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医结合科

中西医结合科

时间:2022-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4年卫生部批准成立我国最早的中西医结合科研基地“脏象研究室”,主任姜春华、李亮,副主任沈自尹、顾天爵。为了加强对中西医结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1985年4月成立了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下设8个研究室,研究所挂靠于华山医院中医科,首任所长为沈自尹教授。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现有脏象、肿瘤、妇科、儿科、心血管病、呼吸病、神经系统疾病、老年病8个研究室,分布于复旦大学5所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

一、发展历程

华山医院是本市综合性医院中最早设立中医科的医院之一,中医科成立于1954年,由著名老中医姜春华任中医科主任,开设中医门诊。1955年内科医师沈自尹师从姜春华主任,并开设中医病房,床位25张。当时全科只有5名医师、1名护士,以收治肝硬化腹水及支气管哮喘病人而闻名全国。1958年正式成立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医教研室,统一协调各附属医院的中医教学工作,姜春华教授兼任教研室主任,盛梦仙、沈自尹医师为副主任。教研室内名中医荟萃,如有来院开设针灸门诊以针灸而闻名的向众苏医师,有治疗妇科、胃肠道疾病见长的盛梦仙主任,有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邓学稼和陈泽霖医师,有以外科见长的吴雅恺医师,以及神经科疾病专家李月如医师、善治肝病和传染疾病的苏读贤医师等。1959年起在外科、骨科的支持下开设了中医外科病房,专治尿路结石、脉管炎及小夹板治疗骨折等。1959年姜春华、沈自尹师徒同获卫生部颁发的“发掘祖国医学遗产奖”,闻名全国。1962年起陆续增加了上海中医学院各届毕业生以及第一医学院毕业的研究生来中医科工作。1964年卫生部批准在我院中医科成立我国最早的中西医结合科研基地——“脏象研究室”。1984年由沈自尹教授担任教研室主任、中医科主任,陈泽霖、施赛珠为副主任。1985年4月在原脏象研究室的基础上,集中了各附属医院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的实验室、专题研究组,成立了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下设8个研究室,均挂靠于我院。1995年施赛珠教授任科主任,副主任王文健教授,董竞成任教研室副主任。1995年沈自尹教授成为上海市名中医。1998年起王文健教授任科主任,陈剑秋为副主任,该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均有所发展,特别是关于老年及代谢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1997年沈自尹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董竞成教授创建中西医结合肺、炎症和肿瘤研究室。2004年王文健教授成为该科第二位上海市名中医。2006年起董竞成教授任科主任,陈剑秋、张新民、石志芸为副主任。现全科拥有病床30张,3个研究室,各类人员近40名,每日就诊病人约400人。

二、医疗工作

195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组建了“脏象专题组”,由华山医院中医科姜春华、沈自尹,上海第一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李亮、顾天爵、张丽丽,华山医院内科钟学礼、汪敏刚等教授参加,以华山医院中医科为主要基地,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医“肾”本质理论研究。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学术观点出发,发现在现代医药全然不同的病种,按照统一的辨证标准,病人的尿17-羟皮质类固醇值明显低下,以补肾中药治疗后可以恢复正常。沈自尹教授等的这一研究成果得到国内7个省市以及日本高雄医院等研究单位的重复与公认,从而证明了中医“肾阳虚证”是有其特定的物质基础,推动了我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开展,促进了该科临床工作的开展,也奠定了该科临床工作以中西医结合为主的特色。

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揭示了中医“肾”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等的内在联系,在中医脏腑功能定位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在这一研究领域保持了国内外的领先地位。几十年来,肾本质理论研究的成果在临床上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如在支气管哮喘、老慢支、糖尿病、长期应用激素而产生依赖病人的激素撤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肾病综合征等的防治方面均获得了既高于现代医药,又高于单独用中医中药的疗效。此外,该科的科技成果开发应用也取得了很大成功,如急支糖浆、补肾益寿胶囊和补肾防喘片等已成为畅销的中成药产品。

近十几年来,该科在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老年及代谢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方面做了较多的工作,取得了不少进展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此外,中医针灸推拿、中医外科和中医妇科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近年来,该科努力进行临床分科及专业组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2004年9月有3个专业组被市卫生局定为“上海市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特色专科”,分别是中西医结合哮喘和过敏症专科、中西医结合冠心病专科和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科;2005年11月该科被市卫生局定为“上海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在此基础上,2006年底董竞成教授负责的中西医结合老年呼吸病专科又被市卫生局定为“上海市中西医结合优势专科”。现在,该科正努力建设中西医结合哮喘和过敏性炎症专业,中西医结合老年及代谢病专业,中西医结合延缓衰老专业,中西医结合激素使用与撤减专业,中西医结合老年心胸内科专业,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中西医结合脑与脊髓疾病专业,中西医结合泌尿系统疾病专业,传统中医专业,中医外科、痔科及皮肤病专业和中医针推伤专业11个专业分科,其中中西医结合老年呼吸病和中西医结合老年及代谢病专业是临床工作的主攻方向。

