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缺氧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机制

缺氧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机制

时间:2022-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组织血流量减少或血流速度减慢所致的缺氧称为循环性缺氧,又称为低动力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可发生于局部,也可发生于全身。局部性循环性缺氧的后果主要取决于受累器官或病变部位。未累及肺血流的循环性缺氧,PaO 2、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均可在正常范围。

由于组织血流量减少或血流速度减慢所致的缺氧称为循环性缺氧,又称为低动力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可发生于局部,也可发生于全身。

(一)原因

1.全身性循环性缺氧 常见于休克和心力衰竭,因心排血量减少,可引起全身组织缺血缺氧,严重时,患者可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2.局部性循环性缺氧 常见于血栓栓塞、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或脉管炎与血栓形成等原因而导致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性循环性缺氧的后果主要取决于受累器官或病变部位。如心肌梗死和脑血管意外是常见的致死原因。

(二)血氧变化的特点与组织缺氧的机制

未累及肺血流的循环性缺氧,PaO 2、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均可在正常范围。由于全身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血液流经毛细血管的时间延长,组织细胞从单位容积的血液内获取的氧量较多,故静脉血的氧含量降低,致使动-静脉血的氧含量差大于正常;循环性缺氧时,虽然PaO 2正常,但由于供应组织的血液总量减少,故从血液弥散到组织细胞的总氧量仍然不能满足细胞的需要。失血性休克时,因组织血量不足,皮肤黏膜可呈苍白色;若循环障碍累及肺时,患者的PaO2、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可降低,由于血液淤积在毛细血管床,形成并积聚了更多的脱氧血红蛋白,皮肤、黏膜可出现发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