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邯郸市委市政府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

邯郸市委市政府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全世界劳动妇女团结战斗的光辉节日,也是世界各国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民主和妇女解放而斗争的节日。在这一天,邯郸的各界妇女都自己节日的幸福中,并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以愉快的心情度过这难忘的一天。每年公历的3月12日,是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植树节。
现代节日_邯郸民俗风情

人类生活在世界上,总有一些节庆活动与人们的生活相随相伴,使人们总有希望在心中荡漾。如果说古代社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有限的话,那么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以及国际合作的广泛开展,一些带有现代性和世界性的节日的出现,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无疑,节日文化属于一种历史文化,无论是官方颁布的律令形成的节日文化还是民间的自发形式演变而成的习俗,无不承载者深厚的历史原因,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地区长期发展的结果,有着深刻的寓意和丰厚的积淀,在人们的生活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在邯郸人的文化生活中,节日文化的表现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巨细纷繁,不仅男女有别、长幼有分,同时,不同民族间的节日表现形式也大相径庭,相去甚远。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每当一些现代节日来临的时候,无论男女老幼、也不管种族区分,所有的人都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节日的活动中去,从而使得这些节日变得丰富多彩。

这些节日和传统节日存在着诸多的不同,有些节日带有世界性,属于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性节日;有些节日则带有强烈的政治性,意义非凡;有些节日则带有自然性,是自然界运行的产物,并由此把自身和其他节日区别开来。

一、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又称“国际妇女节”、“三八节”和“三八妇女节”, 也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为每年公历的3月8日。是全世界劳动妇女团结战斗的光辉节日,也是世界各国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民主和妇女解放而斗争的节日。

每当阳春三月、莺啼花开的时候,邯郸的妇女也像全世界的劳动妇女一样,以喜悦的心情迎接这一天的到来。在这一天,邯郸的各界妇女都自己节日的幸福中,并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以愉快的心情度过这难忘的一天。届时,邯郸市委、市政府也会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巾帼英雄和模范人物进行表彰,并冠以“三八红旗手”等多种荣誉称号和奖励。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是为纪念美国芝加哥妇女为争取男女平等的游行集会而设立的重要国际性节日。

据记载,三八国际妇女节的设立,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国际团结的形成为背景的。占人类总数一半的妇女的命运,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心酸的记录。她们饱尝了中世纪的苦难,直到法国大革命后,世界上才听到了“女性应与男子同样享受人的权力”的这一正义强音。随之,先期觉醒的妇女冲破“妇女天职在家庭”这一陈腐观念而走向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伟大的工业革命引起的强烈的社会变革为妇女运动注入了新鲜血液。从1850年以后,妇女解放运动在美国、英国、德国等一些国家先后展开,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妇女运动开始显示强大的活力。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妇女产生了一个共同的愿望,即实现劳动妇女的国际联合。

1907年8月17日,这个愿望得到了初步实现,15个国家的妇女代表在德国的斯图加特城召开了第一节社会主义代表大会,成立了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并推举德国妇女运动的杰出领导人克拉拉?蔡特金为联合会书记处书记。由此,翻开了世界妇女运动的新的一页。

两年后,美国芝加哥女工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提出了8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和争取普选权等政治和经济要求,得到了美国各地妇女的广泛响应。运动过后,蔡特金从中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启示:确定一个日子,作为世界领导妇女争取政治经济等平等权利的纪念日。

这个日子很快就到来了。1910年8月,第二届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结成战斗友谊的17个国家妇女在会议上重新会晤,还迎来了新战友。会议讨论了反对扩军备战、男女同工同酬、保护童工等问题。最后,根据蔡特金和她的战友倡议,决定把每年的3月8日作为全世界劳动妇女的节日。她们在会议决议中写到:“各国社会主义妇女在征得本国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政治和经济组织的同意之后,每年举行一次妇女节。”从此,三八妇女节便一直流传了下来,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鉴于蔡特金在国际妇女运动史上的特殊贡献,人们赞誉她为“国际妇女运动之母。”

1924年,中国妇女举行第一次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州劳动妇女举行了纪念会和游行。会议由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何香凝主持,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保护妇女儿童”等口号。这次活动显示了中国劳动妇女的觉醒和力量。

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规定3月8日为妇女节。

根据国务院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三条规定:妇女节(3月8日)属于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妇女放假半天。

二、植树节

植树节,是根据自然界万物生长变化而兴起的一个大型义务植树活动。从1872年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开始,这项活动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对于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和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共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每年公历的3月12日,是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植树节。

