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骨骼解剖学

骨骼解剖学

时间:2022-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骨密质由规则排列的骨板及包埋于骨板内及骨板间的骨细胞构成。后端膨大,称肋头,有关节面与胸椎肋凹相关节。颈外侧的粗糙突起,称肋结节,有关节面与相应胸椎的横突肋凹相关节。锁骨将肩胛骨支撑于胸廓之外,以保证上肢的灵活运动。外侧角为腋缘与上缘会合处,最肥厚,朝外侧方的梨形浅窝,称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上端有朝向上后内方呈半球形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外科颈,较易发生骨折。

成人有206块骨,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前二者统称中轴骨。按骨的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一)长骨结构

长骨由骨松质、骨密质、骨膜和骨髓等构成。

1.骨松质 骨松质分布于长骨的骨骺和骨干的内侧部分,由许多片状或杆状的小梁交织而成。骨小梁由不规则排列的骨板及骨细胞构成。这些骨小梁形成海绵状网架,网眼内充满骨髓。

2.骨密质 骨密质分布于长骨骨干和骨骺的外侧部分。骨密质由规则排列的骨板及包埋于骨板内及骨板间的骨细胞构成。骨板排列紧密而有规律,在横切面上可见4种排列方式的骨板。

(1)外环骨板:环绕骨干外表面并沿长骨表面平行排列的骨板,比较整齐,有10~40层。其外面有骨外膜包裹,其中可见横向穿行的管道,称穿通管,又称福克曼管(Volkmann Canals),骨外膜的小血管由此进入骨内。

(2)内环骨板:位于骨干的骨髓腔面,为数层排列不规则的骨板,其内表面与骨内膜紧密相接。内环骨板中也有穿通管穿行,管中的小血管与骨髓血管相通。

(3)骨单位骨板又称哈弗斯骨板(Haversian Lamella):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较多。10~20层骨单位骨板呈同心圆排列成筒状,中央的管道为中央管,又称哈弗斯管。

骨单位骨板和中央管共同组成骨单位,又称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横断面呈圆形或椭圆。骨单位中各层骨板间的骨陷窝和骨小管接连,最内层的骨小管与中央管相通连,管内有骨膜结缔组织及来自骨膜的血管、神经贯穿外、内环骨板,形成骨性管道,称为穿通管,也与骨单位的中央管相通。这些管道内有组织液流通,为骨细胞提供充足的营养。骨单位是骨干骨密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长骨的主要支持性结构。

(4)间骨板:是骨单位之间的一些不规则的骨板,是骨单位被吸收后的残留部分,其中除骨陷窝和骨小管外,无其他管道。

3.骨膜 除关节面以外,骨的内外表面均被覆一层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骨膜,分为骨外膜和骨内膜。

(1)骨外膜:被覆在骨的外表面(关节面除外),为致密结缔组织。分两层,外层较厚,有固定骨外膜的作用;内层薄而疏松,富含骨原细胞或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还有较多的血管和神经,参与骨的生长、改建和骨组织损伤后的修复。

(2)骨内膜:为分布于骨髓腔表面、骨小梁表面、中央管和穿通管表面的薄层结缔组织,富含细胞及血管。

4.骨髓 骨髓充填于骨髓腔中,占体重的4%~6%。骨髓分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胎儿及幼儿时期均为红骨髓。成人在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骨骺的骨松质内终身保留红骨髓。大约从5岁开始,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内出现脂肪组织,随年龄的增长红骨髓渐被脂肪组织替代,新鲜时呈黄色,故称作黄骨髓。黄骨髓内仍保留少量幼稚血细胞,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可转变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二)躯干骨

躯干骨包括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它们分别参与脊柱、骨性胸廓和骨盆的构成。

1.椎骨 幼年时为32或33块,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3~4块。成年后5块骶椎长合成骶骨,3~4块尾椎长合成尾骨。

椎骨由前方短圆柱形的椎体和后方板状的椎弓两部分组成。

椎体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内部充满骨松质,表面的密质较薄,上下面皆粗糙,借椎间纤维软骨盘与邻近椎体相接。椎体后面微凹陷,与椎弓共同围成椎孔。各椎孔相通,构成容纳脊髓的椎管。

