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健康教育模式

健康教育模式

时间:2022-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通过教育,促使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变。在这样的信念支配下,方能产生预防艾滋病的积极态度,最终可能摒弃传播艾滋病的相关危险行为,实现健康教育的目标。健康信念模式的概念是应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因此,在健康教育中健康信念模式需要与其他模式结合应用。

第二节 健康教育模式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通过教育,促使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包括终止危害健康的行为、实践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强化已有的健康行为。近年来行为科学理论发展迅速,护理人员作为健康教育者,学习健康相关行为改变模式,对解释和预测健康相关行为、指导健康教育实施有重要意义。

一、知信行模式

(一)知信行模式的概念

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简称KABP或KAP)是有关人们行为改变较成熟的理论模式之一。这一理论将人们的行为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和改变行为三个连续的过程。知,即知识和学习,是行为改变的基础;信,即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行,即促进健康行为,达到行为改变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又是行为改变的动力。当人们了解和掌握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起了,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时,才有可能形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

(二)知信行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知信行理论认为,要达到教育目的,必须要让目标对象树立正确的信念,建立积极的态度,然后才能促进其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变。

首先要将知识传授给学习者,这是行为改变的前提条件。例如,为预防艾滋病,首先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将艾滋病的严重性、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及目前全球蔓延趋势等知识与信息传授给学习者,使人们意识到其危害性,然后才会产生预防艾滋病的心理需要。

其次要帮助学习者确立正确的信念,这是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因为信念通常与感情、意志一起支配人的行动,而知识必须转变成信念才能支配人的行动。由知识产生信念的过程就是人们对知识进行有根据的独立思考过程。仍以预防艾滋病为例,只有当人们接受了有关艾滋病的知识,通过思考增强了对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责任感时,才能确信只要杜绝艾滋病传播的行为,就一定能预防艾滋病。在这样的信念支配下,方能产生预防艾滋病的积极态度,最终可能摒弃传播艾滋病的相关危险行为,实现健康教育的目标。

人们从接受知识到改变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知、信、行三者之间只存在着因果关系,并没有必然性。当一个人的信念确立以后,如果没有坚决转变的态度,改变行为的目标也不会实现。例如,许多人明知吸烟有害,且明确表示反对自己的后代吸烟,但他们自己却还是坚持吸烟。可见只用知信行理论模式指导健康教育实际工作的作用是有限的。

二、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由霍克巴姆于1958年首先提出,后来又经贝克等学者于1984年修改完善,发展成为健康信念模式。

(一)健康信念模式的概念

健康信念模式的概念是应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该模式遵循认知理论原则,阐述了健康信念对人们健康行为的影响,强调个体的主观心理过程,即期望、思维、推理、信念等行为的主导作用,说明健康信念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行为的关键。

(二)健康信念模式的组成

健康信念模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图10-1)。

img30

图10-1 健康信念模式

1.对疾病的认识 对疾病的认识包括以下两种。

(1)对疾病易感性的认识(认识疾病):个体对自己罹患某种疾病或陷入某种疾病状态的可能性的认识,包括对医务人员判断的接受程度和自己对疾病发生、复发可能性的判断等。一般来讲,个体认为自身容易罹患某种疾病,就可以采取防范这种疾病的健康行为。

(2)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认识威胁):个体对罹患某种疾病的严重性的看法,包括对疾病临床后果的判断(如死亡、伤残、疼痛等)和对疾病社会后果的判断(如工作烦恼、失业、家庭矛盾等)。一般来讲,个体相信疾病后果越严重,个体越可能采纳健康行为,避免危险行为。

2.对行为效果的认识 对行为效果的认识包括以下两种。

(1)对行为有效性的认识(知觉受益):人们在意识到摒弃危险行为或实施某种健康行为的代价确实能换取到预防疾病或减轻疾病后果的效果时,人们才会自觉地采取行动。人们对行为有效性的认识越深刻,采取健康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2)对行为障碍的认识(知觉困难):人们对行为改变困难的认识,如实施某种行为花费太大、可能带来痛苦、与日常生活的时间安排冲突等。个体对困难的足够认识和战胜困难的决心,是使行为有效性的必要前提。

3.效能期望 效能期望是指对自己实施和放弃某种行为的能力的自信,即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并获得预期结果,也称自我效能。自我效能的作用在于当认识到采取某种行为面临困难时,需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意志才能完成这种行动。

(三)健康信念模式的影响及制约因素

1.提示因素 诱发健康行为发生的因素,如大众媒体对疾病预防与控制宣传、医护人员的建议、家人和朋友的忠告等都有可能作为提示因素诱发个体采纳健康行为。提示因素越多,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2.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个体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种族、人格、社会层次、社会压力、社会支持系统等因素。一般来讲,不同类型的健康行为,不同个体特征的人采纳行为的可能性有所不同。教育程度及社会地位较高者、曾经患过该病或有一定医学知识的人,较愿意采纳所建议的健康行为。