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决议指出,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决议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人人动手,每年植树,愚公移山,坚持不懈”。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绿化祖国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 1984年 9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总则中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再次以法律的形式对这个问题予以了说明。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每到这一天,整个邯郸市万人空巷,人头攒动,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纷纷拿起劳动工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色。

据记载,植树造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清明插柳是一项不成文的习俗。若以此而论,这项活动在我国的开展大约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

到了近代社会,尽管民主革命的任务十分繁重,但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十分重视植树造林工作。武昌起义胜利后,随着中华民国中央临时政府的成立,孙中山很快就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根据我国的实际状况,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21日,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北洋政府颁布律令,规定以每年的清明节为植树节,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届时,不仅动员政府机关及所属单位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就是学校也要参加,波及全国,整个植树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从此,我国有了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的植树仪式。为此,国民党也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以示垂念。由此不难看出,北洋政府与国民党虽然政见不同,时代不一,但在改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方面是一致的,都遵守了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植树造林的原则。 不仅如此,以后国民党政府就此问题还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法令,推动植树造林工作的开展。1928年4月7日,国民党发布通令: “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 1929年2月9日,国民党政府农矿部又颁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16条;在国民政府行政院农矿部长易培基的努力下,1930年3月9~15日,国民党政府还开展了“造林运动宣传周”活动。还特别考虑到北方地区以3月初旬,寒气未消,还不适于栽树之故,特规定植树式仍于3月12日举行外,造林宣传运动周延之清明节行之。并由该部公布《各省各特别市各县造林运动宣传周办大纲》7条,令全国照办。

毛泽东同志出生农村,青少年时期又在农村生活过,深知树木森林于人类的重要性。他从事革命后,无论是在繁忙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从来都很关心发展林业。1931年,他在江西兴国搞调查时发现有几个乡常年闹水旱灾,其原因之一是这里没有树木,不重视植树造林。因此,毛泽东同志在《兴国调查》的报告里写道:“山虽分了,树木只准砍树枝,不准砍树身,要砍树身须经政府批准。”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会上,毛泽东同志作报告时又号召:“应当发起植树运动,号召农村中每人种树十株。” 到了延安,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会上,毛泽东同志又向学生们提出:“要帮助老百姓订一个植树计划,十年内把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无山都植上树。”在延安发起的植树造林运动中,毛泽东同志还亲自参加植树。朱德同志号召龙泉山农民多栽榆树,并亲手播下了榆树种,使这里后来发展成了郁郁苍苍的林场。

谢觉哉同志1956年重返延安时感慨万千,即兴吟诗道:“重到延安景倍鲜,当时栽树已参天。”从这位老人的诗句可见当年植树的情景。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更是一再强调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并发出了“绿化租国”的号召。 1955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所做结论中指出:“农村全部的经济规划包括副业、手工业……还有绿化荒山和村庄。”“我看特别是北方的荒山应当绿化,也完全可以绿化。”“南北各地在多少年以内,我们能够看到绿化就好。这件事情对农业,对工业,对各方面都有利。” 同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起草的《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指出:“在十二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 1956年3月,毛泽东发出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在不到半年内,毛泽东三次谈到绿化问题,可见他的心情是十分急迫的。

1958年11月,毛泽东在修改《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稿加写的一段话中,曾大胆设想,全国十八亿亩耕地,实行“三三制”,即三分之一种农业作物,三分之一种草,三分之一种树,美化全中国。这一设想在8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也说过。11月25日,毛泽东会见朝鲜政府代表团时重申了“三三制”设想。

标准上,毛泽东提出园林化的构想。1958年8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各种树木搭配要合适,到处像公园,做到这样,就达到共产主义的要求。”“农村、城市统统要园林化,好像一个个花园一样。” 1959年3月,毛泽东指出,实行大地园林化。

建国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对绿化的重视程度,也可以从一些文件上反映出来。例如,1950年5月16日发布了《政务院关于全国林业工作的指示》。1958年4月7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大规模造林的指示》。1963年5月27日发布了《森林保护条例》。1967年9月23日,毛泽东批准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关于加强山林保护管理、制止破坏山林、树木的通知》,发挥了积极作用。通知指出,县、社、队三级普遍建立和健全护林组织和护林制度。严禁乱砍滥伐,严禁放火烧山,严禁盗窃树木;不准毁林开荒,不准毁林搞副业。严格实行计划采伐,计划收购。加强木材市场管理,严禁木、竹自由交易,坚决打击投机倒把行为。三个严禁,两个不准,尤其是不准毁林开荒,有很强的针对性。

