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胸膜及膈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胸膜及膈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时间:2022-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胸壁肿瘤少见,在全身肿瘤中占1%以下,约60%为恶性。恶性肿瘤可出现成肋骨骨质破坏。除神经纤维肉瘤外,胸壁恶性神经纤维性肿瘤还包括恶性神经鞘瘤。胸壁恶性神经纤维性肿瘤CT表现为肿块生长变化快,除临近肋骨、软组织受压外,尚有浸润性破坏。发生于胸骨的肿瘤以恶性居多。常见的肋骨恶性肿瘤在成人为多发性骨髓瘤、软骨肉瘤,还有骨肉瘤、纤维肉瘤及小圆形细胞肿瘤等,均罕见。相应的恶性肿瘤为软骨肉瘤。

第二节 胸壁、胸膜及膈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一、胸壁肿瘤

胸壁由骨性结构和肌肉等软组织构成。骨性胸廓为胸部的支架,由胸椎、肋骨、肩胛骨和胸骨组成。胸部软组织包括皮肤、皮下脂肪、肌肉和筋膜间隙。胸壁还包括锁骨上窝、腋窝、胸骨旁内乳区等特殊部位。

胸壁肿瘤少见,在全身肿瘤中占1%以下,约60%为恶性。胸壁肿瘤可分为胸壁软组织源性肿瘤和骨源性肿瘤两大类,又有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之分,以后者较多见。

(一)原发性胸壁软组织肿瘤

原发性胸壁软组织肿瘤中良性多见,常见的有纤维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脂肪瘤和海绵状血管瘤。恶性者有纤维肉瘤、神经纤维肉瘤、脂肪肉瘤及恶性神经鞘瘤等。

1.纤维性肿瘤起源于胸壁深部筋膜或骨膜的纤维结缔组织,青少年多见。病理上肿瘤细胞为良性形态,但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故其生物学行为具有低度恶性倾向,可恶变。纤维肉瘤生长快,可向胸壁内、外浸润。还有一种好发于胸壁软组织的弹性纤维瘤,为良性病变,可能系一种反应性纤维增生改变。临床上纤维瘤表现为胸壁深部圆形或卵圆形肿块,质坚而固定,无触痛。纤维肉瘤在这些症状基础上还出现胸痛和肿瘤表面皮肤温度增加;晚期血道转移,偶尔局部淋巴结转移,恶性程度高,极易复发。

(1)X线:软组织肿块向胸壁内生长,可见“胸膜外征”。可伴有肋骨的受压变形。恶性肿瘤可出现成肋骨骨质破坏。

(2)CT:平扫时肿块密度低于或接近临近肌肉密度,个别因胶原丰富而密度偏高;病灶内偶见钙化。增强扫描时因肿瘤内毛细血管丰富,多数病例有明显强化。一般肿块与邻近肌肉无明确分界。出现肋骨破坏时,可以是纤维瘤恶变或纤维肉瘤的表现。

(3)MRI:纤维肉瘤表现为软组织内境界不规则肿块,在T1WI上病灶信号与肌肉相仿,在T2WI上常为不甚高的信号,也可因坏死等原因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强化明显。

2.神经纤维性肿瘤发生于胸壁的神经纤维性肿瘤主要起自肋间神经,也可以来自其他神经。主要包括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肉瘤。前两者良性,位于表浅部位,呈结节状,局部皮肤少量色素沉着,生长缓慢,包膜光整,沿神经走向分布。除神经纤维肉瘤外,胸壁恶性神经纤维性肿瘤还包括恶性神经鞘瘤。但以前者多见,其生长迅速,向周围浸润;后者罕见,可伴神经纤维瘤病。神经纤维瘤的肉瘤变发生率可达20%~29%。

(1)X线:肿块常较大,多位于肋间隙,肿块多向胸壁内生长,常伴邻近肋骨下缘切迹或邻近肋间隙局限性增宽为其特征。

(2)CT:肿瘤通常较大,直径为6~13 cm,平均9 cm。良性者边缘相对光滑,但形态可以不规则。病变内可见低密度区,代表缺血坏死。亦可表现为密度一致的低密度囊性变,邻近结构受压。骨质改变主要见肋骨下缘受压,形成切迹,伴骨质增生、硬化。若X线显示肋间隙增宽,代表肿块起自肋间软组织,为较特征性的表现。胸壁恶性神经纤维性肿瘤CT表现为肿块生长变化快,除临近肋骨、软组织受压外,尚有浸润性破坏。

