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气体的交换和运输

气体的交换和运输

时间:2022-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气体分子不停地进行无定向的运动,其结果是气体分子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发生转移,这一过程称为气体扩散。气体的交换就是通过扩散方式进行的。气体交换的动力是膜两侧气体分压差。在肺部肺泡气通过呼吸膜与血液气体进行交换。比值增大时,意味着通气过剩,血流相对不足,部分肺泡气体未能与血液气体充分交换,致使肺泡无效腔增大。因此,比值增大或减少,均可使肺换气效率降低,气体交换的量减少,导致机体缺O2和CO2潴留。

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和运输

一、气体的交换

气体分子不停地进行无定向的运动,其结果是气体分子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发生转移,这一过程称为气体扩散。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就是通过扩散方式进行的。

(一)气体交换的动力和过程

1.气体交换的动力

气体交换的动力是膜两侧气体分压差。分压差越大,气体扩散的速度越快。混合气体中某一种气体的压力称为该气体的分压,可用总气压与该气体的容积百分比的乘积求得。如空气压力为101.08kPa(760mmHg),O2和CO2所占空气容积百分比分别为21%和0.04%,乘以总压力,则O2和CO2的分压分别为21.21kPa(159mmHg)和0.04kPa(0.3mmHg)。气体与液体相遇时,气体分子可溶解于液体中,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也可以从液体中逸出。溶解的气体分子从液体中逸出的力,称为张力。气体的张力也就是气体在液体中的分压。安静状态下,O2和CO2肺泡气、动脉血、混合静脉血和组织中的分压见表5-2。

表5-2 肺泡气、静脉血、动脉血和组织中气体的分压kPa(mmHg)

img75

img76

图5-4 气体交换示意图数字为气体分压mmHg(1mmHg=0.133kPa)

2.气体的交换过程

(1)肺换气:混合静脉血流经肺毛细血管时,血液PO2是5.3kPa(40mmHg),比肺泡气约13.9kPa(104mmHg)低,血液PCO2是6.1kPa(46mmHg),比肺泡气5.3kPa(40mmHg)高。在分压差的作用下,O2由肺泡向血液扩散,CO2由血液向肺泡扩散,进行了气体交换,静脉血变为动脉血。O2和CO2在血液和肺泡间扩散速度很快,不到0.3秒即可达到平衡。通常情况下,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的时间约为0.7秒,所以,当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全长约1/3时,已经基本完成肺换气过程。这也说明肺换气有很大的贮备能力。

(2)组织换气: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不断消耗O2并产生CO2,因此,组织中的PO24.0kPa(30mmHg)低于动脉血中PO213.3 kPa(100mmHg),PCO26.7 kPa(50mmHg)高于动脉血中的PCO25.3kPa(40mmHg)。动脉血液流经组织时,在分压差的作用下,O2从血液向组织液和细胞扩散,CO2则由组织液和细胞向血液扩散,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图5-4)。

(二)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气体的扩散速率

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容积称为气体的扩散速率(D)。气体的扩散速率与气体的分压差(△P)、气体的溶解度(S)、扩散面积和温度(T)成正比,与气体分子量(MW)的平方根、扩散距离(d)成反比。即:

img77

在上述因素中,扩散面积,温度和扩散距离对O2和CO2是一致的,CO2分子量为44,O2的分子量为32,CO2分子量的平方根是O2分子量平方根的1.17倍。O2的扩散速率比CO2扩散速率大,约为CO2的1.17倍。溶解度愈大,气相与液相表层间保持的浓度梯度愈大,扩散速率愈快。在37℃和760mmHg气压下,1ml血浆中溶解O20.024ml,溶解CO20.49ml。CO2在血浆中溶解度约为O2的24倍,O2的分压差约为CO2的10倍,因此,综合计算CO2扩散速率比O2快约2倍。所以,肺换气障碍时,缺O2比CO2潴留往往多见。

2.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

img78

图5-5 呼吸膜结构示意图

在肺部肺泡气通过呼吸膜与血液气体进行交换。气体扩散速率与呼吸膜厚度成反比,与呼吸膜的面积成正比。呼吸膜越厚,气体交换的量就越少,呼吸膜的面积越大,气体交换的量就越多。呼吸膜主要有六层结构组成(图5-5)。正常呼吸膜的总厚度约为0.6μm,有的部位只有0.2μm,气体很容易通过。呼吸膜的面积很大,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约40m2,运动时可达70m2。肺毛细血管总血量不多,只60~140ml,这样少的血液分布于这样大的面积,所以血液层很薄。肺毛细血管平均直径约为5μm,因此,红细胞膜通常能接触到毛细血管壁,所以O2、CO2不必经过血浆层就可到达红细胞或进入肺泡,扩散距离短,交换速度快。病理情况下,如肺炎肺水肿,肺纤维化等使呼吸膜厚度增加,影响气体交换的量;肺不张,肺气肿、肺实变等使呼吸膜扩散面积减少,从而使肺换气减少。

3.通气/血流比值

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过量与每分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时,每分肺泡通过量为4.2L,每分肺血流量约为5L,通气/血流比值为0.84,此时表示通气量与血流量的配比最合适,肺换气效率最好。比值增大时,意味着通气过剩,血流相对不足,部分肺泡气体未能与血液气体充分交换,致使肺泡无效腔增大。比值减少时,意味着通气不足,血流相对过多,部分血液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混合静脉血中的气体未得到充分更新,未能成为动脉血就流回了心脏,犹如发生了功能性动-静脉短路。因此,比值增大或减少,均可使肺换气效率降低,气体交换的量减少,导致机体缺O2和CO2潴留。