1973年11月,《国务院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提出,加强对森林资源和各种防护林的管理,严禁乱砍滥伐。加强对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认真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强对城市林木、公园和风景游览区的管理,不得任意侵占。加强草原养护,不得任意破坏。从历史上看,这些制度对保护森林发挥了应有的积极作用。

1979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正式通过了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的决议。

植下一棵树,收获万点绿。如今,植树节已经成为邯郸人民心中的节日。

三、五一国际劳动节

五一国际劳动节,又称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为每年公历的5月1日。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团结战斗的节日,也是现在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

每当节日来临的时候,邯郸各界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邯郸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政府和单位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要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或当天举行声势浩大的表彰活动,把最美的鲜花佩戴在劳动者的胸前,把最光荣的奖章和证书送到劳动者手中,把象征最高荣誉的精神鼓励送入劳动者的心中。是时,整个邯郸市和县市区的大街小巷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如潮涌,歌声不断,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庆祝自己这一节日的到来,并歌颂劳动者的光荣。

19世纪末,美国开始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美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日益悲惨,受剥削的程度愈加沉重。为了反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1886年5月1日,以芝加哥为中心,在美国爆发了空前规模的以争取8小时工作日为中心口号的总罢工,全国1万多个企业的35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罢工和示威游行。罢工取得了重大胜利,在35万罢工工人中,约有18万人以上争得了8小时工作日,其他工人的工作时间也有减少。美国工人取得的这一伟大胜利,在国际工人运动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1889年7月14日,即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00周年纪念日之际,第二国际成立大会在巴黎举行。会议除通过其他一些决议外,还根据法国代表团的提议,通过了“五一劳动节”的决议。决议规定,每年5月1日,即美国芝加哥工人为争取8小时工作日罢工的日子,组织国际性的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要求各国执政当局实行8小时工作日。从此,这个节日就成了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团结战斗性节日。

国际劳动节的意义在于劳动者通过斗争,用顽强、英勇不屈的奋斗精神,争取到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人类文明民主一次历史性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这一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

1920年5月1日,《新青年》7卷6号“劳动节纪念号”出版。发表蔡元培“劳工神圣”的题词、孙中山“天下为公”的题词和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陈独秀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同时,还登载了《旅法华工工会简章》及唐山、山西、长江等地的劳动状况调查。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浩浩荡荡地走向街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这是中国首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 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一次修订了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每年春节、“五一”和国庆节法定节日加上调休,全国放假7天,形成了3个“黄金周”。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第二次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春节的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五一”由7天调整为3天,减少4天;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法定节假日,各放假3天。五一黄金周也将成为历史。2008年起,五一黄金周变为五一3天小长假。

四、五四青年节

五四青年节,也叫青年节。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而设立的,为每年公历的5月4日,一般是指14岁---28岁年龄段的青年。

每年五四青年节到来的时候,邯郸市委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邯郸委员会以及各县市区等单位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庆祝活动。一是纪念“五四运动”,二是表彰优秀青年。两者共同构成了包含深厚历史与现实内涵的精神原动力 ,它既是对历史承诺的担当 ,也是对实现社会与人生的叩访 ,更是对未来历史的观照。 毫无疑问,在今天五四青年节实际上已固定成一种文化符号,具有象征意义。其象征意义主要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当,对社会问题的激情破解,对各行各业的唤醒与创造。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都蕴含着时代的精神和感召力,引导着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方向。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遭到了拒绝。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导致了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5月3日晚,以北京大学为主,召开了包括高师、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参加的学生会议,号召大家奋起救国。最后商定联合各界一致力争;通电巴黎专使,坚持不在和约上签字;通电各省于1919年5月7日国耻纪念举行游行示威运动;5月4日举行示威游行。 1919年5月4日,北京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 “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火烧了曹宅。随后,军警给予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 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学生的更大愤怒。1919年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1919年6月3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到6月6日、7日、9日,上海的罢工工人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1919年6月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面对强大社会舆论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造就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49年12月,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青年节期间,中国各地都要举行丰富多采的纪念活动,青年们还要集中进行各种社会志愿和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许多地方在青年节期间举行成人仪式。

根据国务院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 五、六一国际儿童节

六一国际儿童节,又称国际儿童节或儿童节,全世界儿童的欢乐节日,时间为每年公历的6月1日。它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抚养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儿童童和迫害儿童而设立的节日。

