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院的环境

医院的环境

时间:2022-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工光源常用于夜间照明和特殊检查及治疗护理。医院是社会的一部分,病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护理人员应做到以下几方面。积极的群体气氛有利于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促进疾病康复。合理的医院规则是开展医疗、护理工作的保证,是实施和控制感染的重要方面,同时也为患者的休息和睡眠提供良好的条件。

(一)物理环境

1.安静 病区应避免噪声,保持安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白天医院病区较理想的声音强度为35~40分贝(dB)。达到50~60分贝,患者会感到疲倦不安,影响休息与睡眠。长时间暴露在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可导致疲倦、焦躁、易怒、头痛、头晕、耳鸣、失眠以及血压升高等。当声音强度达到或超过120分贝时,可造成听力丧失或永久性失聪。为控制噪声,工作人员要做到:①“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②病室的桌、椅脚应钉上橡皮垫,推车的轮轴应定期注润滑油;③电话、手机、呼叫系统等有声响的设备应使用消音设置,或将音量调至最低;④护士要向患者及家属宣传保持病室安静的重要性,共同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2.整洁 保持护理单元的整洁,做到:①病室的陈设清洁,规格统一,物品摆放符合要求,方便患者使用;②患者的皮肤、头发、口腔保持清洁,被服、衣裤定期更换;③工作人员应仪表端庄,服装整洁大方;④治疗后用物及时撤去,排泄物、污染敷料等及时清除,并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

3.温度和湿度 一般病室适宜的温度为18~22℃;婴儿室、产房、手术室,室温调高至22~24℃为宜。室温过高,不利于机体散热,患者感到烦躁,呼吸、消化功能均受干扰,影响体力恢复;室温过低则使患者肌肉紧张,在治疗和护理时易受凉。

病室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湿度过高,空气潮湿,细菌易于繁殖,增加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同时,机体蒸发作用减弱,出汗受到抑制,患者感觉闷热,尿液排出增多,加重了肾脏负担,对心、肾疾病的患者尤为不利;湿度过低,空气干燥,水分大量蒸发,引起口干、咽痛、烦渴等不适,尤其对气管切开、呼吸道感染、急性喉炎的患者不利。

病室应备有温度计、湿度计,随时评估并调节室内的温、湿度。护士可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调节病室内的温、湿度,夏季采用空调或电风扇降低室温,冬季采用暖气或其他取暖设备保持适宜的室温。当室内湿度过低时,夏季可在地上洒水,冬季可在暖气或火炉上放置水槽或水壶,也可使用加湿器;湿度过高时,可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或使用空气调节器、除湿器等。

4.通风 病区应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换气,通风时间视病室内外温差大小而定。一般情况下,每次通风30分钟即可达到置换室内空气的目的。通风换气,可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增加空气氧含量,降低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及微生物的密度,减少呼吸道疾病传播,并可调节室内的温、湿度。通风时应避免对流风直吹患者,冬季通风时应注意保暖。

5.光线 病室采光分为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日光是维持人类健康的要素之一,适量的日光照射可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增加,改善皮肤组织的营养状况,使人食欲增加,舒适愉快。日光中的紫外线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并可促进人体内生成维生素D,达到维持健康的目的。光线不足可出现眼睛疲劳、头痛、视力受损,影响患者的活动,甚至发生意外。人工光源常用于夜间照明和特殊检查及治疗护理。采用光源时,应避免光线直接照射眼睛,以防引起目眩。午休时应用窗帘遮挡光线,夜间睡眠时采用地灯或可调节型床头灯,既方便护士夜间巡视工作,又不影响患者睡眠。

6.装饰 病区装饰应简洁、美观。色彩对人的情绪、行为和健康均有一定影响,如绿色使人安静、舒适;浅蓝色使人心胸开阔、情绪稳定;奶油色给人一种柔和、悦目、宁静感;黄色有兴奋刺激的作用;红色使人兴奋、烦躁;白色使人感到冷漠、单调,反光强,易刺激眼睛产生疲劳。

