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复苏后处理

复苏后处理

时间:2022-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过程中,应严密监测中心体温变化,防止体温进一步降低,同时观察并治疗低温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如寒战、低血压、心律失常等。积极采取措施避免和治疗体温过高,尤其在复苏后早期。心跳停止复苏后的患者常出现高血糖,对患者预后不利。此外,应仔细观察患者有无复苏导致的并发症,如肋骨骨折、不正确的导管放置等,发现后应及时处理。在整个复苏后处理过程中,应保持患者内环境稳定,注意营养支持,防治感染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第三节 复苏后处理

心跳停止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有四个主要的病理生理过程会影响预后,即缺氧性脑损伤、心功能不全、缺血/再灌注反应、导致心跳停止的潜在病因。此期治疗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寻找并治疗心跳停止的可逆性病因

详细检查和评估患者有利于发现心跳停止的病因并进行对症处理,病因通常包括:低氧、低血容量、酸中毒、电解质(尤其是钾离子)紊乱、低温、低血糖、中毒、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冠状动脉或肺栓塞、创伤。对怀疑心肌梗死者,应尽早实施冠状动脉造影,以尽快恢复心肌血运。

(二)呼吸系统监测与治疗

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呼吸机辅助支持。为保证动脉血足够氧合,可能需要较高的吸入氧浓度。但吸入氧浓度过高可导致缺血后的中枢神经元过度的氧化应激损伤,尤其在复苏后早期,因此此期应调节吸入氧浓度,维持动脉血氧饱和度在94%~96%即可。同时区分低氧血症是心源性的还是肺源性的,从而有针对性地处理。呼吸参数应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进行调节,维持潮气量6~8mL/kg、PaCO240~45mmHg或PETCO235~40mmHg,避免过度通气和过大潮气量通气。一旦患者自主呼吸开始恢复,应逐步降低呼吸支持水平,直至完全撤离。

(三)心血管系统监测与治疗

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心跳停止患者早期多有可逆性的全心功能不全,主要表现为射血分数低下。此外,缺血/再灌注损伤常导致相对容量排空、外周血管自主调节受损,因此常发生循环失稳,影响组织灌注。治疗的目标是参考患者的基础血压、心跳停止的原因及持续时间、心功能不全的程度,保证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5~100mmHg、中心静脉压维持在8~12mmHg、SCVO2>70%、尿量>1mL/(kg·h)、动脉血乳酸水平正常或逐步降低。

低血压的治疗首先应考虑输液,在严密监测下保证右心足够的充盈。若血压不能改善,应考虑使用强心药和升压药。当液体复苏和药物治疗仍不能维持组织灌注时,可考虑使用循环辅助装置,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心肺转流、体外膜肺氧合等。对心律失常患者,应尽早改善缺血心肌血运、维持正常电解质浓度及进行药物治疗。是否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尚无定论,但若复苏过程中某种药物成功转复心律失常,则持续使用该药是合理的。如果心跳停止的原因是原发性心律失常,可考虑安装起搏器或可置入性心脏复律仪、除颤器。此外,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若无禁忌,常规给予β受体阻滞剂。

(四)中枢神经系统

一定程度低温能改善心跳停止存活者神经系统转归。对昏迷但自主循环已恢复的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年患者,应尽早通过各种体外(如降温毯、反复使用冰袋)和(或)体内(如输注冷生理盐水)物理降温技术,保持中心体温在32~34℃,并维持至少12~24h。对初始心律为心跳停止或无脉性电活动,且自主循环已恢复但仍昏迷的心跳停止患者,也可考虑治疗性低温。对自主循环恢复后昏迷但有浅低温(>32℃)患者,第一个48h内不应主动复温。为避免低温导致寒战,同时减轻应激,可联合使用阿片类制剂和催眠镇静类药物以达到一定的镇静深度,肌松药以不用或少用为宜。若使用肌松药,最好监测神经肌肉阻滞的程度,并连续监测患者脑电图,以及时发现惊厥。在此过程中,应严密监测中心体温变化,防止体温进一步降低,同时观察并治疗低温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如寒战、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复温过程应缓慢,速度以每小时升高0.25℃为宜。积极采取措施避免和治疗体温过高,尤其在复苏后早期。此外,惊厥、肌阵挛是复苏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增加脑氧耗,易导致心律失常和心跳停止,因此一旦发生,应迅速采取有效抗惊厥药物控制,在排除触发因素(如颅内出血、电解质紊乱等)后,维持抗惊厥药物治疗。

(五)控制血糖

心跳停止复苏后的患者常出现高血糖,对患者预后不利。应严密监测血糖浓度,并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10mmol/L,但更强化的血糖控制方案(4.4~6.1mmol/L)会增加低血糖的危险。

(六)其他

溶栓治疗对预防肺栓塞有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尽早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昏迷时PCI可与治疗性低温联合使用。甾体激素和血液滤过对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尚不完全明了。此外,应仔细观察患者有无复苏导致的并发症,如肋骨骨折、不正确的导管放置等,发现后应及时处理。在整个复苏后处理过程中,应保持患者内环境稳定,注意营养支持,防治感染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