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灌流,也称全血灌流,就是将体外循环的全血直接灌入装有吸附材料(吸附剂)的装置内,这种装置被命名为血液灌流器或血液吸附柱,利用灌流器中吸附剂的吸附作用清除外源和内源性毒物、药物以及代谢产物,从而达到血液净化的目的。血液灌流也是临床上常用的血液净化方法之一。它的原理不同于血液透析,如果说透析膜像筛子,那么吸附剂就像黏胶,或者说像蜘蛛网一样,把流经它身边的物质牢牢抓住。由于血液灌流的主要机制为吸附,因而血液灌流又称血液吸附。
在临床实施中,血液灌流装置主要由血泵、吸附柱、连接管路三部分构成。将患者的血液从动脉血管引出体外,经血泵的推动作用使血液进入到装有特定吸附剂的柱子中,使血液与吸附剂直接接触,借助吸附剂的吸附作用清除血液中某些外源性或内源性毒物,将净化的血液再送回体内。它可直接清除患者血液中的病原物或毒素,调节机体内微环境的稳定性,从而达到缓解症状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效果比较明显。
血液灌流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吸附柱内的吸附剂,它直接反映着血液灌流技术水平的高低。根据治疗需要,吸附剂应对吸附对象具有较好的选择性,还要具有安全有效性及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吸附剂的研究最初始于20世纪60年代,希腊学者Yatzidis首次应用活性炭颗粒对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灌流,可以有效清除许多代谢毒物和外源性毒物,如肌酐、尿酸、酚类、胍类和巴比妥类药物。1966年,加拿大华裔科学家张明瑞教授将活性炭进行白蛋白-火棉胶包膜用于血液灌流中,有效防止了炭微粒脱落进入人体血液,避免血栓栓塞现象和白细胞、血小板下降问题,较好地解决了血液的相容性问题。1970年,Rosenbaum率先用吸附树脂进行血液灌流。这一阶段对血液灌流吸附剂的研究主要为采用了不同包膜技术的活性炭及树脂。1979年,Terman首先报道了使用DNA免疫吸附柱,将血液灌流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从此迈入了用免疫吸附疗法治疗免疫性疾病的新阶段。由于对吸附剂的不断研发,吸附治疗技术目前在临床上已拓展到很多专业的跨学科应用。如肝衰竭时的胆红素吸附、脓毒血症时的内毒素吸附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