(3)MRI:肿块通常较大,良性者边缘较光滑。T1WI信号稍低于肌肉,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肋骨可有压迫吸收。

3.血管瘤血管瘤以婴儿多见,随年龄增长而增大。临床病理类型有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血管内皮瘤。

(1)X线:胸壁血管瘤常位于胸壁肌肉内或肌间,多具有弥漫性和浸润性生长的特点,病变范围较广,而界限欠清。有时血管瘤可伴邻近骨质侵蚀性吸收。肿块内如能见到静脉石则具有特征性诊断价值,CT更易显示静脉石影。

(2)CT:胸壁血管瘤往往较大,肿瘤边界不清,常延及胸壁肌层和肋间组织,向胸壁突出,但以向胸壁内生长为主,也可累及肋骨。增强扫描呈延迟性强化,常在数分钟后才能达到强化高峰,CT值比平扫增加60~70 HU,且强化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增强扫描有时可见一支或几支粗大或扭曲的血管影或其断面。软组织肿块可普遍强化,密度明显增加,均匀一致或结节样强化。血管肉瘤恶性度高,易于早期血行播散。

(3)MRI:血管瘤在T1WI上信号常稍高于肌肉组织,在T2WI上为明显高信号。在多回波序列中随回波时间(TR)的延长,信号更高。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

4.脂肪瘤脂肪瘤为较常见的胸壁软组织肿瘤,良性,好发于背部、颈部及肩胛部。瘤体一般为椭圆形或分叶状,多向外生长形成外凸性肿块,也可向胸腔内生长。

(1)X线:肿块较小时,胸片不易发现。肿块较大时,在切线位可见胸壁上软组织肿块影,边缘光滑,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

(2)CT:肿块表现为均匀低密度影,密度与皮下脂肪一致。紧邻肋骨生长者,可出现肋骨的局限性骨质硬化。

(3)MRI:表现为均匀高信号,在各序列上与皮下脂肪信号相仿。可延伸至肌肉间隙或胸膜下。

(二)原发于胸壁的骨肿瘤

胸壁原发性骨肿瘤较转移性者少见,约占全身原发性骨肿瘤的5%~10%,其中80%发生于肋骨,其次为胸骨、锁骨、肩胛骨。发生于胸骨的肿瘤以恶性居多。常见的胸骨恶性肿瘤有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骨肉瘤和滑膜肉瘤等。常见的肋骨恶性肿瘤在成人为多发性骨髓瘤、软骨肉瘤,还有骨肉瘤、纤维肉瘤及小圆形细胞肿瘤等,均罕见。在儿童以Ewing肉瘤最常见。肋骨良性肿瘤或肿瘤样变以软骨类肿瘤、骨纤异常增殖症、纤维瘤、血管瘤和巨细胞瘤常见。

1.软骨类肿瘤软骨类肿瘤包括软骨瘤、软骨骨瘤和软骨黏液样肿瘤,后者少见。相应的恶性肿瘤为软骨肉瘤。好发于肋骨与肋软骨的交界处或胸骨的软骨部位,偶见于肋骨头。此时可侵蚀脊柱,压迫脊髓。以中青年多见。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触之不痛。肿块质地硬,表面结节状,凹凸不平。软骨肉瘤可以由良性软骨肿瘤恶变而来,也可以发病时即为软骨肉瘤。此时生长迅速,压迫神经时产生剧烈疼痛,可向胸内侵犯,累及心脏和大血管,并可早期血道转移。

(1)X线:发生于肋骨的骨软骨瘤常沿肋骨走行,形成带蒂骨疣突入胸腔或胸壁软组织内。瘤体内的骨小梁与基底部的肋骨相连,瘤内骨松质与肋骨正常骨松质无异。

(2)CT:软骨瘤见肋骨的软骨部膨大呈喇叭状;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影,常可见钙化,粗细不一,为本病特征性表现。胸壁软组织被推移,境界清。骨软骨瘤CT扫描见骨性肿块,起自肋骨皮质部,向邻近软组织内突出,其皮质和小梁结构与正常组织类似,无骨质破坏征象。软骨瘤或骨软骨瘤短期内生长加快时,要警惕有恶变可能。骨性边缘受侵,肿瘤内骨化成分或软骨钙化成分减少或消失,软组织肿胀、层次模糊不清或胸膜受累等均提示恶性变。

