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失血性休克抢救:迅速止血、快速补液补血
(一)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争分夺秒,尽快开始抢救生命的手术。
(二)保证两条以上快速静脉输液通路通畅,备好库血和其他抗休克溶液及有关药物。如代血浆、林格液碳酸氢钠等。快速输入的方法:①2ml注射器推注;②直接挤压小壶;③手动或电动加压袋;④输液泵,专人负责输入。
(三)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应把支持机体生理功能放在首位。范围小的手术宜用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大手术先行气管内插管、给氧,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情况好转后改全身麻醉。休克纠正前禁用推管内麻醉。
(四)中毒性休克应特别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低氧血症及凝血能障碍等。
(五)做好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尿量,必要时监测毛细血管楔压和心排血量。
二、局部麻醉药中毒抢救
(一)局部麻醉药中毒的临床表现
1.轻度中毒出现兴奋、激动多语、头痛、头晕、舌唇麻木、恶心呕吐、颜面潮红、肌肉抽动、呼吸加快、血压下降等。
2.严重时出现惊厥或由兴奋转为抑制状态。表现有精神淡漠,呼吸减慢,血压下降,全身肌肉抽动直至意识丧失、休克、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冷汗等。
3.局部麻醉药最突出的毒性反应是惊厥。
(二)局部麻醉药中毒的抢救
1.发生惊厥时要注意控制躁动保护患者,避免发生意外的损伤。
2.吸氧,并进行辅助或控制呼吸。
3.开放静脉输液,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4.镇静解痉:
(1)静注硫喷妥钠50~100mg(2.5%溶液2~4ml)或其他快速巴比妥类药物,但勿过量以避免发生呼吸抑制。
(2)静脉注射地西泮2.5~5.0mg。
(3)静脉注射短效的肌松药如琥珀胆碱(1mg/kg),即可停止肌肉痉挛性收缩。(如果患者在应用巴比妥类或地西泮后仍继续惊厥,则是应用肌松药的适应证。)
(三)局部麻醉药中毒的预防
1.有效的预防药物是地西泮和其他苯二氮类药,最大的优点是对惊厥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且对人体生理干预最小。
2.警惕超量,防止局部麻醉药误入血管内,必须细心抽吸有无回血,注入全量前先给试验量。
3.在局部麻醉药中加用肾上腺素以减慢吸收及延长麻醉时效。
4.警惕毒性反应的早期症状,如惊恐、突然入睡、兴奋多语、肌肉抽动等。
三、高血压患者的麻醉
(一) 术前对患者做出全面评估,尤其要注意心、脑、肾等脏器的受累情况。术前服降压药的患者,在术中要注意其不良反应。
(二)高位硬外阻滞慎用、腰麻限于低位,全身麻醉诱导力求平顺,静注丙泊酚速度不要过快。麻醉中避免血压剧烈波动,血压下降时应找原因,升压药分次小量给予。
(三)密切关注各项监测指标。
四、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
(一)麻醉前了解心脏功能及用药情况,注意洋地黄、β受体阻滞药的不良反应。
(二)心功能尚可者,麻醉选择与一般患者相似,麻醉中避免加重心脏负荷。
(三)心功能不良者要经内科治疗、避免使用对循环干扰大的麻醉药和疗法。
(四)急性心肌梗死6个月内不宜做择期手术。
(五)术中监测,尤应注意血流动力学、心律、尿量。
五、颅脑手术患者的麻醉
(一)麻醉前注意颅内压,颅内压高的患者适当降压,对大量使用脱水药患者要注意低血容量和电解质的紊乱。
(二)多选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避免使用升高颅内压药物。
(三)注意头的位置,防止呼吸道梗阻和颈静脉回流受阻。
(四)术中加强监测,注意呼吸、心律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与术者联系共同处理。
六、气管内插管
(一)插管前必须检查用具是否齐全和适用。
(二)须在麻醉允许、下颌肌肉松弛、反射减弱时行插管。
(三)插管动作应轻柔敏捷,使用喉镜时勿损伤门齿,并注意防止手术床及患者其他部位的震动,以免导致负损伤。
(四)气管内插管后,要注意胸廓活动和听诊肺呼吸音。放入牙垫后退出喉镜,导管套囊注气充分适度。
(五)气管导管应为固定。
七、心肺复苏抢救:迅速建立有效循环、呼吸、保护脑组织
(一)恢复心搏:紧急情况下,首先叩击心前区:左手掌平放于心前区,右手握拳、捶击心前区1~2次。并立即转为胸外心脏按压。
(二)加压给氧:面罩加压给氧,并尽快插入气管导管给氧。
(三)应用药物: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静脉给药或心内注射。
(四)常用药:①肾上腺素1mg必要时重复应用;②利多卡因;③阿托品;④碳酸氢钠;⑤10%葡萄糖酸钙;⑥异丙酚。
(五)监护除颤:心电监护、必要时除颤、胸内心脏按压。
(六)保脑功能:迅速准备冰袋降温,保护脑功能。
(七)血气分析:抽动脉血,做血气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