(四)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健康教育的步骤

(1)学习者对他们目前的不良行为感到害怕(认识疾病、认识威胁)。

(2)使学习者坚信一旦他们摒弃危害健康的行为,会产生非常有价值的后果(知觉受益)。

(3)帮学习者充分认识到行为改变可能出现的困难(知觉困难)。

(4)使学习者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过长期努力改变不良行为(自我效能)。

(5)重视影响因素对行为改变的影响(提示因素、个人因素)。

尽管信念可以影响行为改变,但实际上并非所有人的行为改变都受信念的影响。因此,在健康教育中健康信念模式需要与其他模式结合应用。

三、行为改变阶段模式

行为改变阶段模式是心理学家James Prochaska和Carlos Di Clemente博士在20世纪80年代通过大量研究提出的。该模式将行为改变解释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由五个步骤逐渐推进的过程,并且认为改变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每个作出行为的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动机,而处在不同阶段的人的每个行为改变也有着不同的特征和需求。健康教育者必须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的学习个体,制订个体化的行为转变计划,给予针对性的行为指导和帮助,方能达到教育目标,否则可能会半途而废。行为改变阶段模式的五个阶段(图10-2)及各阶段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如下。

img31

图10-2 行为改变阶段的模式

(一)无转变打算阶段

处在这一阶段的个体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不健康行为,或以前尝试过改变,但因失败而觉得没有能力改变。所以,他们根本没有改变危险行为的打算。

应对策略:宣传有关的知识,推荐有关读物和提供建议,帮助个体提高认识。当个体感觉到如果采取适当的行动,可以减低不良行为所得来的负面影响时,指导者要继续给学习者提供帮助和支持,促使他们进入下一阶段。

(二)打算转变阶段

个体开始意识到问题存在及其严重性,打算在未来采取行动,改变危险行为。但同时也在考虑改变行为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阻碍,处于犹豫不决的一种心理状态。例如,一个懒惰的肥胖者在想:“肥胖对健康不利,锻炼是最好的减肥方法。但是我现在好像还很正常,锻炼又太辛苦,我是否需要锻炼呢?”

应对策略:帮助学习者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信念,在认识和情感上对其健康风险行为进行评价,提供转变行为的技能,指导行为转变的方法和步骤,促使其行为转变。例如,协助学习者拟订行为转变计划,开展专题报告和演讲,推荐有关文章和书籍等。

(三)转变准备阶段

进入这一个阶段的个体,已经树立了必胜的信念,做出行为转变的承诺,开始有所行动。例如购买与自我行为改变有关的书籍,制订了行为转变时间表,向他人咨询有关问题等。但此时若遇到困难,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则最容易在此阶段失败。

应对策略:帮助个体充分认识行为转变的困难,提供规范的行为转变指南和行为转变技巧,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确定行为的步骤;还应寻求社会支持力量的帮助,如家属、朋友和同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

(四)转变行为阶段

个体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改变危险行为。个体在这一个阶段会遇到各种困难,最需要帮助和支持。

应对策略:争取各种支持力量,帮助个体克服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特别是提高社会支持和环境支持。例如:让戒烟者从家里和办公室移走烟灰缸,张贴“我已戒烟,谢绝敬烟”的标语;以吃口香糖代替吸烟,以饭后百步走代替饭后一支烟;培养参加体育运动、种花、养鱼等爱好;寻找戒烟伙伴介绍经验,互相鼓励和监督等。

(五)行为维持阶段

个体行为转变已经取得初步成果,需要维持并加以巩固。有许多人在此阶段自以为目标已经达到而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使行为有退回到原来的早期阶段。

应对策略:增加对健康行为的奖赏,消除诱发不健康行为的因素;增加有利于健康行为的提示,不断巩固和强化健康行为,以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和成果。

由上述理论可以看出,行为改变是从无转变打算阶段依次经过五个阶段,最终实现健康行为目标的。但在实践中个体行为并不总是在五个阶段间单向移动,在任何一个阶段都有可能回退到前面的任何一个阶段。护理人员必须能够确定个体行为改变阶段,掌握各阶段应对策略,给予及时帮助和支持,促使个体行为改变向有利于健康的方面单向移动。

为了从根本上转变受教育人群的危险行为,提高健康教育效能,护理人员必须结合不同个体、不同行为、不同条件,综合运用各种健康相关行为改变模式,灵活运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最终才能实现健康教育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