软骨肉瘤CT扫描时见肋软骨端明显骨质破坏,边界模糊不清。软组织肿块向胸内、外突出,肌层间隙模糊不清,可见胸水或肺内转移结节。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病灶中央见明显坏死区。软组织内加不规则钙化或骨化为较特征性表现。

(3)MRI:MRI见胸壁异常信号肿块,T1WI上呈等信号,T2WI表现为混杂信号;增强后病灶边缘强化。邻近肋骨骨质破坏。

2.肋骨囊肿

(1)X线:囊肿向外膨胀性生长,皮质可变薄,外缘光整,可有硬化边。病灶常出现病理性骨折。

(2)CT:常为边界清楚的椭圆形低密度区,骨皮质变薄,常见病理性骨折。

(3)MRI:囊内容物在T1WI上为中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如果囊内有出血或含胶样物质,则T1WI和T2WI上均为高信号。

3.骨髓瘤

(1)X线:多发于7~10肋的腋中线附近。可为小的囊性溶骨性破坏。有时肿瘤较大,骨皮质轻度膨胀,甚至被肿瘤穿破。常发生病理性骨折,严重者可引起胸廓畸形。

(2)CT:病灶广泛分布,呈圆形椭圆形低密度灶,边缘清楚或模糊。常与转移性肿瘤难以鉴别。但如果病症呈多发的小圆形低密度骨缺损,边界清楚,软组织改变轻微者,则倾向骨髓瘤的诊断。不典型者要结合临床和活检来确定。

(3)MRI:骨破坏或骨髓浸润区在T1WI上呈边界清楚的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 STIR序列由于脂肪信号被抑制,病灶高信号较T2WI更明显。

4.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占肋骨良性肿瘤的20%~30%。一般好发于肋骨的侧后部,以单根肋骨为多,亦可多发,或与其他部位病灶同时存在。病程发展缓慢。

(1)X线:病灶可呈单房透明状或磨砂玻璃状。病灶也可呈多房状,在透明或磨砂玻璃阴影中有致密骨嵴出现。有时在病灶内可见或大或小的片状钙化影。

(2)CT:病变范围较长,皮质膨胀变薄,内部结构呈毛玻璃样高密度影,不伴软组织改变。

(3)MRI:无特征性表现。T1WI上多为低信号,T2WI依含骨小梁、细胞成分、胶原、囊变及出血等成分的不同,可以是高信号,也可以是低信号。

(三)胸壁转移性肿瘤

转移性肿瘤在胸壁肿瘤性病变中最为多见,大多来自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肾上腺癌和肝癌等。

(1)CT:常表现为胸壁软组织肿块,通常伴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单发或多发。

(2)MRI:主要表现为胸壁软组织肿块,多伴骨质破坏,单发或多发。单发病灶无原发肿瘤史不易与原发肿瘤鉴别。

二、胸膜肿瘤

胸膜是一薄层浆膜,可分为脏胸膜与壁胸膜两部。脏胸膜被覆于肺的表面,与肺紧密结合而不能分离,并深入肺叶间裂内。壁胸膜紧贴附于胸壁内面、膈上面和纵隔表面。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部相互移行连续在一起。脏层与壁层胸膜之间是一个封闭的浆膜囊腔隙即胸膜腔,内含少量液体,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由于左、右胸膜囊是独立的,故左、右胸膜腔互不相通。

胸膜原发肿瘤较少见,其中主要是起自间皮细胞的间皮瘤,其他还有起自结缔组织的纤维瘤、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和神经纤维瘤等,比较罕见。

(一)胸膜间皮瘤

胸膜间皮瘤起源于胸膜的间皮细胞及纤维组织细胞。根据生长方式和大体形态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弥漫型间皮瘤和局限型间皮瘤。弥漫型均为恶性,局限型以良性者居多,少数为恶性。局限型多无症状,常于健康体检或其他不适而行胸部检查时发现。弥漫型患者一般都有胸痛、进行性呼吸困难症状,且胸痛较剧烈,镇痛剂难以缓解。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咳嗽、发热、体重下降以及骨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据报道约50%的恶性间皮瘤有石棉接触史。