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在呼吸过程中,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血液运输O2和CO2来完成的。O2和CO2都是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但以化学结合形式为主。物理溶解的量虽很少,但也很重要,因为必须是先有溶解才能实现化学结合,结合的气体也要先转为溶解物才能从血液中逸出。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者之间处于动态平衡。

(一)氧的运输

血液中以物理溶解形式存在的O2量,仅约占血液总O2含量的1.5%,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并进行运输的约占98.5%左右。因此,在正常情况下,O2几乎完全是由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输送。

1.O2与血红蛋白结合

血液中的O2主要以氧合血红蛋白(HbO2)形式运输,O2与Hb的结合有以下一些重要特征:①反应进行快,可逆,不需酶的催化,反应的方向受PO2的影响。当血液流经PO2高的肺部时,Hb与O2结合,形成HbO2,将O2运走;当血液流经PO2低的组织时,HbO2迅速解离,释放出携带的O2成为去氧Hb,O2供给组织利用。②Hb的Fe2+与O2结合后仍是二价铁,没有离子价的变化,所以该反应是氧合,而不是氧化。当Fe2+被氧化为Fe3+时,就丧失与O2可逆结合的能力。③1分子Hb可结合4分子O2

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称为Hb的氧容量,而Hb实际结合的O2量称为Hb的氧含量。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为Hb的氧饱和度。通常情况下,血浆中溶解的O2极少,可忽略不计,因此,Hb氧容量,Hb氧含量和Hb氧饱和度可分别视为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HbO2呈鲜红色,去氧Hb呈紫蓝色,当血液中去氧Hb含量达5g/100ml以上时,皮肤黏膜呈浅蓝色,这种现象称为紫绀。紫绀是缺氧的特征之一。

img79

2.氧解离曲线

氧解离曲线是表示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该曲线表示不同PO2时,O2和Hb的结合和解离情况,曲线呈特殊的“S”形(图5-6),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下面分析氧解离曲线各段的特点及其功能意义。

img80

图5-6 影响氧离曲线位置的主要因素(1mmHg=0.133kPa)

(1)氧解离曲线的上段:相当于PO2在8~13.3kPa(60~100mHg)之间的Hb的氧饱和度,是Hb与O2结合的部分。这段曲线的特点是比较平坦,表明PO2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即使在高原,高空或某些呼吸系统疾病时,吸入气或肺泡气PO2有所下降,但只要PO2不低于8kPa(60mmHg),Hb的氧饱和度仍能维持在90%以上,血液仍可携带足够量的O2,不致发生明显的组织缺O2

(2)氧离曲线中段:相当于PO2在5.3~8kPa(40~60mmHg)之间的Hb氧饱和度,是HbO2释放O2的部分,该段曲线较陡,表明PO2稍有下降,Hb氧饱和度就明显降低,有较多的O2从HbO2中释放出来。组织在代谢过程中要消耗O2,使PO2降低,当血液流经组织时,Hb释放适量的O2以供组织利用。

(3)氧离曲线下段:相当于PO2在2~5.3kPa(15~40mmHg)之间的Hb氧饱和度,是HbO2和O2解离的部分,是坡度最陡的一段,表明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大大下降,当组织活动加强时,耗O2量增加,PO2下降,促进了O2的释放,以满足机体的需要。

3.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1)pH、PCO2、温度:当血液中pH减小,PCO2升高,温度升高时,Hb对O2的亲和力下降,氧解离曲线右移,Hb氧饱和度下降,有利于O2的释放。组织代谢活动增加时,局部组织温度升高,CO2的酸性代谢产物的增加,都有利于HbO2解离,因此组织可获得更多的O2,能满足机体代谢增加的需要。

(2)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2,3-DPG是红细胞在无氧糖酵解过程中产生的,在调节Hb与O2的亲和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3-DPG浓度升高时,氧解离曲线右移,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有利于O2的释放。相反,2,3-DPG浓度降低时,氧解离曲线左移,Hb对O2的亲和力增大,不利于O2的释放,在高山低O2的情况下,糖酵解加强,2,3-DPG增多,氧解离曲线右移,有利于O2的释放,供给组织利用,用枸橼酸-葡萄糖液保存三周后的血液,糖酵解停止,红细胞2,3-DPG含量下降,Hb不易与O2解离,所以,急救病人最好输新鲜血液。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血液中物理溶解的CO2约占CO2总运输量的5%。化学结合的占95%。化学结合的形式主要是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碳酸氢盐形式占CO2总运输量的88%,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占7%。

1.碳酸氢盐

CO2从组织扩散进入血液后,大部分进入红细胞内,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CO2与H2O反应生成H2CO3,H2CO3又解离成HCO-3和H+,反应迅速、可逆。

img81

由于红细胞内的HCO3的浓度逐渐增加,红细胞膜又允许小的负离子HCO3通

过,HCO-

3便顺着浓度梯度扩散进入血浆,在血浆中与Na+结合,生成NaHCO3,在红细胞内与K+结合,生成KHCO3。为维持电荷平衡,应有相应量的正离子向细胞外扩散,但是,红细胞膜不允许正离子通过,于是Cl便由血浆扩散进入红细胞内,这一现象称为氯转移。这样,HCO3便不会在红细胞内堆积,有利于CO2的运输。上述反应中产生的H+,大部分与Hb结合而被缓冲。

在肺部,反应向相反方向进行,因为肺泡气的PCO2比静脉血的低,血浆中溶解的CO2首先进入肺泡,红细胞内的HCO-3与H+生成H2CO3,碳酸酐酶又加速H2CO3分解成CO2和H2O,CO2进入血浆,而血浆中的HCO3进入红细胞,Cl出红细胞,这样,以碳酸氢盐形式运输的CO2在肺部被释放出来。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进入红细胞内的CO2一部分与Hb的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此反应不需要酶的参与,反应快而可逆。

img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