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输液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污染

时间:2023-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血管,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输液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目前已引起普遍的关注。在开启安瓿前,以75%乙醇擦拭颈段是减少微粒污染的有效措施。

(一)输液微粒概念

输液微粒(infusion particle)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在1~15μm,也有少数微粒直径可达50~300μm。人体肉眼可看到50μm以上的微粒。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血管,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输液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目前已引起普遍的关注。根据《中国药典》2005版规定:每100ml或100m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除另有规定外,每1ml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5粒,含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3粒。不得检出50μm以上微粒。

(二)输液微粒的来源

输液中的微粒有橡胶塞屑、炭粒、碳酸钙、氧化锌、黏土、纸屑、纤维素、玻璃屑、细菌等。主要来源于:

1.药物以及一次性输液器生产制作过程中混入异物与微粒,如水、空气、工艺过程中的污染,使异物与微粒混入。

2.盛装药液容器、输液容器以及注射器不洁净。

3.在准备药液过程中受到污染,如切割安瓿、开瓶塞,反复穿刺橡胶塞等。

4.输液环境不洁净。

(三)输液微粒的危害

输液微粒危害主要取决于微粒的大小、形状、化学性质以及所堵塞的血管,血供阻断程度是否严重,人体对微粒的敏感性等。容易受微粒损害的脏器包括肺、脑、肝、肾等。

1.阻塞血管 液体中微粒过多过大可直接堵塞血管,造成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2.形成血栓 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和静脉炎。

3.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 微粒本身作为抗原,可引起机体抗原抗体反应及血小板减少症。

4.形成肺内肉芽肿 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刺激巨噬细胞增殖并包裹微粒形成肺内肉芽肿。

5.刺激组织而产生炎症或形成肿块 某些微粒可作为刺激物引起组织细胞的炎性改变或形成肿块。

(四)防护措施

1.生产过程 严格管理制剂以及输液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改善车间环境、安装空气净化装置,防止空气中浮尘与细菌污染;选用优质溶剂与注射用水;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工作人员要穿工作服、工作鞋、戴口罩,必要时戴手套,认真执行制剂操作规程等;提高检验技术确保药液质量。

2.输液过程

(1)采用一次性密闭式医用输液(血)器,严格规范操作。进行穿刺时避免扫床和减少人员流动。

(2)注意空气净化,建立静脉药物配制中心或空气净化操作台操作;对病室空气进行定期消毒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无菌操作技术;认真检查溶液瓶有无裂痕、瓶盖有无松动,溶液的有效期,药液的质量、透明度等。

(4)药液输注宜现配现用,避免污染。正确切割玻璃安瓿,切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在开启安瓿前,以75%乙醇擦拭颈段是减少微粒污染的有效措施。

(5)正确抽吸药液,抽药操作时不能横握注射器,即“一把抓”,应采用正确的抽吸方法。抽药的空针也不能反复多次使用,因使用次数越多微粒的数量也越多。抽吸时安瓿不应倒置,针头置于颈口时,玻璃微粒污染最多,于底部抽吸时微粒最少,但针头触及底部易引起钝针,因此,主张针头应置于安瓿的中部。向输液瓶内加药或注射时,应将针管垂直静止片刻。微粒>50μm以上时的沉淀较快,可使其沉淀于针管内,再缓慢注入,同时尽量减少液体瓶的摆动,这样会使瓶内的较大微粒平稳沉淀于瓶口周围,以减少微粒进入体内。

链接 为了减少输液微粒的产生,临床配药最好使用一次性针头及软包装输液袋,若用瓶装溶液应选用的配药针头型号不超过7~9号,不用16号或更大型号的针头来配药,尽量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次数,因为粗针头和反复穿刺会使橡胶塞表面抛光层破损的可能性增大,破损一旦存在会造成严重的输液微粒污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