三、科研工作

195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组建了“脏象专题组”,姜春华、沈自尹等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学术观点出发,发现在西医全然不同的病种,按照统一的辨证标准,病人的尿17-羟皮质类固醇明显低下,以补肾中药治疗后可以恢复正常。这一结果得到了国内7个省市以及日本高雄病院等研究单位的重复与公认,从而证明了中医“肾阳虚证”是有其特定的物质基础,推动了我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开展,也奠定了该科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向。

1964年卫生部批准成立我国最早的中西医结合科研基地“脏象研究室”,主任姜春华、李亮,副主任沈自尹、顾天爵。1978年重建“脏象研究室”,主任沈自尹,从此开始对肾阳虚病人进行治疗“前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性腺和甲状腺”3轴全套指标的测定,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首次发现:肾阳虚病人在这3条内分泌轴的不同层次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这一成果获卫生部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为了加强对中西医结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1985年4月成立了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下设8个研究室,研究所挂靠于华山医院中医科,首任所长为沈自尹教授。

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现有脏象、肿瘤、妇科、儿科、心血管病、呼吸病、神经系统疾病、老年病8个研究室,分布于复旦大学5所附属医院。该所2001年被批准为复旦大学重点学科,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其中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在2003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现由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沈自尹教授任研究所名誉所长,王文健教授任所长。

该所曾先后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的科研项目60余项,目前各类在研课题30余项,并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哈佛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及澳大利亚大学等开展国际合作。多年来,全所多人获得卫生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40余次。如沈自尹院士多年来共获各类各级奖计22项;王文健教授承担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卫生部、国家教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科委的研究课题10余项,获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的科技进步奖8项;董竞成教授承担国家攻关项目,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卫生局的研究课题10项;张新民研究员作为课题负责人1993年获得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1996年获得上海市科研基金资助,1998年获得卫生部科研基金资助,200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03年获得上海市科委攻关项目资助,2006年作为课题组骨干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和国家支撑计划资助。

该科主编或参与编写了20余本学术著作,在中华系列及“核心”期刊上先后发表论文近300篇。

四、教育工作

我院中医科及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是国家教委第一批硕士点、博士点,原上海医科大学4个博士后流动站之一。2001年被批准为复旦大学重点学科;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2004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荣获第一。近年来,加强了教材的编写工作,先后完成了《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等教材和编写工作。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2名,已培养博士研究生45名、硕士研究生81名、博士后7名,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后备力量的培养作出了贡献。该科非常重视学科自身的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先后有多名35岁左右的年轻才俊入选“上海市百人计划”、“上海市中医医苑新星”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等培养计划。

五、历任主任

姜春华教授(任期1954~1971年)

男,1908~1992年。名中医。上海医科大学教授,华山医院中医科创始人。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治疗急性传染病、肝炎肝硬化、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见长。1954年受聘为我院中医科教授,历任中医科主任、上海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医科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1959年获卫生部金质奖章。历任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家科委中医专业组组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血吸虫病研究会委员,第一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分会名誉理事长,第一届全国医史学会委员,《中国百科全书》编委,《辞海》医卫组主编,国家科委中医专业组成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理事、顾问,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特约研究员,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研究院、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顾问等职。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撰写医学专著10本。

沈自尹院士(任期1971~1995年)

男,1928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本科。1955年师从姜春华教授学习中医,1959年师徒共获卫生部颁发的“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金质奖。历任上海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校中医教研室主任,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华山医院中医科主任,脏象研究室主任等职位。现任华山医院终身教授、上海市名中医、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名誉所长、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荣誉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副总编。1978年以来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博士研究生4名,博士后4名、在读博士研究生2名、博士后2名,临床带徒1名。

施赛珠教授(任期1996~1998年)

女,1937年生。硕士研究生导师。195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本科。主要从事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并用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研究,此外在国内较早开展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工作,使20世纪90年代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在国内较早开展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和研究工作,为以后中西医结合糖尿病防治专科成为上海市的特色专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任期间,十分重视中西医结合病房工作,重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的培养,从而造就了一批较优秀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培养了6名硕士研究生。为我院中医科临床工作的开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王文健教授(任期1998~2006年)

男,1947年生。博士研究生导师。1980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上海市名中医。现任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主任,教育部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负责人。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中西医结合学报》副主编,《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成药》等杂志编委。1993年以来指导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12名、博士后1名。

董竞成教授(任期2006年至今)

男,1959年生。博士研究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1998年7月被市卫生局列入“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行列。2006年起担任华山医院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中西医结合肺、炎症和肿瘤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兼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兼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肺科学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学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和《中西医结合学报》等杂志编委。已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5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