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再灌注损伤与再灌注心律失常

再灌注损伤与再灌注心律失常

时间:2022-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灌注损伤是指某脏器的血流灌注停止一段时间后,由于恢复血流灌注所诱发的损伤。心肌缺血—再灌注可诱发心律失常,称再灌注心律失常,包括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自主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多见于前壁、侧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再灌注过程中;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并常伴有低电压,多见于下壁、后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再灌注过程中。

第二十七节 再灌注损伤与再灌注心律失常

再灌注损伤(reperfusion injury)是指某脏器的血流灌注停止一段时间后,由于恢复血流灌注所诱发的损伤。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严重冠状动脉痉挛缓解后。心肌缺血—再灌注可诱发心律失常,称再灌注心律失常(reperfusion arrhythmias),包括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自主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多见于前壁、侧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再灌注过程中;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并常伴有低电压,多见于下壁、后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再灌注过程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为:

1.内源性儿茶酚胺释放增多 动物试验中给狗静脉注入β受体阻滞剂能显著减少再灌注诱发的心律失常,同时线粒体内Ca2+、膜磷脂分解及游离脂肪酸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因此推测,再灌注时,心肌内源性儿茶酚胺增多,刺激心肌细胞膜β受体,使Ca2+大量进入细胞内启动一系列生化反应,诱发心律失常。

2.氧自由型的损害 在动物试验中,用氧自由基产生系统和缺血—再灌注方式,可诱发早期后除极(EAD)和延迟后除极(DAD),同时出现密切相关的触发动作电位及室性心律失常(详见本章第十九节触发活动和触发性心律失常)。

3.与损伤电流有关 实验还观察到,有少部分再灌注心律失常(尤其是早期再灌注者)可能与损伤电流有关,其发生与缺血期心律失常的机制相似。

4.再灌注对迷走神经的刺激 见于左心室后壁或下壁心肌梗死再灌注后,由于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刺激了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末梢的感受器,也可由Bexold Jarisch反射所引起。

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过程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可作为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的重要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