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治疗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治疗方法

时间:2024-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副溶血性弧菌于1950年从日本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分离发现。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确切致病机制尚待阐明。副溶血性弧菌选择性平板采用科玛嘉显色平板,其菌落特征较典型。通过以上鉴定技术,确定副溶血性弧菌及其毒力情况。副溶血性弧菌抗体产生较早,一周之内可有明显升高,以后迅速下降。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凝集试验,其O抗原的制备与其他肠道细菌的血清凝集试验有所不同。

四、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V.parahemolyticus)于1950年从日本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分离发现。该菌存在于近海的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类、贝壳等海产品中。根据菌体O抗原不同,现已有13个血清群。主要引起食物中毒,尤以日本、东南亚、美国及我国台北地区多见,也是我国大陆沿海地区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原菌。

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确切致病机制尚待阐明。现已从KP菌株分离出2种致病因子,其一为耐热直接溶血素(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 TDH),动物实验表明具有细胞毒和心脏毒两种作用。其基因为双拷贝(tdh1和tdh2),KP实验中的溶血现象即由tdh2位点决定。最近的研究还表明,tdh基因家族也广泛存在于人类致病性弧菌中,如大多数霍利斯弧菌菌株(V.hollisae),某些拟态弧菌菌株(V.mimicus)中有tdh基因,非O1群霍乱弧菌中也存在同源性为93%~96%的tdh相关基因,提示该基因与致病关系密切。另一个致病因子为耐热相关溶血素(thermostable related hemolysin,TRH)生物学功能与TDH相似,其基因与tdh同源性为68%。

其他致病物质可能还包括黏附素和黏液素酶。

1.常规分离鉴定技术

(1)标本分离与培养:临床标本粪便、肛拭、呕吐物等,可疑中毒食物及相关的容器涂拭物等,采用直接分离与增菌分离进行检测。副溶血性弧菌选择性平板采用科玛嘉显色平板,其菌落特征较典型。副溶血性弧菌的定量监测方法,可参照以最大可能数(MPN)方法进行测定。

(2)副溶血性弧菌鉴定方法:生化鉴定、小鼠毒力试验、神奈川现象(Kanagawa phenomenon,KP)试验,KP阳性很可能就是致病菌株。耐热溶血素检测,参照GB/T4789.7-2003检验和FDA检验方法。通过以上鉴定技术,确定副溶血性弧菌及其毒力情况。

(3)PCR检测技术应用:副溶血性弧菌的耐热溶血素(tdh)及耐热相关溶血素(trh)基因通过PCR扩增,在食源性疾病相关标本中直接检测毒力基因。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为食源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提高有效的依据。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特有的pR72H基因片段的方法,也可鉴定是否为副溶血性弧菌。

(4)血清抗体检测:取急性及恢复期双份血清做间接凝血试验,抗体效价呈4倍或以上增长,即可确诊。副溶血性弧菌抗体产生较早,一周之内可有明显升高,以后迅速下降。

2.流行病学调查分型技术

(1)血清分型技术:副溶血性弧菌可分为13个血清群及67个K抗原因子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凝集试验,其O抗原的制备与其他肠道细菌的血清凝集试验有所不同。菌体须经121℃高压灭菌1小时后进行凝集试验。近年来(特别在日本)副溶血性弧菌流行的血清型以O3∶K6为多见。研究显示该血清型菌株对细胞的黏附性和对细胞毒性更强些。浙江省的多年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菌株血清型流行株分析,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主要为O3∶K6血清型。

(2)分子流行病分型技术:日本的Okura等人对54株副溶血性弧菌(包括流行群的O3∶K6,O4∶K68,O1∶K25,O1∶K26和O1∶K)采用PFGE和随机引物PCR两种方法分析,检测是否存在流行群特异序列toxRS/new或orf8标志,结果两种方法可把流行群的所有菌株都限定在一个遗传聚类群中,提示它们起源于同一个克隆。美国的Yeung等用PFGE、核糖体分型和TDH基因测序分型区分O3∶K6和其他血清型,PFGE对O3∶K6和有关血清型可形成7个密切相关的亚型,并区分于非O3∶K6型菌株。核糖体分型和TDH基因测序分型有较小的分辨能力,但可进一步证实新近分离的O3∶K6血清型菌株的紧密遗传关系。有人采用3种PCR对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型,将PCR引物设计在保守的核糖体基因间隔区序列(RS)、重复的基因外回文序列(REP)和肠细菌重复基因间一致序列(ERIC),这个PCR方法的分辨率接近甚至超过PFGE和核糖体的分型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