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后乳少艾灸治疗

产后乳少艾灸治疗

时间:2022-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后乳少又称“产后缺乳”“乳汁不足”“乳汁不行”。以产后哺乳期初始就乳汁甚少或乳汁全无为主症。哺乳中期月经复潮后乳汁相应减少,属正常生理现象。产妇因不按时哺乳,或不适当休息而致乳汁不足,经纠正其不良习惯,乳汁自然充足者,亦不能作病态论。治以疏肝解郁或补益气血。每次选取3~5穴,采用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治疗。

产后乳少又称“产后缺乳”“乳汁不足”“乳汁不行”。以产后哺乳期初始就乳汁甚少或乳汁全无为主症。哺乳中期月经复潮后乳汁相应减少,属正常生理现象。产妇因不按时哺乳,或不适当休息而致乳汁不足,经纠正其不良习惯,乳汁自然充足者,亦不能作病态论。本病临床上分肝郁气滞与气血亏虚两型。治以疏肝解郁或补益气血。

辨证论治

(一)辨证分型

1.肝郁气滞 产后乳少而浓稠或乳汁不通,乳房胀满而痛,时有嗳气,善太息;舌苔薄黄,脉弦细。

2.气血亏虚 产后乳汁甚少或乳汁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怔忡,神疲食少;舌淡、少苔,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

1.治法 肝郁气滞者疏肝解郁,通络下乳;气血亏虚者补益气血,生化乳汁。每次选取3~5穴,采用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治疗。

2.处方 主穴:膻中、乳根、少泽、足三里。辨证配穴:肝郁气滞者加太冲、足临泣;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

3.疗程 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4.方解 膻中位于两乳之间,为气之会穴,能益气养血生乳;乳根属多气多血之足阳明经穴,位于乳下,既能补益气血、化生乳汁,又能行气活血、畅通乳络;少泽为手太阳经经穴,五行属金,能疏泄肝木之郁,善通乳络,为生乳、通乳之经验效穴;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合穴,五行属土,乃土经土穴,能益气养血生乳。肝郁气滞者加太冲、足临泣疏肝理气、通络下乳;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补益脾胃,生化乳汁。

【腧穴定位】(图24-1)

图24-1 产后乳少艾灸穴位

【操作流程】

(一)隔姜灸

1.根据治疗取穴方便,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

2.切取生姜片,直径2~3cm,厚约0.3cm(约1元硬币厚),在姜片中心处用毫针穿刺数孔。

3.将姜片置于腧穴之上,再把中艾炷或大艾炷置于姜片上,线香或打火机点燃艾炷顶端待其燃烧。

4.当患者灼痛难忍时,医者提起姜片,稍待片刻后放下再灸。

5.艾炷燃尽,除去艾灰,另换一炷依前法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一般每穴灸5~8壮。

6.灸毕,去除姜片,局部用温水擦拭干净。

(二)艾条灸

1.根据治疗取穴方便,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

2.选用纯艾条,点燃一端,隔施灸经穴上方2~3cm固定熏烤。

3. 当艾条燃端产生灰烬时,将灰烬弹至医用垃圾盘内,继续施灸。

4. 灸至皮肤红晕即可,一般每穴灸5~10分钟。

【重点提示】

1.施隔姜灸过程中,患者灼痛时应及时提起姜片,防止灼伤。

2.施艾灸温和灸时,手持艾条不要移动,不可距局部皮肤太近,以免烫伤

【技术要领】(图24-2~图24-6)

图24-2 少泽: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图24-3 足三里: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图24-4 太冲: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图24-5 足临泣: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图24-6 脾俞、胃俞:隔姜灸5~8壮

【专家点睛】

1.艾灸治疗产后少乳疗效明显。

2.产妇应加强营养,适度休息,调摄精神,保持心情愉快。

3.定时哺乳,建立良性的泌乳反射。

4.对因乳汁排出不畅而有乳房胀满者应促其挤压排乳,以免罹患乳腺炎。

参考文献

[1] 陆寿康主编.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5-87.

[2] 冯淑兰主编.刺法灸法学技能实训[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02-111.

[3] 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73-1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