后不能从外观上判断时,可取培养液转种入另一支相同的培养基中或斜面培养基上,培养48~72 h后,观察是否再现混浊或在斜面上有无菌落生长,并在转种的同时,取培养液少量,涂片染色,用显微镜观察是否有菌生长。

结果判定:阳性对照在24 h内应有菌生长,阴性对照在培养期间应无菌生长,如需-厌氧菌及真菌培养管内均为澄清或虽显混浊但经证明并非有菌生长,判为灭菌合格;如需-厌氧菌及真菌培养管中任何1管显混浊并证实有菌生长,判为灭菌不合格。

(3)注意事项:①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 h,若样品保存于0℃~4℃,则不得超过24 h;②被采样本表面积<100 cm2取全部表面;被采样本表面积≥100 cm2,取100 cm2;③若消毒因子为化学消毒剂,采样液中应加入相应中和剂。

5.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1)采样时间:在消毒灭菌后、使用前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 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 ml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 h内检测。

(3)检测方法:①细菌总数的检测:将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取0.5 ml,加入2只直径90 mm无菌平皿,每个平皿分别加入已经熔化的45~48℃营养琼脂15~18 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于35℃培养48 h后计数。②致病菌检测原则:将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取0.2 ml分别接种90 mm血平皿、中国兰平皿和SS平皿,均匀涂布,35℃培养48 h,观察有无致病菌生长。

(4)结果判定:灭菌后内镜,未检出任何微生物为合格。消毒后的内镜,细菌总数≤20 cfu/件,并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6.消毒液的监测

(1)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使用中消毒液的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可采用浓度试纸法和溶液分析法。常用的浓度试纸为有效氯浓度试纸、过氧乙酸浓度试纸、戊二醛浓度试纸。浓度试纸测定均有一定范围,在测定范围内可测出近似值,过高或过低均不适用。溶液分析法可按各消毒液的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进行。

(2)使用中消毒液微生物污染监测

检测方法:使用中消毒液微生物污染检测包括细菌总数和致病菌,细菌总数检测可采用涂抹法和倾注法。

涂抹法:用无菌吸管吸取消毒液1.0 ml,加入9.0 ml含有相应中和剂的采样管内混匀,用无菌吸管吸取上述溶液0.2 ml,滴于干燥普通琼脂平板,每份样品同时做2个平行样,一平板置20℃培养7天,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另一个平板置35℃温箱培养48 h计数菌落数。

消毒液染菌量(cfu/ml)=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50

倾注法:用无菌吸管吸取消毒液1.0 ml,加入到9.0 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生理盐水采样管中混匀,分别取0.5 ml放入2只灭菌平皿内,加入已熔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18 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一平板置20℃培养7天,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另一个平板置36℃±1℃培养48 h,计数菌落数。

消毒液染菌量(cfu/ml)=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20

结果判断:消毒液染菌量≤100 cfu/ml,并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注意事项:采样后1 h内检测。

四、医院环境微生物监测

医院环境微生物监测有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的手、餐具、卫生洁具、污水污物等方面内容。监测的主要部门为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ICU)、消毒供应室、治疗室、换药室、产房、母婴病房、血液净化病房等,以及在医院感染流行时,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的方面所进行的及时监测。

(一)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

1.采样时间

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

(1)平板暴露法:室内面积≤30 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1 m处;室内面积>30 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1 m处。

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9 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 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 min,盖好平板,37℃培养48 h,计数菌落数。

平板暴露法结果计算公式:

细菌总数(cfu/m3)=50 000N/(A×T)

式中A为平板面积(cm2);T为平板暴露时间(min);N为平均菌落数(cfu)。

(2)六级筛孔撞击式采样器法:采样时将采样器置于距地面1 m高处,面积>10 m2,每增加10 m2增设一点。每分钟采集空气量为28.3 L,采样后,从采样器中取出平板加盖,置37℃培养48 h,计数菌落数。按公式计算细菌总数。

img49

3.结果判定

Ⅰ类区域:细菌总数≤10 cfu/m3,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Ⅱ类区域:细菌总数≤200 cfu/m3,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Ⅲ类区域:细菌总数≤500 cfu/m3,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注意事项: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 min进行采样。

(二)物品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的监测

1.采样时间

在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

用5 cm×5 cm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采样面积≥100 cm2,连续采样4个,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次,并随之转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10 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门把手等不规则物体表面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

3.检测方法

(1)细菌总数检测:检测方法见本章细菌总数检测。小型物体表面的结果计算,用cfu/件表示。

(2)致病菌检测:检测方法见本章致病菌检测。

4.结果判定

Ⅰ、Ⅱ类区域:细菌总数≤5 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Ⅲ类区域细菌:总数≤10 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Ⅳ类区域细菌:总数≤15 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菌。

(三)医护人员手和皮肤黏膜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时间

在消毒后立即采样。

2.采样方法

手的采样: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 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10 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皮肤黏膜采样:用5 cm×5 cm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皮肤处,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10 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试管内,立即送检。不规则的黏膜皮肤处可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

3.检测方法

(1)细菌总数检测: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 s或用力振打80次,用无菌吸管吸取1.0 ml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本接种2个平皿,内加入已溶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18 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36±1℃温箱培养48 h,计数菌落数。

采样结果计算方法:

img50

(2)致病菌检测:

