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输液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污染

时间:2022-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血管,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输液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目前已引起普遍的关注。在开启安瓿前,以75%乙醇擦拭颈段是减少微粒污染的有效措施。

(一)输液微粒概念

输液微粒(infusion particle)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在1~15μm,也有少数微粒直径可达50~300μm。人体肉眼可看到50μm以上的微粒。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血管,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输液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目前已引起普遍的关注。根据《中国药典》2005版规定:每100ml或100m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除另有规定外,每1ml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5粒,含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3粒。不得检出50μm以上微粒。

(二)输液微粒的来源

输液中的微粒有橡胶塞屑、炭粒、碳酸钙、氧化锌、黏土、纸屑、纤维素、玻璃屑、细菌等。主要来源于:

1.药物以及一次性输液器生产制作过程中混入异物与微粒,如水、空气、工艺过程中的污染,使异物与微粒混入。

2.盛装药液容器、输液容器以及注射器不洁净。

3.在准备药液过程中受到污染,如切割安瓿、开瓶塞,反复穿刺橡胶塞等。

4.输液环境不洁净。

(三)输液微粒的危害

输液微粒危害主要取决于微粒的大小、形状、化学性质以及所堵塞的血管,血供阻断程度是否严重,人体对微粒的敏感性等。容易受微粒损害的脏器包括肺、脑、肝、肾等。

1.阻塞血管 液体中微粒过多过大可直接堵塞血管,造成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2.形成血栓 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和静脉炎。

3.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 微粒本身作为抗原,可引起机体抗原抗体反应及血小板减少症。

4.形成肺内肉芽肿 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刺激巨噬细胞增殖并包裹微粒形成肺内肉芽肿。

5.刺激组织而产生炎症或形成肿块 某些微粒可作为刺激物引起组织细胞的炎性改变或形成肿块。

(四)防护措施

1.生产过程 严格管理制剂以及输液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改善车间环境、安装空气净化装置,防止空气中浮尘与细菌污染;选用优质溶剂与注射用水;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工作人员要穿工作服、工作鞋、戴口罩,必要时戴手套,认真执行制剂操作规程等;提高检验技术确保药液质量。

2.输液过程

(1)采用一次性密闭式医用输液(血)器,严格规范操作。进行穿刺时避免扫床和减少人员流动。

(2)注意空气净化,建立静脉药物配制中心或空气净化操作台操作;对病室空气进行定期消毒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无菌操作技术;认真检查溶液瓶有无裂痕、瓶盖有无松动,溶液的有效期,药液的质量、透明度等。

(4)药液输注宜现配现用,避免污染。正确切割玻璃安瓿,切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在开启安瓿前,以75%乙醇擦拭颈段是减少微粒污染的有效措施。

(5)正确抽吸药液,抽药操作时不能横握注射器,即“一把抓”,应采用正确的抽吸方法。抽药的空针也不能反复多次使用,因使用次数越多微粒的数量也越多。抽吸时安瓿不应倒置,针头置于颈口时,玻璃微粒污染最多,于底部抽吸时微粒最少,但针头触及底部易引起钝针,因此,主张针头应置于安瓿的中部。向输液瓶内加药或注射时,应将针管垂直静止片刻。微粒>50μm以上时的沉淀较快,可使其沉淀于针管内,再缓慢注入,同时尽量减少液体瓶的摆动,这样会使瓶内的较大微粒平稳沉淀于瓶口周围,以减少微粒进入体内。

链接 为了减少输液微粒的产生,临床配药最好使用一次性针头及软包装输液袋,若用瓶装溶液应选用的配药针头型号不超过7~9号,不用16号或更大型号的针头来配药,尽量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次数,因为粗针头和反复穿刺会使橡胶塞表面抛光层破损的可能性增大,破损一旦存在会造成严重的输液微粒污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