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护理伦理道德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

护理伦理道德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

时间:2022-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护理伦理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学职业道德形象。护理伦理教育与护理伦理休养互为主体。也就是说,护理人员的护理伦理修养永远不会停止。现在的护理伦理学教学课堂采用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结合的形式,即有条件利用感性和理性的途径。

第三节 护理伦理修养

一、护理伦理修养的含义及意义

(一)护理伦理修养的含义

所谓伦理修养,主要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道德情操和达到的道德境界[13]

护理伦理修养是指护理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工作中,依据护理医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省悟、自我塑造,经过长期积累和锻炼而形成的医德境界和医德情操,包括在医疗实践中所形成的情操、举止、仪貌、品行等。

伦理学之所以把伦理修养作为重要课题加以研究,是因为每个人的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生来就是“善”的或“恶”的,而是后天逐步形成的。一般的说,护理医德素质的培养,包括护理医德认知的提高、护理情感的培养、护理医德信念的形成、护理医德意志的锻炼、护理医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巨的过程。医务工作者如果不认真进行医学伦理修养,是不可能培养良好的医德素质的。

(二)护理伦理修养的意义

1.有利于护理医务人员形成高尚的医德观念和培养良好的医德品质

护理医务人员的道德品质状况,不同的人是有差别的。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所设想的“两个道德上完全平等的人”的荒谬论点时,指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恩格斯这里用兽性和人性来比喻善和恶,从人的起源说明人的品德中的善恶程度,这与当时杜林的论点有关。但是,恩格斯这里所表达的思想,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即人人都是需要道德上的自我修养的。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宗旨。这个观念怎样才能成为医务人员的内心信念,必须依靠医务人员在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中形成。较高的伦理修养能够更为准确地明确道德责任和义务,形成较高的医德评价能力,并成为医务人员实现更高的医德境界的动力。

2.有利于医德医风建设,培养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形象

市场经济下的中国,一段时期内医患关系高度紧张、医患冲突不断,医务人员的传统神圣职业形象受到很大的折扣。尽管引起这一现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包括社会卫生体制、医院管理、患方等等因素。但医务人员医德修养不够,过度地关注个人利益而损害病人利益是重要原因之一。护理工作者与病人直接打交道,是医疗工作的“窗口”,因此,提高护理伦理修养,是医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护理伦理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学职业道德形象。

3.护理伦理修养是护理伦理教育的内化过程

护理伦理教育与护理伦理休养互为主体。护理伦理教育作为主体,即社会对护理人员进行的医学品德培养活动,将社会的医德规范传授给医务人员,并使医务人员真诚地接受和自觉地遵循,为医务人员提供医学伦理修养的社会内容;护理伦理修养作为主体,要求护理人员个人进行的自我医学品德养成活动,将医学伦理教育的内容、医德规范要求转化为医务人员内在的医学道德品德,即使医务人员经常地遵循医德规范,以至于养成一种习惯。所以,护理伦理教育和护理伦理修养是同时的。

4.护理伦理修养对于建设文明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护理伦理修养不仅对个人、对医院建设是必要的,对社会也有重要意义。医院是大社会中的一个小社会,护理人员面对着社会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可以说,护理人员在医院肩负着双重任务,既是病人的护理者,给病人带来身体的康复,又是道德文化的传播者。护理人员的医德修养高,工作一丝不苟,认真、和蔼、热情地对待病人,人们就可以从护理人员身上感受到社会充满着人间的温暖,从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所以,医务人员的医学伦理修养对社会的进步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护理医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护理医德修养的途径

要真正提高护理医德修养,除了自觉的伦理修养意识和坚强的克己毅力外,还必须认识和把握伦理修养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我国伦理学界非常重视伦理修养的途径研究,提出的观点很多,一个共同的倾向是将实践摆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作为伦理修养一般途径的实践主要是指道德实践,所以道德实践是达到伦理修养境界的唯一途径,也是检验伦理修养的标准。投身医疗实践是提高护理医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是人的社会本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说,它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改造和提高,因而只有积极地参加社会的医疗实践,在实践中自觉地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才是护理伦理修养的根本途径。具体地说,有以下3个方面。

1.要坚持在护理医疗实践中认识主观世界

只有在医疗实践中,在对病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各种关系中,护理工作者的行为才能表现出优秀的道德品格;也只有在医疗实践中,护理工作者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哪些行为是合乎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合乎道德的。离开了医疗实践,护理人员道德水平的高低便无法表现,也无从判断。因此,只有通过医疗实践,护理人员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提高护理伦理修养水平。

