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细菌性痢疾肠道病变部位

细菌性痢疾肠道病变部位

时间:2022-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食物和饮水的污染可引起细菌性痢疾的暴发流行。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少见,少数病例可转为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多由急性细菌性痢疾转变而来,以福氏菌感染者居多。由于炎症加剧,临床上出现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症状,称为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发作。少数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可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但大便培养持续阳性,成为慢性带菌者和传染源。

第二节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指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假膜性肠炎,简称菌痢。病变多局限于结肠,以大量纤维素渗出形成假膜,假膜脱落形成不规则浅表性溃疡为特征。临床表现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食物和饮水的污染可引起细菌性痢疾的暴发流行。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两季多见。好发于儿童,其次是青壮年人,老年患者较少。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是革兰阴性菌。根据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分为福氏菌、宋内菌、鲍氏菌和志贺菌四类,均能产生内毒素,志贺菌还产生外毒素。

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痢疾杆菌从粪便中排出后可直接或间接(以苍蝇为媒介)经口传染给健康人。痢疾杆菌经口入胃后,大部分被胃酸杀灭,仅少部分进入肠道。是否致病取决于机体的抵抗力等多种因素。细菌在结肠内繁殖,直接侵入肠黏膜,在黏膜固有层内增殖。细菌及其毒素引起肠黏膜炎症。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大肠,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较严重。病变严重者可波及整个结肠甚至回肠下段。很少有肠道以外的组织反应。根据肠道病变特征、全身变化及临床经过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

初期表现为急性卡他性炎,黏膜充血、水肿,有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可见点状出血。病变进一步发展,出现黏膜浅表坏死,渗出物中见大量纤维素,与坏死组织、炎细胞、红细胞及细菌一起形成特征性的假膜。假膜首先出现于黏膜皱襞的顶部,呈糠皮状,随着病变扩大可融合成片。大约一周后,假膜开始脱落,形成浅表性、大小不等的“地图状”溃疡(图18-7)。

img251

图18-7 细菌性痢疾

临床上由于病变肠管蠕动亢进、痉挛,可引起患者阵发性腹痛、腹泻等症状。炎症刺激直肠壁内的神经末梢及肛门括约肌,导致患者里急后重和排便次数增多,由于血管损伤出血和黏液分泌亢进,排出黏液脓血便,偶尔混有片状假膜。菌体内毒素吸收入血,引起全身毒血症。志贺菌释放的外毒素,可导致水样腹泻等。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病程一般为1~2周,经适当治疗,肠黏膜渗出物和坏死组织逐渐被吸收、排出,周围健康组织再生,缺损组织得以修复,大多痊愈。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少见,少数病例可转为慢性细菌性痢疾。

2.慢性细菌性痢疾

本病病程超过两个月以上,有的可长达数月或数年。慢性细菌性痢疾多由急性细菌性痢疾转变而来,以福氏菌感染者居多。肠道病变此起彼伏,原有溃疡尚未愈合,新的溃疡又形成,新、旧病变同时存在。由于组织的损伤与修复反复进行,慢性溃疡边缘不规则,黏膜常过度增生形成息肉。肠壁各层有慢性炎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使肠壁不规则增厚、变硬,严重病例可发生肠腔狭窄。

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腹泻等肠道症状。由于炎症加剧,临床上出现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症状,称为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发作。少数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可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但大便培养持续阳性,成为慢性带菌者和传染源。

3.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本病起病急骤,多见于2~7岁的儿童。肠道病变和症状轻微,一般是卡他性炎,有时肠壁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增大,呈滤泡性肠炎。内毒素血症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发病后数小时内出现中毒性休克或呼吸功能不全而死亡。患者预后较差。

三、防治与护理原则

(1)饮食选择少渣、易消化食物,避免生冷、多纤维食物;注意卧床休息、腹部保暖。

(2)注意患者排便情况及伴随症状,进行血生化指标的监测;做好患者排泄物、衣物的消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