1.影像学表现

1)局限型胸膜间皮瘤

(1)X线:表现为与胸壁邻近的孤立性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缘清晰。少部分可呈轻度分叶状。X线检查时,应结合透视,从不同位置观察,明确肿块与胸膜的关系。

(2)CT:肿块多位于周边胸膜,少数位于叶间胸膜。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界光滑锐利,与胸膜呈锐角或钝角,带蒂的往往与胸膜呈锐角。CT平扫见肿块密度均匀,偶见瘤内钙化。增强扫描多数呈均匀强化,肿瘤较大时,因中心区发生坏死出血而仅表现为周围的均匀强化。偶尔肿瘤巨大,可压迫气管,造成肺不张或纵隔移位。

(3)MRI:肿块在T1WI上较积液信号高,在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

2)弥漫型胸膜间皮瘤

(1)X线:早期表现为较局限的胸膜增厚,常侵犯肺下部的胸膜和延伸到膈,并闭塞肋膈窦。随肿瘤进展,沿胸壁内缘向上形成连续的高低不平的结节状阴影,同时出现大量胸腔积液。有学者根据其主要X线表现归纳为3种类型。

a.多发性结节状胸膜增厚:在胸壁、叶间、纵隔与横膈胸膜上出现多发性肿块。可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b.不规则的大片胸膜增厚:常在大量胸腔积液随访过程中,见有大片致密增厚的胸膜阴影形成。弥漫型胸膜间皮瘤所致的胸膜增厚一般不伴有肋间隙的狭窄,反而可有肋间隙的增宽。

c.大量胸腔积液:且反复发作,大量积液能完全掩盖肿瘤的存在。

(2)CT:主要表现为胸膜广泛增厚呈不规则状或结节状,多位于胸腔下部,多合并有胸腔积液。胸膜不规则增厚、纵隔固定及大量胸腔积液是恶性间皮瘤的特征性表现。有时大量胸腔积液或巨大肿块也可使纵隔向健侧移位。

(3)MRI:弥漫性胸膜间皮瘤往往合并中大量胸腔积液。T2WI上肿瘤信号较积液信号低,可区分肿瘤与积液,增强后肿瘤灶明显强化,较大肿瘤可因出血和坏死而强化不均。病灶侵犯纵隔胸膜致纵隔固定,常伴心包增厚。

2.鉴别诊断局限性胸膜间皮瘤需与周围型肺癌鉴别,局限型肺癌邻近胸膜者可示肿块与胸膜关系密切,但其与胸壁相交成锐角。癌肿内可见空泡征和支气管充气征,轮廓呈分叶状,边缘模糊毛刺,侵及胸膜引起胸膜反应。

(二)胸膜转移瘤

胸膜转移瘤比较常见。常见原发恶性肿瘤是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和胃癌。胸膜表面有许多结节状转移灶,少数病例可见胸膜广泛不规则增厚。肿瘤侵犯胸膜常常产生大量胸腔积液。患者可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胸痛、消瘦、不适等症状。少数患者没有症状。

(1)X线:X线胸片难以发现小的转移病灶。常可见到一侧或双侧胸腔积液,量较多,生长快。大量胸腔积液使纵隔向健侧移位,肋间隙增宽,横膈下降。纵隔胸膜被转移,则出现纵隔固定,大量胸腔积液时,纵隔亦不移位。有些病例可见胸膜有多个小结节状阴影,伴少量胸腔积液。

(2)CT:胸膜转移瘤通常没有特异性表现。以大量胸腔积液最为常见。部分病例可见广泛不规则或者结节状增厚,伴或不伴胸腔积液。少数转移瘤仅见胸膜增厚或结节而不伴胸腔积液。增强扫描,胸膜转移瘤多明显强化。

(3)MRI:无特异性。增强后,可见肿瘤明显强化。

三、膈肿瘤

膈为一薄层的肌腱组织,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分为左、右两叶,各呈圆顶状。膈上面为胸膜所覆盖,下面为腹膜所覆盖。膈中部为腱膜结构,周围为肌肉组织。

