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病毒感染的方式与类型

病毒感染的方式与类型

时间:2022-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垂直感染是病毒感染的特征之一。目前已发现可经垂直感染的病毒约有10余种,其中最常见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风疹病毒及巨细胞病毒等,可引起死胎、早产、胎儿畸形或先天性感染等。病毒通过水平感染侵入机体的途径主要有以下3种。病毒侵入机体后,由于病毒的种类、毒力及机体的免疫力等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感染类型。机体受病毒感染后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方式与类型

一、病毒感染的方式

(一)垂直感染

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等方式直接由母体感染胎儿的方式称为垂直感染(vertical transmission),亦称先天感染(图22-1)。垂直感染是病毒感染的特征之一。目前已发现可经垂直感染的病毒约有10余种,其中最常见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风疹病毒及巨细胞病毒等,可引起死胎、早产、胎儿畸形或先天性感染等。

img114

图22-1 水平感染与垂直感染示意图

(二)水平感染

水平感染(horizontal transmission)是指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感染,亦称后天感染(图22-1)。病毒通过水平感染侵入机体的途径主要有以下3种。

1.医源性感染 病毒随经输血、注射、手术或拔牙等医疗操作时进入机体引起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等。

2.通过皮肤感染 病毒可经动物咬伤或昆虫叮咬等方式侵入机体引起感染。狂犬病毒、流行性乙脑病毒等。

3.通过黏膜表面感染 多数病毒可经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侵入机体引起感染,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少数病毒可经直接或间接接触通过眼结膜或泌尿生殖道黏膜感染,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疱疹病毒等。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病毒侵入机体后,由于病毒的种类、毒力及机体的免疫力等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感染类型。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可分为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两种类型。

(一)隐性感染

机体受病毒感染后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称为隐性感染(亦称亚临床感染)。机体通过隐性感染可以获得免疫力,如脊髓灰质炎、甲型肝炎等。造成隐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可能与病毒的毒力弱、侵入数量少或机体防御能力强有关,致使病毒不能大量增殖,不至于造成组织细胞的严重损伤;也可由于病毒不能最后侵犯到靶器官,故不呈现出明显临床症状。隐性感染者易被漏诊或误诊,临床工作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隐性感染者可不断向体外播散病毒,常成为病毒性疾病的重要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显性感染

机体受病毒感染后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即传染病)。导致显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病毒侵入机体后,在大量易感细胞内进行增殖,引起细胞破坏、死亡,使机体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显性感染可以表现在局部,也可以是全身感染。根据显性感染潜伏期的长短、起病的缓急、病程的长短等可将其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两种类型。

1.急性感染 潜伏期短、起病急、病程短(数日至数周),病愈后病毒即从体内消失。如流行性感冒、甲型肝炎等。病后常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2.持续性感染 潜伏期长、起病慢、病程长,病毒可在体内持续存在数月、数年甚至终身携带,并不断排出体外,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由于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各有所异,可将持续性感染分为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3种类型。

(1)慢性感染 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病毒未被完全清除,机体处于长期带毒及排毒状态,一般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发病。如慢性肝炎、传染性软疣等。

(2)潜伏感染 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病毒未从体内消失,而是长期隐匿于某些组织细胞内不显活性,与机体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当机体受到某种因素(如发热、寒冷、日晒、饥饿、疾病等)刺激,导致免疫力低下时,潜伏的病毒即可大量增殖,引起病变。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

(3)慢发病毒感染 又称为迟发感染。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症状一旦出现,即为亚急性、进行性发展,直至死亡。如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就是儿童时期感染过麻疹病毒,直到成年期才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