在邯郸,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孩子们的欢乐节日。是日,孩子们高高兴兴地穿上新衣服,或去参加聚会,或去参加演出,或去公园游玩,在社会主义的灿烂阳光下健康成长。 有史料记载,1925年8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关于儿童福利的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国际儿童节”的概念。 这次大会有54个国家的爱护儿童代表,聚集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儿童幸福国际大会”,通过《日内瓦保障儿童宣言》。宣言中,对于儿童精神上应有的享受、贫苦儿童的救济、儿童危险工作的避免、儿童谋生机会的获得,以及怎样救养儿童等问题,均有热烈讨论。 自此次大会后,一方面藉以鼓舞儿童,让儿童感到幸福、快乐,另一方面也为引起社会重视与爱护,各国政府都先后规定“儿童节”。

还有史料记载,国际儿童节的设立,和发生在二战期间一次著名的屠杀有关。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地经济萧条,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儿童的处境更糟,有的得了传染病,一批批地死去;有的则被迫当童工,受尽折磨,生活和生命得不到保障。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也为了不使儿童成为帝国主义战争的牺牲品,提高儿童的地位,改善儿童的生活,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每年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1951年4月,国际民主妇联理事会议又作出决议,要求保障全世界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的权力,并禁止雇佣少年男女,由国家保障他们的健康和生活,保障他们的父母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同时,号召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民主妇女组织保障儿童生命免遭战争的威胁,要求本国政府缩减军事预算,增加儿童保健和教育经费。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23日规定,将中国的儿童节与国际儿童节统一起来,时间改为6月1日,废除旧有的“四四儿童节”。

以后,每逢儿童节,全国各地都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或歌舞或表彰,庆祝少年儿童的节日。党和政府都非常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新中国的孩子们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根据国务院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 六、建党节

建党节,即庆祝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节日,为每年公历的7月1日。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节日,也是全中国各族人民的盛大节日。

届时,从中央到地方,无不举行庄严而又隆重的庆祝活动,表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模范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党组织,歌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掀起了波澜壮阔的近代革命高潮,例如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这些斗争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不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负起这个历史使命,并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日益发展壮大,到1919年,中国的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多万人。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接着,在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党的早期组织。这些党的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上的基础。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新青年出版社还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小册子。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会组织。各地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了一批团员,青年团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推举的代表12人:湖南小组毛泽东、何叔衡,湖北小组董必武、陈潭秋,上海小组李达、李汉俊,北京小组刘仁静、张国焘,济南小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小组陈公博,日本东京小组周佛海。参加大会的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他们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出席了会议。会议在召开过程中曾遭到帝国主义密探的干扰,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讨论了政治形势、党的基本任务、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等问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把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当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同时也指出了这个节日的重要性。

还有资料记载,把“七一”作为党的生日,最早见于中央文件是在1941年6月。当时,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指示说:“今年七一是中共产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四周年,各抗日根据地应分别召集会议,采取各种办法,举行纪念,并在各种刊物出特刊或特辑”。这是以中共中央名义作出的把“七一”作为党的生日进行纪念的第一个文件。

此后,全党开始大规模地举行纪念党的生日的活动。当年7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创刊)出版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特辑》,发表了题为《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的社论,还发表了朱德写的《中国共产党与革命战争》、林伯渠写的《中国共产党与政权》、吴玉章写的《我和共产党》等纪念文章。在此前后,该报还大量报道了延安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举行纪念党诞生20周年活动的情况。同年7月1日,重庆《新华日报》也发表纪念党的诞生的社论。 从此,“七一”就作为党的生日固定下来。每年的7月1日,全党都要热烈庆祝党的诞生纪念日。正如刘少奇同志所说:这是我们党最重要的纪念日,也是中国人民、中国民族最重要的纪念日。 党的一大开幕日期到70年代末才由党史工作者考证清楚,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和考证的成果,人们确定一大的召开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在一大的召开日期考证清楚以后,有的同志提出党的诞生纪念日是否也要做相应的改变?当时中央领导同志认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没有必要改变,因为这同党的一大召开、闭幕日期不是一回事。 虽然党的诞生纪念日并不是党的一大召开的具体日期,但是,从延安时期举行纪念党的诞辰20周年的群众性纪念活动开始,“七一”这个光辉的节日已经深深地铭刻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它成为人们每年进行纪念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成为中国节日文化的一部分。它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继往开来,去创造和迎接新的更加美好的未来。 七、建军节

