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麻黄定喘汤

麻黄定喘汤

时间:2022-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桂枝,仲景方有桂枝加杏朴汤,其实桂枝无平喘作用,是协助麻黄解表,或有增强麻黄平喘作用。皂荚子,为强烈性祛痰药,可用于痰涎壅盛型哮喘。黄柏、知母、玄参、地黄,为养阴降火清热药,可减少激素用量,并减低不良反应。左归丸、右归丸、七味都气丸、人参五味子散,为滋补强壮药,哮喘恢复期可以常服,可以减少发作。哮喘已9年,目前咳喘气急,胸闷,痰黄稠。还治胡某,女,46岁。药后,咳喘减轻。

【组成】 麻黄12克,杏仁10克,黄芩9克,桑白皮15克,半夏12克,款冬花10克,紫苏子10克,白果9克,甘草6克。

【功用】 清热化痰,宣降肺气,平喘定哮。

【适应证】 哮喘,肺气上逆,痰气痰鸣。

【姜氏临证心得】 若痰稠胶黏,酌加知母、浙贝母、海蛤粉、瓜蒌、胆南星之类以清化热痰。气息喘促,加葶苈子、地龙泻肺清热平喘。内热壅盛,加石膏、金银花、鱼腥草以清热。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通腑利肺。表寒里热,加桂枝、生姜兼治表寒。哮病是内科常见病证之一,在我国北方更为多见,一般认为本病发病率占人口的2%左右。中医药对本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方法多样,疗效显着,它不仅可以缓解发作时的症状,而且通过扶正治疗,达到祛除夙根,控制复发的目的。《黄帝内经》上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喘鸣”“够贻”之类的记载,与本病的发作特点相似。

《金匮要略》将本病称为“上气”,不仅具体描述了本病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提出了治疗方药,而且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堪称后世顽痰伏肺为哮病夙根的渊薮。《诸病源候论》称本病为“呷嗽”,明确指出本病病理为“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治疗“应加消痰破饮之药”。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首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不仅把本病从笼统的“喘鸣”“上气”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病名,而且确定了本病的施治要领。明,《医学正传》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哮喘”,为与喘病区分故定名为“哮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

姜氏常用的治喘药物,使用方法,禁忌有:麻黄用量宜9克左右,少则无效。先煮去上沫,否则令人头晕。高血压病人如必须用,可酌加降压药,中药如地龙、连钱草之类有降压、平喘之效。有汗不忌,哮喘病人常自汗出,喘平汗亦止,符合中医“有故无殒,亦无殒”的理论。出血或鼻衄中带血,可与止血药同用。桂枝,仲景方有桂枝加杏朴汤,其实桂枝无平喘作用,是协助麻黄解表,或有增强麻黄平喘作用。连钱草:性味甘平,用于咳嗽痰多,气喘等症,不论寒嗽、热咳皆可应用。地龙:有平喘作用,略炒去腥气,用量9克左右,若研粉可用糯米管装服,每次3克,日3次。

常将地龙、僵蚕、白果三味药合用,加入“截喘方”中,以增强截喘效应。五味子有平喘作用,新老虚实皆宜,尤适于肺肾气虚之喘咳,表证痰多一概无忌。白果含有氢氰酸,古方入煎剂用21粒,经高热毒性即减,平喘有效。蛤蚧、人参:相配为参蛤散,对肾不纳气之肺气肿虚喘有效,参蛤散价贵,可用黄芪15克,五味子10克代之,对轻、中度哮喘有改善症状作用。砒石大毒、大热,一切有出血倾向者易服。服后有温热感,红细胞增加,久服大量可致肝肿大。鹅管石,《本草纲目》说性温,能平喘燥痰,以研粉服为宜,煎服效果不大,宜用于寒痰。僵蚕,抗菌镇痉,可用于热性哮喘。石膏,传统用于清热解渴。谭次仲先生认为有抑制心力作用,余无言先生主张用大量,对热性哮喘可用至30克。皂荚子,为强烈性祛痰药,可用于痰涎壅盛型哮喘。紫河车,烘十研细粉,本品宜于长服,有培补先天,增强抵抗力作用,适用于先天禀赋不足,肾虚型哮喘。白参:每服2.5克,日二三次,长期服用可预防哮喘复发,心力衰竭、阴虚用人参。黄柏、知母、玄参、地黄,为养阴降火清热药,可减少激素用量,并减低不良反应。半夏、款冬花,为镇咳祛痰有效药,可加入平喘药中。浙贝母、桔梗、紫苏子、远志、白芥子,为一般性祛痰药可对症加入平喘药中。枳壳、枳实、瓜蒌、旋覆花,能下气,用于哮喘胸闷气窒者有效。大青叶、板蓝根、金荞麦、马勃,有抗菌消炎作用,哮喘兼外感者可以加入。左归丸、右归丸、七味都气丸、人参五味子散,为滋补强壮药,哮喘恢复期可以常服,可以减少发作。