2.要坚持在医疗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品德和护理伦理修养水平

接受各方面的伦理评价,并不断总结,不断分析,身体力行。把自己掌握的护理道德原则和规范运用到医疗实践中去,指导自己的言行,并用实践的结果对照与检查自己对这些原则和规范的理解和实践的情况,准确地发现自己的差距,从而去改正和克服不符合护理道德要求的思想和行为,推动护理伦理实践不断深化。

3.要不断提高认识,不断加强护理伦理修养

护理道德为社会存在所决定,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护理实践活动的发展而进步。这种进步,必须赋予护理道德以新的内容,必然要求护理人员及时理解、掌握和实践这些新的要求。由于社会、医学科学和护理实践活动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因此,护理道德内容的调整、新的护理道德义务的要求,也是没有止境的。这就决定了护理人员的护理伦理修养,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过程,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也就是说,护理人员的护理伦理修养永远不会停止。

(二)提高护理伦理修养的方法

1.学习

学习就是护理人员获取护理道德知识的护理伦理修养方法。明确自己为什么要进行护理伦理修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修养,使自己修养成一个什么样的护理人员。人类的护理道德知识包括护理伦理知识,它有感性和理性两种。感性护理道德知识主要来自护理实践,即通过反思护理实践生活;理性护理道德知识主要来自护理伦理书籍,即通过阅读护理伦理书籍。护理伦理的学习一般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医学教育阶段:传统的学习方法是课堂护理伦理学理论教学。现在的护理伦理学教学课堂采用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结合的形式,即有条件利用感性和理性的途径。

医学继续教育阶段:通过观察护理实践和身体力行学习护理道德感性知识,通过护理道德再教育和自学来学习护理道德理性知识。

2.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

护理伦理修养的提高是通过自律、他律及其相互作用促成的。在我国传统或当代护理伦理学中,自律作为一种道义上的自我约束机制而加以强调。护理工作者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循伦理规范,通过自我伦理教育、自我伦理评价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他律与自律相对应,以体现社会主流道德的社会舆论和伦理规范为主要表现形式,是对护理人员的医德状态发生作用的一种外在约束机制。护理人员的道德生活以及职业生活,既不能缺失自我约束的机制,也不能没有外在的约束机制。自律和他律两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经常性的、强有力的护理伦理教育对于护理人员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外在的道德要求只有内化为护理人员的自省自觉,才能真正发生作用。

3.内省

古代儒家十分注重内省的伦理修养方法。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内省的修养方法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伦理修养的理想境界就是“慎独”,若没有内省的过程,是不可能达到这种至善的道德境界的。护理人员对自己的医学行为进行自觉的护理道德评价,主动开展自我批评,使善的护理道德意识战胜恶的护理道德意识,真正在内心深处“为道德立法”。

内省也不是一时一事,而是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伦理修养的目的。

4.“慎独”

“慎独”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道德要求和道德境界,也是一种重要的伦理修养方法。出自《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指,君子在别人无法见闻即独处的时候,自己的行为尤其要特别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看不到的情况下,更要十分警惕。一切最微小的事情,也总是很容易显露出来的。所以君子特别审慎和警惕独处的时候,这就是慎独。对护理医德修养来说,“慎独”更是重要的途径。它要求护理人员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自觉地履行护理道德义务,这正是护理伦理修养所必需的。众所周知,护理工作虽然具有群体性,但是,由于职业的特点,常常是一个人单独地工作,无人监督。护理人员是否认真负责,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己的责任心和道德信念。如夜间值班时是否按规定检查病人,观察和注意病人的病情变化,以及处置是否认真、及时,这些都依赖于护理人员的自觉性与责任感。也就是说,由护理职业特点所决定,护理人员常常处在个人独处的条件下。而在这种条件之下,自觉地履行护理道德义务,洁身自律,就必须具有“慎独”所要求的那种高度的自觉性,这也是护理伦理修养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慎独”修养,努力达到“慎独”境界。

三、护理伦理修养的层次

护理伦理修养的层次即不同的护理道德境界。一般说来,道德境界是指人们具备某种道德品质的纯熟程度。它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是一种复杂的道德意识现象。不仅不同阶级的人,由于阶级地位不同,其道德境界必然不同,即使是同一阶级的人,由于处于不同的阶层或不同的思想状况,其道德境界也会不同。因此,在伦理修养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一定的层次,体现出不同的道德境界。正因为如此,才能促使人们在道德上不断地锻炼和修养,使自己不断升华,最后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

护理道德境界,是指护理工作者护理伦理修养水平、觉悟水平的状况。也就是以护理伦理学为基础,在护理工作者与病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中所形成的理想境界和觉悟水平,以及护理道德情感和情操的状况。