椎弓是弓形的骨板,紧连椎体的缩窄部分,称椎弓根。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两侧椎弓根均向后内扩展变宽,称椎弓板。由椎弓发出7个突起:棘突1个,横突1对,关节突2对。

2.胸骨 胸骨位于胸前壁正中,前凸后凹,可分柄、体和剑突三部分。胸骨柄上宽下窄,上缘中份为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切迹与锁骨相连结。柄外侧缘上份接第1肋。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到,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胸骨体呈长方形,外侧缘接第2~7肋软骨。剑突扁而薄,形状变化较大,下端游离。

3.肋 肋由肋骨与肋软骨组成,共12对。

肋骨属扁骨,分为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肋头,有关节面与胸椎肋凹相关节。外侧稍细,称肋颈。颈外侧的粗糙突起,称肋结节,有关节面与相应胸椎的横突肋凹相关节。肋体内面近下缘处有肋沟,有肋间神经、血管经过。

肋软骨位于各肋骨的前端,由透明软骨构成,终身不骨化。

(三)颅骨

颅位于脊柱上方,由23块扁骨和不规则骨组成(中耳的3对听小骨未计入)。除下颌骨和舌骨以外,彼此借缝或软骨牢固连结。颅分为后上部的脑颅和前下部的面颅,二者以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的连线为其分界线。

1.脑颅骨 脑颅骨有8块,其中不成对的有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成对的有颞骨和顶骨。它们构成颅腔。

(1)筛骨为最脆弱的含气骨。位于两眶之间,构成鼻腔上部和外侧壁。此骨额状切面呈巾字形,分3部:筛板、垂直板、筛骨迷路。

(2)蝶骨形似蝴蝶,居颅底中央,分体、大翼、小翼和翼突4部。

(3)颞骨参与构成颅底和颅腔侧壁,形状不规则,以外耳门为中心分3部。

①鳞部:位于外耳门前上方,呈鳞片状。内面有脑回的压迹和脑膜中动脉沟;外面光滑,前下部有伸向前的颧突,与颧骨的颞突构成颧弓,颧突根部下面的深窝即下颌窝,窝前缘特别突起,称关节结节。

②鼓部:位下颌窝后方,为弯曲的骨片。从前、下、后三面围绕外耳道。

③岩部:呈三棱锥形,尖指向前内对着蝶骨体,底与鳞部、乳突部相接。

2.面颅骨 面颅有15块骨。成对的有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及下鼻甲,不成对的有犁骨、下颌骨和舌骨,面颅骨围成眶腔、鼻腔和口腔。

(1)下颌骨:为面颅骨最大者,分一体两支。①下颌体为弓状板,上缘构成牙槽弓,有容纳下颌牙根的牙槽。②下颌支是由体后方上耸的方形骨板,末端有两个突起,前方的称冠突,后方的称髁突,两突之间的凹陷为下颌切迹。髁突上端的膨大为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相关节,头下方较细处是下颌颈。下颌支后缘与下颌底相交处,称下颌角。下颌支内面中央有下颌孔,孔的前缘有伸向上后的骨突,称下颌小舌。

(2)舌骨:居下颌骨下后方,呈马蹄铁形。中间部称体,向后外延伸的长突为大角,向上的短突为小角。大角和体都可在体表扪到。

(四)上肢骨

1.上肢带骨

(1)锁骨:呈~形弯曲,架于胸廓前上方。内端粗大,为胸骨端,外端扁平,为肩峰端。内侧2/3凸向前,呈三棱棒形,外侧1/3凸向后,呈扁平形。锁骨将肩胛骨支撑于胸廓之外,以保证上肢的灵活运动。锁骨骨折多在中、外1/3交界处。

(2)肩胛骨:为三角形扁骨,贴于胸廓后外面,介于第2到第7肋之间。可分两面、三缘和三个角。外侧角为腋缘与上缘会合处,最肥厚,朝外侧方的梨形浅窝,称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