曾治郭某,男,22岁。哮喘已9年,目前咳喘气急,胸闷,痰黄稠。唇、咽、舌俱红,舌有刺,脉数滑。处方:麻黄9克,生石膏30克,杏仁9克,甘草6克,金荞麦15克,五味子6克,瓜蒌24克。5剂。另佐以牛黄解毒片。药后胸闷已舒,咳喘、气急已明显减轻。照上方去瓜蒌,续方5剂。本案为热喘,痰热壅肺,故用麻杏石甘汤宣肺清热平喘;金荞麦为野荞麦根,清热解毒,活血散瘀专治肺热咳嗽;全瓜蒌清泄痰热并治胸闷;五味子为常用镇咳平喘药,无论内伤外感咳嗽都可以用。据现代药理研究,五味子有良好的抗应激作用,能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防御的能力,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能影响糖代谢,加快肝糖原分解,提高血糖乳酸水平,所以是味强壮药,同时又有较好的镇咳祛痰作用,因此对于多年喘咳的患者,扶正止咳,一举两得。

又治胡某,女,46岁。一诊:胸闷窒塞,呼吸不利,不能平卧,喉间作水鸡声,稍有咳,无痰,苔白,脉软。处方:麻黄6克,桂枝6克,厚朴9克,枳实9克,杏仁9克,甘草6克。2剂。二诊:药后,咳喘减轻。处方:麻黄9克,桂枝9克,枳实9克,杏仁6克,陈皮3克,甘草3克。3剂。病者所患寒喘,胸闷窒塞,呼吸不利,不能平卧,喉间作水鸡声,主要有痰饮在肺,不易咳出,故用麻黄汤宣肺平喘,以厚朴助麻黄平喘,厚朴、枳实下气去满。二诊去厚朴加陈皮,以健脾和胃。

还治胡某,女,46岁。一诊:胸闷窒塞,呼吸不利,不能平卧,喉间作水鸡声,稍有咳,无痰,苔白,脉软。处方:麻黄6克,桂枝6克,厚朴9克,枳实9克,杏仁9克,甘草6克。2剂。药后,咳喘减轻。麻黄9克,桂枝9克,枳实9克,杏仁6克,陈皮3克,甘草3克。3剂。病者所患寒喘,胸闷窒塞,呼吸不利,不能平卧,喉间作水鸡声,主要有痰饮在肺,不易咳出,故用麻黄汤宣肺平喘,以厚朴助麻黄平喘,厚朴、枳实下气去满。二诊去厚朴加陈皮,以健脾和胃。

【解读赏析】 哮喘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肺气上逆,痰气搏击而发出痰鸣气喘声。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临证指南医案·哮》说:“宿哮……沉痼之病,……寒人背腧,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如吸入风媒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发,以致津液凝痰,亦为哮病的常见病因。饮食不当具有特异体质的人,常因饮食不当,误食自己不能食的食物,如海膻鱼,蟹虾等发物,而致脾失健运,饮食不归正化,痰浊内生而病哮,故古有“食哮”“鱼腥哮”“卤哮”“糖哮“醋哮”等名。体虚及病后体质不强,有因家族禀赋而病哮者,如《临证指南医案·哮》指出有“幼稚天哮”。部分哮病患者因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病,以致肺气亏虚,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病后阴虚火旺,热蒸液聚,痰热胶固而病哮。体质不强多以肾虚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脾虚为主。各种病因,既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亦为每次发作的诱因,如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俱可诱发,其中尤以气候因素为主。诚如《症因脉治·哮病》所说:“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巢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丹溪云:“哮病专主于痰。”痰的产生,由于上述病因影响及肺、脾、肾,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化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因各种诱因而引发。

哮病发作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邪气触动停积之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壅塞于气道,气道狭窄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而喘促,痰气相互搏击而致痰鸣有声。《证治汇补·哮病》说:“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医学实在易·哮证》也认为哮病为邪气与伏痰“狼狈相因,窒塞关隘,不容呼吸,而呼吸正气,转触其痰,鼾驹有声。”由此可知,哮病发作时的病理环节为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由于病因不同,体质差异,又有寒哮、热哮之分。哮因寒诱发,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属寒痰为患则发为冷哮;若因热邪诱发,素体阳盛,痰从热化,属痰热为患则发为热哮。或由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则为寒包火证。寒痰内郁化热,寒哮亦可转化为热哮。

