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耳积液听力恢复过程

中耳积液听力恢复过程

时间:2022-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泌性中耳炎为中耳黏膜非化脓性炎症。以中耳鼓室积液及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征。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腺样体肥大、鼻咽部肿瘤、气压急剧变化及内分泌失调等。鼻咽镜检查常可见到耳咽管口黏膜充血、肿胀或肥大的腺样体以及鼻咽的肿物等。声导抗的B型曲线(平坦型)是分泌性中耳炎所特有的曲线。

分泌性中耳炎为中耳黏膜非化脓性炎症。以中耳鼓室积液及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征。分急、慢性两种类型,慢性者多由急性期转化而来。

【护理评估】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 慢性肥厚性鼻炎、鼻窦炎、鼻腔填塞物留置时间过长及头颈部放疗后病人易患此病。

2.病因及发病机制 该病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及免疫反应有关。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腺样体肥大、鼻咽部肿瘤、气压急剧变化及内分泌失调等。咽鼓管功能障碍时,中耳腔内的气体被黏膜逐渐吸收,形成中耳内负压,黏膜内血管扩张,管壁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清漏出形成鼓室积液,进一步发展,漏出液可转化为渗出液,黏液增多,并含有白细胞,脱落上皮细胞及蛋白成分增加,黏膜充血、肿胀。

3.临床表现 耳内闷胀、堵塞感常伴有低音调耳鸣。在擤鼻、打呵欠或打喷嚏及牵拉耳郭时,上述不适可得片刻缓解,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听力减退多为感觉听外界声音很小,但听自己的语音却很响,即所谓的自听增强现象。小儿表现为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幼儿则会哭闹、烦躁不安,可伴有发热等。

4.辅助检查 耳镜检查初期可见鼓膜松弛部及锤骨柄表面充血,鼓膜内陷,锤骨短突明显外凸,锤骨柄向后上移位,光锥变形、缩小,若鼓室内有积液,可透过鼓膜见有水平液平面,头位变动时,液平面位置不变。鼻咽镜检查常可见到耳咽管口黏膜充血、肿胀或肥大的腺样体以及鼻咽的肿物等。听力检查包括音叉及纯音听力计检查等,结果多显示为传音性耳聋。声导抗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特殊的价值。

链接

声导抗的B型曲线(平坦型)是分泌性中耳炎所特有的曲线。C型曲线(负压型)提示鼓室负压,咽鼓管功能不良,其中部分中耳有积液。单侧鼓室积液的成年人,要警惕有无鼻咽癌的可能。

5.诊断 根据病人有耳内闷胀感、听力减退的症状。检查发现鼓膜正常标志模糊,有鼓室积液的液平面,听力呈传音性耳聋的临床表现,不难作出诊断。

6.治疗原则 清除中耳积液,控制感染,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针对病因治疗。

7.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 儿童若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觉察,而于体检时被发现。或者患儿常因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引起家长重视,前来就诊。症状明显者因耳痛、耳鸣与听力下降产生焦虑心理。慢性病人因病程长、病情反复而产生焦躁不安和失望情绪。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感觉不适 耳闷塞感、耳鸣、耳痛等不适因鼓室积液、中耳腔内压力改变所致。

2.感知改变 听力减退,与中耳负压及鼓室积液有关。

3.知识缺乏 缺乏与本病有关的治疗和护理知识。

【护理目标】

1.听力恢复。

2.病人自觉耳闷塞感、耳鸣、耳痛等症状消失。

3.病人会正确进行咽鼓管吹张(捏鼻鼓气法)的治疗。

4.病人懂得一些有关本病的预防和保健的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护理措施】

1.遵医嘱进行正确的滴鼻、擤鼻,以恢复鼻腔及咽鼓管的通畅。

2.遵医嘱给予合适的抗生素以及类固醇激素,以防继发中耳感染。

3.急性期过后可给予咽鼓管吹张疗法,包括波氏球法(适用小儿),导管法及捏鼻鼓气法。并教会病人如何正确进行捏鼻鼓气法以便病人能自行治疗。

4.配合医生向病人解释清楚本病的发生与慢性肥厚性鼻炎、鼻息肉或腺样体肥大等有关,争取尽快接受相应的手术治疗,如鼻息肉切除、腺样体切除术等,除去病因,以利康复。

【护理评价】

1.听力恢复与否。

2.病人自觉耳闷塞感、耳鸣、耳痛等症状是否消失或改善。

3.病人是否会正确进行咽鼓管吹张(捏鼻鼓气法)的治疗。

4.病人能否懂得一些有关本病的预防和保健的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健康教育】

使广大群众对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有一定的了解,并能自行采取有效措施来达到防治本病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