检测原则:致病菌的检测依据污染情况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

1)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

增菌、分离:取采样液1 ml,接种于5 ml SCDLP液体培养基中,于36±1℃增菌24 h。取1接种环上述增菌液,在血平板上作划线分离,36±1℃培养24 h。

观察菌落特征: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形态为金黄色、圆形凸起、表面光滑、周围有溶血圈。

镜检:挑取典型菌落作涂片染色镜检,镜下为革兰阳性、成葡萄状排列的球菌。

生化反应:取可疑菌落作触酶、葡萄糖发酵、血浆凝固酶、甘露醇发酵、新生霉素敏感试验,均为阳性者即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甘露醇发酵试验:取上述可疑菌落接种于甘露醇培养基,于36±1℃培养24 h,发酵甘露醇产酸者为阳性。

血浆凝固试验:①玻片法:洁净玻片一端滴一滴灭菌生理盐水,另一端滴一滴血浆,用接种环挑取菌落分别与生理盐水和血浆混匀,5 min内观察有无固体颗粒状物,若血浆出现凝块,生理盐水均匀混浊为阳性,两者均混浊为阴性。②试管法:吸取1∶4新鲜血0.5 ml,放在灭菌小试管中,再加入等量待检菌24 h肉汤培养物,混匀后放入36±1℃孵箱中,同时以已知血浆凝固酶阳性和阴性菌肉汤培养物作对照,每30 s观察一次,6 h内出现凝块者为阳性。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检测

增菌、分离:取样品1 ml,接种于1%葡萄糖肉汤,37℃增菌24 h。取1接种环增菌液在血平板上作划线分离,36±1℃培养24 h。

观察菌落特征:菌落形态为灰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针尖状突起、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周围有β溶血圈。

镜检:挑取典型菌落作涂片染色镜检,镜下为革兰阳性、呈链状排列的球菌。

生化反应:取可疑菌落作如下生化试验,如触酶阴性、链激酶试验阳性、对杆菌肽敏感者,即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链激酶试验:吸取草酸钾血浆0.2 ml(0.02 g草酸钾加5 ml人血浆混匀,经离心沉淀,吸取上清),加入0.8 ml灭菌生理盐水,混匀后再加入待检菌24 h肉汤培养物0.5 ml和0.25%氯化钙0.25 ml,混匀,放入36±1℃水浴中,每2 min观察一次(一般10 min内可凝固),待血浆凝固后继续观察并记录溶化的时间,如2 h内不溶化,移入孵箱观察24 h的结果。如全部溶化为阳性,24 h仍不溶解者为阴性。

杆菌肽敏感试验:将被检菌浓菌液涂于血平板上,用灭菌镊子取含菌0.04单位杆菌肽纸片放在平板表面上。同时以已知阳性菌株作对照,置36±1℃温箱培养18~24 h,有抑菌带者为阳性。

4.结果判定

Ⅰ、Ⅱ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5 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消毒合格。

Ⅲ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10 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消毒合格。

Ⅳ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15 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消毒合格。

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菌、大肠埃希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消毒合格。

皮肤黏膜:参照手的卫生学标准执行。

注意事项:皮肤黏膜采样处,若表面不足5 cm×5 cm可用相应面积的规格板采样。

(四)餐具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时间

在消毒后、使用前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

将2.0 cm×2.5 cm灭菌滤纸片于无菌洗脱液中浸湿均匀,贴在食具表面,经5 min取下,每10张滤纸合为一份样本(相当于50 cm2采样面积),投入含50 ml生理盐水的100 ml三角烧瓶中,于4 h内送检。

3.检测方法

细菌总数的检测: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 s或用力振打80次,用无菌吸管吸取1.0 ml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本接种2个平皿,内加入已溶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18 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36±1℃温箱培养48 h,计数菌落数。

采样结果计算方法:

img51

大肠菌群的检测:取1 ml采样液,加入相应的单倍或双倍乳糖胆盐发酵管内,置37℃温箱培养24 h,若乳糖胆盐发酵管不产酸不产气,则可报告大肠菌群阴性。如果有疑虑则进行分离培养。

4.结果判定

细菌总数≤5 cfu/cm2,大肠菌群未检出为消毒合格。

注意事项:餐具若用化学消毒剂消毒,采样液中应加入相应中和剂。

(五)卫生洁具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时间

在消毒后、使用前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

便器、尿壶等容器可用沾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反复涂擦容器的内表面及内口处,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5 ml无菌生理盐水试管中,立即送检。

拖把、抹布等物品可用无菌的方法剪取1 cm×3 cm,直接投入5 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生理盐水中,立即送检。

检测方法: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 s或用力振打80次,取采样液检测致病菌。

3.结果判定

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六)医用污物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时间

在消毒后、清运前进行采样。

2.消毒效果监测

焚化消毒效果监测:可焚化物品的消毒效果监测,以污物燃烧充分、彻底为标准进行直接检查。

碱化消毒效果监测:以熟石灰为消毒剂的碱化消毒,日常监测以pH为指标。消毒后30 min检查pH值,若pH=12,继续作用24 h为消毒合格。

氯化消毒效果监测:氯化消毒效果的日常监测,以余氯量为指标,在消毒接触时间2 h后测定余氯量,余氯量>200 mg/L,为消毒合格。

(何静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