若哮病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伤及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于是,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布津,则痰浊内蕴,并因肺不主皮毛,卫外不固,而更易受外邪的侵袭诱发;脾虚不能转输水津上归于肺,反而积湿生痰;肾虚精气亏乏,摄纳失常,则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生痰,因肺、脾、肾虚所生之痰上贮于肺,影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可见,哮病为本虚标实之病,标实为痰浊,本虚为肺脾肾虚。因痰浊而导致肺、脾、肾虚衰;肺、脾、肾虚衰又促使痰浊生成,使伏痰益固,且正虚降低了机体抗御诱因的能力。本虚与标实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故本病难以速愈和根治。发作时以标实为主,表现为痰鸣气喘;在间歇期以肺、脾、肾等脏器虚弱之候为主,表现为短气、疲乏,常有轻度哮症。若哮病大发作,或发作呈持续状态,邪实与正虚错综并见,肺肾两虚而痰浊又复壅盛,严重者因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命门之火不能上济于心,则心阳亦同时受累,甚至发生“喘脱”危候。

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引起的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等,是哮病的基本证候特征。本病呈发作性,发作突然,缓解迅速,一般以傍晚、夜间或清晨为最常见,多在气候变化,由热转寒,及深秋、冬春寒冷季节发病率高。发作前或有鼻痒、咽痒、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发作时病人突感胸闷窒息,咳嗽,迅即呼吸气促困难,呼气延长,伴有哮鸣,为减轻气喘,病人被迫坐位,双手前撑,张口抬肩,烦躁汗出,甚则面青肢冷。发作可持续数分钟、几小时或更长。由于感受病邪的不同,发作时病人除具上述证候特征外,还可呈现或寒或热的证候。哮病反复发作,正气必虚,故哮病缓解期多表现为肺、脾、肾虚的症状。辨虚实本病属邪实正虚,发作时以邪实为主,未发时以正虚为主,但久病正虚者,发时每多虚实错杂,故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以辨明虚实主次。虚证当进一步明确虚之阴阳属性和虚之脏腑所在。还宜分寒热实证,需分清痰之寒热以及是否兼有表证的不同。

《丹溪治法心要·喘》谓:“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故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是本病的治疗原则。发作时痰阻气道为主,故治以祛邪治标,豁痰利气,但应分清痰之寒热,寒痰则温化宣肺,热痰则清化肃肺,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乎时正虚为主,故治以扶正固本,但应分清脏腑阴阳,阳气虚者予以温补,阴虚者予以滋养,肺虚者补肺,脾虚者健脾,肾虚者益肾,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至于病深日久,发时虚实兼见者,不可拘泥于祛邪治标,当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寒热错杂者,当温清并用。《景岳全书·喘促》说:“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火。然发久者,气无不虚……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堪为哮病辨治的要领、临证应用的准则

若病久热盛伤阴,痰热不净,虚实夹杂,气急难续,咳呛痰少质黏,口燥咽干,烦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又当养阴清热,敛肺化痰,可用麦冬汤。偏于肺阴不足者,酌加沙参冬虫夏草、五味子、川贝母;肾虚气逆,酌配地黄、山茱萸、胡桃肉、紫石英、诃子等,补肾、纳气、定喘。若哮病发作时寒与热俱不显著,但哮鸣喘咳甚剧,胸高气满,但坐不得卧,痰涎壅盛,喉如曳锯,咯痰黏腻难出,舌苔厚浊,脉滑实者,此为痰阻气壅,痰气壅盛之实证,当涤痰除壅,降气利窍以平喘逆,用三子养亲汤加葶苈子、厚朴、杏仁,另吞皂荚丸以利气涤痰,必要时可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泻实。

若久病正虚,发作时邪少虚多,肺肾两亏,痰浊壅盛,甚至出现张口抬肩,鼻煽气促,面青,汗出,肢冷,脉浮大无根等喘脱危候。喻嘉言曰:“喘病无不本于肺,惟兼三阴者为最剧,而三阴又以肾为最剧。有此证者,首重在节欲,收摄肾气,不使上攻可也。”故喘病兼少阴肾者为最剧,肾火动则水气升,其次则太阴脾,脾火动则湿气升,又次则厥阴肝,肝火动则风气升。又说:“是故治喘以治火为先也,然浊气既随火而升,火降而气不降者何耶,以浊气虽居于下,而肺之窠囊。可以侨寓其中,转使清气逼处不安,是虽以治火为先,然治火而不治痰无益也。”治痰而不治窠囊之痰,虽治与不治等也,惟姜汁、竹沥。可以透窠囊耳。可供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