膈肿瘤极为少见,可分为良性或恶性,可原发也可继发。原发肿瘤大多发生于腱部或前方膈肌部分。良性肿瘤可为脂肪瘤、血管瘤、淋巴管瘤、血管纤维瘤、神经纤维瘤、皮样囊肿和畸胎瘤等。恶性者大部分是从肌肉、纤维组织、神经、黏液组织和血管等发生的肉瘤,其中以纤维肉瘤较多见。膈的转移性肿瘤可由附近肿瘤,如胸腺瘤、间皮瘤或胸部网状细胞肉瘤等直接蔓延而来,也可从远处经血行或淋巴转移至膈,如从生殖道、肠道、甲状腺和肾脏等肿瘤转移而来。

1.X线膈肿瘤可向上、下两方面发展,但X线平片上一般表现为由膈顶突入下肺野的一个软组织肿块状阴影,边界清楚,可呈弧形或分叶状。向膈下生长的部分在右侧不能显示,左侧可隐约地见于胃泡内。膈肿瘤的X线诊断比较困难。一般良性肿瘤的轮廓较为清楚锐利,可见钙化,如果其中有囊状钙化,则对诊断有特殊价值。恶性肿瘤范围一般较广,有时可形似升高的膈,并常伴有胸腔积液。转移性肿瘤在膈上可以多发,或在胸壁他处同时见有转移性病灶;直接蔓延者可在患侧胸部见到原发恶性肿瘤的证据。但上述症状在膈附近结构的肿瘤中也可见到,确诊比较困难。

2.CT一般肿瘤表现为局限性不规则肿块。其中脂肪瘤可做出定性诊断,其他肿瘤定性困难。CT扫描肿块向胸腔、腹腔突出,中央坏死明显;增强扫描可明确肿块范围及邻近结构受侵情况。巨大膈肌肿块侵及周围脏器,占据胸腔和(或)腹腔,常造成定位诊断困难。朱毅等报道的1例膈神经纤维瘤表现为胃、脾之间一巨大软组织肿块,其内有较多低密度坏死液化区。增强扫描肿块实质部分强化,且见肿瘤周围粗大供应血管,坏死液化区无强化,胃、胰、脾明显受压。

3.MRI良性肿瘤表现为局限肿块。其中脂肪瘤可根据T1WI高信号,T2WI较高信号来定性。其他肿瘤定性困难。原发恶性肿瘤多为纤维组织源性。MRI表现为较大肿块,信号常不均匀,增强后明显强化。

(周正荣)

参考文献

[1]于频.系统解剖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43~145.

[2]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80~182,189~192.

[3]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41~542.

[4]周康荣,陈祖望.体部磁共振成像.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509~522.

[5]荣独山.X线诊断学第1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98~200.

[6]王云华.原发性胸壁肿瘤的影像学诊断(附35例分析).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31~34.

[7]朱毅,黄迪生,贺国庆,等.横膈巨大肿瘤二例.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8):594.

[8]孙红,白友贤,蔡祖龙,等.胸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平片与CT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130(8):524~527.

[9]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等主编全身CT和MRI.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414~442.

[10]林吉征,李绍科,曹伯峰,等.肺错构瘤的CT表现及其相关病理研究.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6):500~502.

[11]王杨美,杨辉,徐坚.肺硬化性血管瘤临床、X线及CT诊断.现代医用影像学,2004,13(3):104~106.

[12]徐向红,尹国文,庄一平.恶性淋巴瘤肺浸润的CT与X线表现.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1,8(2):88~89.

[13]李红军,宋振龙.肺原发周围性癌肉瘤的X线诊断(附4例报告).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2):143~144.

[14]龙莉玲,曾自三,黄仲奎.原发性肺肉瘤的影像诊断(附10例分析).放射学实践,2001,16(5):320~321.

[15]张伯鸿.肺巨大脂肪瘤1例.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2,13:158.

[16]麦莲清,温乃祥,潘惠仪.肺血管瘤影像分析(附5例报告).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10):73.

[17]王庆彬,马效德,吴希诗,等.食管平滑肌瘤的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学杂志,2001,11(5):323~324.

[18]李新平,徐文玲,于海英,等.食管癌的MRI诊断.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1,12(3):164~166.

[19]赵善生,沙江,王书康,等.胸壁软组织肿瘤的X线分型及其诊断.医学影像学杂志,1996,6(4):220~2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