建军节,即庆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建立的节日。每年公历的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因此也叫“八一”建军节。

每逢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住邯各部队、各兵种包括地方预备役和转业退伍军人、革命伤残军人都要进行一系列庆祝活动。邯郸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以及各县市区领导、群众都要进行开展大规模的拥军优属活动。歌颂人民军队的光辉历史,畅述军民友谊,共建和谐社会。

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7.15” 反革命政变发生后,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了,白色恐怖严重。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利用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并指派周恩来为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书记。 7月27日,周恩来在南昌召开了有朱德、刘伯承、恽代英、彭湃、叶挺、聂荣臻以及江西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重要会议,成立了起义总指挥部,由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 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指挥的各个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歼敌三千余人,缴获枪支五千余支,子弹百万余发,大炮数门,占领了南昌城。

当天上午,在南昌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的联席会议,成立了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宋庆龄等25人组成的中国共产党革命委员会,通过了《八一起义宣言》等文件,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新旧军阀”、“实行耕者有其田”等革命口号和政纲。同时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以贺龙兼代总指挥。因敌以重兵进攻南昌,中共前委决定根据中共中央的预定计划,起义部队于8月3日至6日先后撤离南昌,挥师南下,取道临川、宜黄、广昌,直奔广东潮汕地区。 这支部队最后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组成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

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建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从此,中国革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建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根据国务院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

八、教师节

教师节,顾名思义,是一个为感恩教师而专门设立的节日。就世界而言,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教师节,只是在时间上有所不同。对此,联合国也有规定。为纪念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颁布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将每年的10月5日定为世界教师节。 现在,我国法定的教师节时间是每年公历的9月10日。

每当此时,全国1700多万教育工作者便迎来了自己的节日。在有着“尊师重教”传统的中国,“教师节”成为人们向教师集中表达礼赞与祝福的日子。从中央领导庆贺到地方领导表彰,从社会各界祝福到学生叩首感恩,教师享受着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幸福时光。

2011年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来到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看望师生员工,考察学校工作,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胡锦涛向广大教师提出希望: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师德修养,钻研教学业务,不断开拓创新,扎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1年8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了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他提出了多项惠及农村教师的措施,强调要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 在做报告时,温家宝起身对台下的教师们三鞠躬,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老师们表示慰问和感谢。 2011年教师节当日,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一场名为《美丽心灵——献给老师的歌》的晚会。为此,晚会剧组发起了“征集乡村老师的感动瞬间”活动,征集到的作品将在晚会上呈现;同时,10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人选将亮相晚会。 是时,邯郸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以及各县市区领导及教育领导机关都要进行大规模的表彰活动,并深入到学校看望老师,帮助老师和学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给老师们带来了节日的温暖和慰藉。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远在西周时期,就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 名言。就是到今天,我国还流传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因此,对教师的尊重几乎贯穿于整个浩浩的中华民族史。到近现代阶段,这种敬重依然有增无减,奉为至尊。1932年,民国政府就规定每年的6月6日为教师节,延续了十几年的时光。 全国解放后,教师节的设立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51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曾宣布“五一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执行的效果是教师节没有了。人们不知道“五一节”还是“教师节”。文化大革命中,教师被贬为“臭老九”,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教师节就更谈不上了。 改革开放后,这种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从此以后,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就此而论,1985年9月10日,是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是年的9月10日,全国各地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迎接第一个教师节。国家主席李先念发出《致全国教师的信》,勉励教师为祖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986年4月12日,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该法第十四条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国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 1993年10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8年8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其中第五十条规定:国家保护高等学校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改善高等学校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从此,教师的各项权益有了法律上的保障。

九、国庆节

国庆节,即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节日,为每年的公历10月1日。全国各族人民的盛大节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曾几何时,她以四大文明古国而闻名于世,并且是历史一直未被打断的国家。但到了近代社会,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此,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无论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给了中外反动派以沉重打击。但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阶级和先进政党的领导,这些运动都失败了。它说明,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担当起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这个任务也就历史的落到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占人类总是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整个天安门广场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从此,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从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在邯郸,每到国庆之际,人们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灯笼高挂,彩旗满天,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无疑,国庆纪念日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而出现的,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它是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反映着一个国家的伟大和力量。对于凝聚民心、鼓舞士气、推动历史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国庆节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节日,但名称有所不同。许多国家叫“国庆节”或“国庆日”,还有一些国家叫“独立日”或“独立节”,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国日”、“革命日”、“解放日”、“国家复兴节”、“宪法日”等。但不管叫什么,举行国庆庆典几乎是现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开展的活动。 根据国务院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国庆节(10月1日)全国放假3天。