护理道德境界一般可分为自私自利、先私后公、先公后私和大公无私4个层次。

1.自私自利的道德境界

这种道德境界的根本特点,就是满脑子充塞着永不满足的私欲,一切行为都以谋求个人私利为转移;为了获取贪得无厌的私利,寻找各种机会和借口,以各种非法的或“合法的”形式,化公为私,损公肥私,假公济私,损人利己。他们把医疗职业当作获取个人名利的手段,护理技术和听诊器、药物等,在他们手中成了图谋私利的资本和工具。他们对待病人的态度,往往以病人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为转移。这种品格是令人唾弃的,处在这种境界的护理人员应该说也是少数。

2.先私后公的道德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的护理人员一般具有朴素的人道观念,在自己的利益得到一定满足的前提下尚能考虑到病人和集体的利益。但他们往往把个人利益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处处计较个人利益。如果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没有发生矛盾,他们还表现出较好的服务态度和责任心。而两者一旦发生矛盾,不愿意作出必要的让步,更谈不上自我牺牲,常常要求集体利益服从个人利益。这种人的道德境界与自私自利仅一步之遥,发展下去容易跌入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道德境界。

3.先公后私的道德境界

先公后私属于医学道德品质体系的初级境界。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医务人员的道德品质,基本上达到了这种境界。这种道德境界的根本特点,就是不考虑和谋取个人利益,关心社会整体利益比关心个人利益为重,关心他人利益比关心自己利益为重。他们在积极谋求社会公共利益的发展中,也包含着谋求个人正当利益,但绝不去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而且在必要时能毫无抱怨地克制和牺牲个人正当利益。这种医学道德境界表明医务人员能比较正确处理个人与事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服务对象、个人与同行之间的关系。以病人健康利益为重,为卫生事业诚实、积极、忘我地工作,愿意多作贡献,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部分人经过医学伦理教育和修养,还会达到更高层次的医学道德境界。

4.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

大公无私是医学道德品质的最高境界,是先公后私医学道德境界的直接升华,是整个人类社会最高的道德境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他们信守的座右铭。这种道德境界的根本特点,就是一心为公,廉洁奉公,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达到这种境界的医务人员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以有利于卫生事业为准则,时刻牢记为公民身心健康服务的宗旨。历史上,无数的优秀医务工作者,以美好的心灵和精湛的医术为医疗卫生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在护理工作中,对工作极端负责,处处以病人的利益为重,甚至为了病人的利益能够毫不犹豫地作出自我牺牲,不为名、不为利,忠诚于医学科学与卫生事业。这种高尚的道德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坚定性和一贯性,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始终如一地实践护理道德准则和规范,可以说达到了“慎独”的境界。这种崇高的医学道德境界是医学伦理修养努力的方向和理想目标。

护理人员护理道德境界的高低取决于护理伦理修养水平的高低,而护理道德水平又受到社会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但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因素。如个人的人生观、个人的道德观、个人的文化教养和知识水平。总的来说,只要个人付出努力,在护理工作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与护理伦理教育与评价,坚持自我伦理修养,护理伦理境界会不断得到提高。

(郭玉宇)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护理伦理评价、护理教育与护理修养之间的关系?

(2)护理道德境界有哪几个层次?

【案例分析】

婴儿室值班护士给两名生后4天的新生儿喂奶,其中一男婴吃完奶后啼哭不止,再喂还哭,护士嫌婴儿哭吵,即将其翻过身来,俯卧姿势放置床上。喂完其他婴儿后,又有一女婴啼哭不止,护士就自言自语地说:“你也趴过来吧!”顺手将其同样翻过身来。此时约为凌晨2时30分,此后护士就去忙其他工作。直到3时15分,护士才猛然想起将两婴儿翻身俯卧一事,便急回床前查看,见两婴儿面色青紫,呼吸停止。立即给予吸氧,口对口人工呼吸,并报告值班医生。值班医生赶到婴儿室进行抢救,但仍无效,两婴儿已死亡

根据上述案例,谈谈你对加强护理伦理修养、提高护理道德品质的认识。

【注释】

[1]孙慕义,徐道喜,邵永生主编.新生命伦理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

[2]张晨主编.护理伦理学教程.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240.

[3]张晨主编.护理伦理学教程.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241.

[4]杜治政,许志伟主编.医学伦理学词典.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5]约翰·穆勒.功用主义.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19-20.

[6]罗国杰,马伯宣,余进编著.伦理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93-394.

[7]杜治政,许志伟主编.医学伦理学词典.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21.

[8]李本富,丁蕙孙,李传俊著.护理伦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36.

[9]罗国杰,马伯宣,余进编著.伦理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03.

[10]罗国杰,马伯宣,余进编著.伦理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06.

[11]罗国杰,马伯宣,余进编著.伦理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08.

[12]孙慕义主编.医学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9.

[13]罗国杰,马伯宣,余进编著.伦理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