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冻结性冷伤

非冻结性冷伤

时间:2023-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或反复暴露于寒冷、潮湿条件下,由于血液循环不良,组织营养障碍导致的无组织冻结和融化过程的寒冷性损伤称为非冻结性冷伤,常见的包括冻疮、浸渍足和战壕足。下肢在低温的水中或泥浆中长时间浸泡而且缺乏运动时发生的非冻结性冷伤称为浸渍足,多发生于船员、水手和海军。长时间在冰点以上的低温潮湿或蒸汽环境中停留,肢体下垂,处于固定状态以及鞋靴过紧而发生的主要累及小腿和足的非冻结性冷伤称为战壕足。

长期或反复暴露于寒冷、潮湿条件下,由于血液循环不良,组织营养障碍导致的无组织冻结和融化过程的寒冷性损伤称为非冻结性冷伤,常见的包括冻疮、浸渍足和战壕足。

(一)冻疮

冻疮(chilblain)是最常见的一种非冻结性冷伤,多发生于低温和潮湿条件下,如较为寒冷的初冬或早春季节(16℃以下)。好发部位为身体的暴露和末梢处如手、足、耳、面颊等,手、足尤为多见。初发时皮肤红斑、发绀、发凉、肿胀并出现大小不等的结节,感觉异常,灼热、刺痒,局部温暖时尤甚,有时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浅表溃疡,并可继发感染,成为化脓性炎症。

冻疮的原发病变为真皮血管周围炎症,主要累及真皮浅层及中层,局部血管壁因水肿而显得疏松,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

冻疮在未合并感染的情况下,一般在离开低温环境后可自愈(伤后5~7d)。局部每日用0.1%氯己定液温浸或用1%呋喃西林霜剂外涂,或仅用温水浸泡,并适当包扎保暖,均可加速治愈。愈后无明显后遗症,但往往易复发。

(二)浸渍足

下肢(主要是足)在低温(0~10℃左右)的水中或泥浆中长时间(12h以上)浸泡而且缺乏运动时发生的非冻结性冷伤称为浸渍足(immersion foot),多发生于船员、水手和海军。其病程缓慢,大体上经历缺血期、充血期、充血后期及后遗症期。缺血期足背发凉、肿胀,有沉重和麻木感,动脉搏动微弱或消失;充血期有时有水疱,重者伴有肌无力和肌萎缩;充血后期肿胀和炎症反应逐渐减轻,皮温下降,严重的浸渍足可形成组织坏死与脱落;后遗症期表现为患部对寒冷和负重较敏感,疼痛、多汗等症状,可持续数年。

(三)战壕足

长时间在冰点以上的低温(0~10℃)潮湿或蒸汽环境中(如战壕或防空洞)停留,肢体下垂,处于固定状态以及鞋靴过紧而发生的主要累及小腿和足的非冻结性冷伤称为战壕足(trench foot)。因陆军战壕中易发生故得此名,亦有人称之为“湿冷病”。

其病理改变为因受冷而致局部缺血,深部组织血管神经性病变和无菌性炎症,早期表现为血管明显充血,血管内有红细胞聚集和血栓,有明显渗出和水肿,以后血栓机化,可致闭塞性血管内膜炎,肌肉变性、坏死或蜂窝织炎。晚期萎缩,出现组织坏死、溃烂甚至露出肌腱。

其症状为早期局部冷感,麻木,进而红肿,水疱形成,重者发展为局部溃疡或组织坏死。

浸渍足和战壕足的治疗方法可参照冻疮和冷伤的治疗,其原则为早期治疗,预防感染及对症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