第六章  交往习俗   

第一节  问候

问候,是晚辈尊敬长辈的礼节。逢年过节,儿女晚辈们一般都会遵循传统礼俗,带上一些礼物,到家里看望问候长辈。

在邯郸大部分地区,一年里有几个重要传统节日,儿女晚辈们必须回家去看望问候父母长辈。这几个传统节日是:

1.春节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国人举家团圆、增进亲情的日子。国家有法定的春节七天长假。儿女们与父母长辈不论平时相距多远,春节前都要带上礼物赶回家去看望问候父母长辈,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一般地讲,一进入腊月,已经出家的女儿,就要考虑给娘家父母购买新年礼物,去看望问候亲生父母了。腊月二十以后,女婿们就要购买过春节的礼物,像烟酒、鸡鸭鱼肉、精细蔬菜和鞭炮等东西,加上妻子给父母购买的衣服鞋袜之类,夫妻一块带上东西,去看望问候岳父母大人。到家后,如有需要,女婿还要帮着岳父母清扫一下房屋,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中午,岳父母则要设宴招待女婿女儿。

作为儿子和媳妇,如果没有跟父母公婆生活在一起,那么,腊月二十五前后,要主动购买过春节的东西,鸡鸭鱼肉、各种蔬菜、烟酒鞭炮等物品,以及给父母公婆准备的新年服装鞋袜等,回家看望问候父母公婆,家人团聚,准备过年。

正月初一一大早,放完鞭炮,煮好了饺子,准备喝汤前,儿子和媳妇带上自己的孩子,要一起到堂屋看望问候父母公婆,并给长辈磕头拜年。老人则要准备红包,给孙子、孙女压岁钱。然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喝饺子汤,吃团圆饭。喝罢汤,晚辈男性要出门挨家给本家户族的长辈拜年问候。

正月初二,女儿带着女婿与孩子,要回娘家看望问候岳父母大人,并且磕头拜年。在家拜完年,女婿还要挨家到岳父母本家户族的长辈家里拜年问候。中午,岳父母则要设家宴款待女婿、女儿一家人。

2.端午节

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一年中儿女回家看望问候父母长辈的重要节日,五月初五前,女婿都需要购买粽子、肉类、烟酒类等礼物,去看望问候岳父母大人。端午节当天,儿子、儿媳一般要带上节日礼物回家看望问候父母公婆,并与其一块儿过端午节。

3.春秋节

八月十五春秋节,也是一年中儿女回家看望问候父母长辈的节日。中秋节前,女婿都需要购买月饼、肉类、烟酒类等礼物,去看望问候岳父母大人。中秋节当天,儿子儿媳一般要带上节日礼物,回家看望问候父母公婆,并与其一块儿过中秋佳节,赏一轮明月。

第二节  尊称

在一些公开正式的场合,适当地应用尊称,既可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又可以显示自己的文化文明素养。

尊称,按照语体划分,可以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

1.口语

与对方初次接触,想与对方攀谈对话,要在前面加“贵”字。询问对方姓氏说“贵姓”?询问对方年龄说“贵庚”?谈对方身体说“贵体”;谈对方家庭说“贵府”……询问对方家庭成员,要在前面加“令”字。说对方父亲,称“令尊”;说对方母亲,称“令堂”;说对方兄长,称“令兄”;说对方儿子,称“令郎”;说对方女儿,称“令嫒”……说对方岳父,称“老泰山”。称呼比自己年龄小的男性为“贤弟”;女性,称为“贤妹”。按照我国传统,“名”和“字”是分开的。一个人,既有“名”,又有“字”。“名”是忌讳别人随便叫的,所以有“名讳”一说。称呼对方,称呼其“字”,不呼其“名”。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即使男性对方比自己年龄小,也可以把对方称作“兄”。对对方完整的称呼是“字+兄”,就是在对方的“字”后面加上“兄”,称呼对方为“某某兄”。

称对方来自己家为“大驾光临”,等等。 

2.书面语

前面所述口语尊称,除了询问对方姓氏的“贵姓”和询问年龄的“贵庚”只能用于口语外,其余大部分也可以用在书面语体中。下面一些尊称,一般只用在书面语体中。

婚约文书中,尊称对方父亲为“大德望翁”;说对方阅读自己的婚约文书为“台鉴”;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