医院多根据需求选用适当的色彩,如儿科病房的床单和护士服装采用粉色等暖色调,以减少儿童恐惧感,增加温馨、甜蜜感;手术室常选用绿色或蓝色,可使人产生安静、信任的感觉。一般病室墙壁尽量不选择全白色,上方可涂白色或米黄色,下方可涂浅蓝色或浅绿色,以避免白色反光。病室、走廊可适当摆放鲜花和绿色植物,既美观,又增添生机(过敏性疾病病室除外)。病室的周围栽种树木、草坪和修建花坛桌椅等供患者休息、散步和观赏。

(二)社会环境

医院是社会的一部分,病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护理人员有责任帮助患者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环境变化,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疾病康复。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指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病区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部分。护理人员应做到以下几方面。①一视同仁:尊重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受欢迎和被关心。不论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及远近亲疏,都应一视同仁。②有效沟通:善于发挥语言的积极作用,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技术熟练:具有熟练扎实的护理操作技术,动作稳、准、轻、快,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加安全感、信任感。④性格开朗: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开朗、乐观的情绪感染患者,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争取早日康复。

2.建立良好的群体关系 群体关系指同病室患者之间的关系。同住一室的患者有着共同的心理倾向,构成了一个新的群体。积极的群体气氛有利于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促进疾病康复。护理人员是患者群体中的调节者,应做到:①引导患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协助病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消除不良情绪,使病室呈现愉快、和谐的气氛;②引导患者共同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康复;③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取得支持与合作,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共同做好患者的身心护理。

3.制订合理的医院规则 医院规则指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如入院须知、探视制度、陪住制度等。合理的医院规则是开展医疗、护理工作的保证,是实施和控制感染的重要方面,同时也为患者的休息和睡眠提供良好的条件。但医院规则对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约束的,如患者必须遵从医护人员的指导,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进行活动;与外界接触少,只能在规定的探视时间内见到家属和亲友,长此下去,从而产生孤寂、焦虑感等。因此,护士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和适应能力,主动给予热情帮助和指导,使之逐渐适应并自觉遵守医院规则。具体措施有:

(1)接待患者热情,解释耐心,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2)在维护医院规则的条件下,让患者有一定的自主权。

(3)尊重探视人员,如探视时间和行为不当,应对其适当劝阻和限制。

(4)及时向患者提供其检查、治疗、护理等相关信息,并鼓励患者参与制订护理计划。

(三)安全环境

安全环境是指平安而无危险、无伤害的环境。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

1.避免机械性损伤 护理人员应注意如下措施:①病室、浴室、厕所地面防滑,无障碍物,并设有呼叫系统;②走廊、楼梯或电梯、浴室、厕所的墙边应设置栏杆扶手;③对意识不清、烦躁不安、婴幼儿、偏瘫等患者,应适当选用床档、约束带等保护用具,以防坠床或撞伤;④对长期卧床初次下床及活动不便的患者应注意搀扶,以防跌倒;⑤精神科病房应注意收藏、保管好锐器、钝器、绳索等物品,避免发生意外。

2.避免化学性损伤 为避免由于药物浓度过高或剂量过大、用药次数过多、配伍不当或用错药等引起的化学性损伤。护理人员应掌握常用药物的保管原则和药疗原则,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三查的内容: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七对的内容: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时间),以避免化学性损伤。

3.避免生物性损伤 生物性损伤指微生物及昆虫对患者造成的伤害。病区应有灭蝇、蚊、蟑螂、虱等措施,防止昆虫叮咬而导致疾病传播或影响患者睡眠和休息,以避免生物性损伤。

4.避免温度性损伤 护士在应用冷、热疗时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必要时须守护,防止发生冻伤或烫伤。注意易燃、易爆物品的安全使用和保管,病区设有防火设施及人员紧急疏散通道,以避免温度性损伤。

5.避免医院内感染 严格执行医院预防控制感染的各项制度,如患者入院卫生处置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等。病区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医院内感染。

6.避免医源性损伤 医源性损伤是由于医务人员的言语及行为不慎,给患者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损伤。如对患者不尊重,交谈时用词不当,护理时动作粗暴,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责任心不强等。因此,应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尊重、关心患者,交谈时语言要规范,操作时动作要轻、稳,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工作责任心,以避免医源性损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