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肺复苏的原理

心肺复苏的原理

时间:2022-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去除按压后,心脏恢复原状,静脉血被动吸回心内。从而对胸部按压的“心泵机制”产生质疑,认为不全面或不正确。因此目前胸外按压产生的血液循环机制,即“心泵机制”和“胸泵机制”是两者并存的,只是在这两种机制所占的比例不同,或由于复苏的时间早晚、长短不同以及复苏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罢了。在不同的人群中,心泵机制与胸泵机制发挥的作用比例不同,体格瘦小者可能以心泵机制为主;肥胖者或成年人可能以胸泵机制为主。

(一)人工呼吸的原理

人工CPR主要为徒手抢救性操作,在许多场合下是惟一实用的有效方法,应务必避免为寻找器械而浪费许多宝贵时间。患者心搏呼吸停止后,全身肌肉松弛,口腔内的舌肌也松弛导致舌后坠而阻塞了呼吸道通路。呼吸一旦停止,肺内的一些肺泡可能因塌陷而失去功能,所以必须在抢救早期快速吹入一定量(800~1 200ml/次)的气体,有利于防止肺泡萎陷。首先将患者置于仰卧位,放平去枕头后仰,提颏或下颌,使舌根部向上提起,从而使呼吸道畅通。术者迅速吸入新鲜空气,采用口对口(或口对鼻)方式吹入患者肺内,并在定量吹气间歇时再迅速吸气,为再次吹气做好充分准备。正常人吸入的空气中含氧量为21%,二氧化碳为0.04%。因此,我们正常人给患者吹气时,只要吹出气量>其潮气量,则提供给病入肺内的氧气量基本上是足够的,有效的口对口呼吸可使患者血氧饱和度(SaO2)达到90%,同时扩张肺组织,更有利于肺部气体的交换。

心搏骤停后,全身血液循环亦立即停止,脑组织及许多重要脏器得不到新鲜氧气及血液的供应,数分钟后就会相继出现细胞坏死。因此,必须迅速在口对口呼吸的同时进行心脏按压,维持血液循环。心脏按压必须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以有利于患者肺内新鲜氧气进行交换。

(二)胸外按压的原理

胸外按压是利用人体胸腔及血管系统的解剖特点起作用的。胸外按压的机制有几种学说:

1.心泵机制 通过外界施加的压力,将心脏向后压于坚硬的脊柱上,使心内血液被排出。加以心脏瓣膜的作用,使血液向动脉流去。去除按压后,心脏恢复原状,静脉血被动吸回心内。此种机制称为“心泵机制”,由Kouwenhoven提出。1976年Criley等发现VF时剧咳可使收缩压达140mm Hg,胸膜腔内压增高,脑血流量增加,意识恢复,VF纠正,称为咳嗽复律(cough version),这证明了胸腔压力增高对维持血液循环的作用。从而对胸部按压的“心泵机制”产生质疑,认为不全面或不正确。

2.胸泵机制 Rudikoff等于1980年提出了“胸泵机制”:心搏骤停后的心脏已失去了泵的作用,胸外按压时推动血液循环的是胸腔内、外压力梯度,其理由如下:①胸外按压时,经过心脏的血液不存在动静脉压力差;②超声心动图显示,按压时二尖瓣、三尖瓣未关闭;③胸腔内压力增高时,主动脉压与中心静脉同时升高;④气道压力增高时,可增加主动脉压,同时亦增加脑血流量;⑤在X线透视下,胸外按压时主动脉影缩小而非扩大。因此,认为胸廓具有泵的作用,肺血管床是血液储存器,心脏仅是个被动管道。胸外按压时,胸腔内压力普遍增高,主动脉、左心室、大静脉及食管所受压力基本相同,主动脉收缩压明显升高,血液向胸腔外动脉流去。在胸腔入口处的大静脉被压陷(由于静脉壁比动脉壁薄),颈静脉瓣阻止血液反流。动脉对抗血管萎陷的抗力>静脉,且动脉管腔相对较小,等量血液在动脉中可产生较大抗力,因而动脉管腔在胸外按压时保持开放。于是在按压时血液只能从动脉向前流,不能向静脉反流。放松时,胸膜腔内压可降至零,因而静脉壁不受压,管腔开放,血液可从静脉返回心脏。当动脉血返回心脏时,由于受主动脉瓣阻挡,血液不能反流入心脏,部分可从冠状动脉开口流入心脏营养血管。此种机制即为“胸泵机制”。

近年来,多数学者主张将“胸外心脏按压”改称为“胸外按压”或“胸部按压”,亦称闭式心肺复苏。采用经食管心脏超声研究表明,推动血流的主要机制还是心脏,特别是右室的压缩。因此目前胸外按压产生的血液循环机制,即“心泵机制”和“胸泵机制”是两者并存的,只是在这两种机制所占的比例不同,或由于复苏的时间早晚、长短不同以及复苏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罢了。在不同的人群中,心泵机制与胸泵机制发挥的作用比例不同,体格瘦小者可能以心泵机制为主;肥胖者或成年人可能以胸泵机制为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