2.自由上肢骨

(1)肱骨:分一体及上、下两端。

上端有朝向上后内方呈半球形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头周围的环状浅沟,称解剖颈。肱骨头的外侧和前方有隆起的大结节和小结节,向下各延伸为一嵴,称大结节嵴和小结节嵴。两结节间有一纵沟,称结节间沟。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外科颈,较易发生骨折。

肱骨体上半部呈圆柱形,下半部呈三棱柱形。中部外侧面有粗糙的三角肌粗隆。后面中部,有一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桡神经和肱深动脉沿此沟经过,肱骨中部骨折可能伤及桡神经。

下端较扁,外侧部前面有半球状的肱骨小头,与桡骨相关节;内侧部有滑车状的肱骨滑车,与尺骨形成关节。滑车前面上方有一窝,称冠突窝;肱骨小头前面上方有一窝,称桡窝;滑车后面上方有一窝,称鹰嘴窝,伸肘时容纳尺骨鹰嘴。小头外侧和滑车内侧各有一突起,分别称外上髁和内上髁。内上髁后方有一纵行浅沟,称尺神经沟,尺神经由此经过。下端与体交界处,即肱骨内、外上髁稍上方,骨质较薄弱。

(2)桡骨:位前臂外侧部,分一体两端。上端膨大称桡骨头,头上面的关节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周围的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相关节;头下方略细,称桡骨颈。颈的内下方有突起的桡骨粗隆。桡骨体呈三棱柱形,内侧缘为薄锐的骨间缘。下端前凹后凸,外侧向下突出,称茎突。下端内面有关节面,称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下面有腕关节面与腕骨相关节。

(3)尺骨:居前臂内侧,分一体两端。上端粗大,前面有一半圆形深凹,称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切迹后上方的突起称鹰嘴,前下方的突起称冠突。冠突外侧面有桡切迹,与桡骨头相关节;冠突下方的粗糙隆起,称尺骨粗隆,尺骨体上段粗,下段细,外缘锐利,为骨间缘,与桡骨相对。下端为尺骨头,其前、外、后有环状关节面与桡骨的尺切迹相关节,下面光滑借三角形的关节盘与腕骨隔开。头后内侧的锥状突起,称尺骨茎突。

(4)手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

①腕骨8块排成近远两列。由桡侧向尺侧近侧列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②掌骨5块。由桡侧向尺侧,为第1~5掌骨。近端为底,接腕骨,远端为头,接指骨,中间部为体。

③指骨14块。拇指有2节,其余各指为3节,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

(五)下肢骨

1.下肢带骨 髋骨是不规则骨,上部扁阔,中部窄厚,有朝向下外的深窝,称髋臼;下部有一大孔,称闭孔。左右髋骨与骶、尾骨组成骨盆。髋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组成,三骨会合于髋臼,16岁左右完全融合。

髋臼由髂、坐、耻三骨的体合成。窝内半月形的关节面称月状面。窝的中央未形成关节面的部分,称髋臼窝。髋臼边缘下部的缺口称髋臼切迹。

2.自由下肢骨

(1)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长度约为体高的1/4,分一体两端。上端有朝向内上的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头中央稍下有小的股骨头凹。头下外侧的狭细部称股骨颈。颈与体连接处上外侧的方形隆起,称大转子;内下方的隆起,称小转子。大、小转子之间,前面有转子间线,后面有转子间嵴。

下端有两个向后突出的膨大,为内侧髁和外侧髁。内、外侧髁的前面、下面和后面都是光滑的关节面。两髁前方的关节面彼此相连,形成髌面,与髌骨相接。两髁后份之间的深窝称髁间窝。两髁侧面最突起处,分别为内上髁和外上髁。

(2)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位于股骨下端前面,在股四头肌腱内,上宽下尖,前面粗糙,后面为关节面,与股骨髌面相关节。

(3)胫骨:位于小腿内侧,是粗大的长骨,分一体两端。上端膨大,向两侧突出,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二髁上面各有上关节面,与股骨髁相关节。两上关节面之间的粗糙小隆起,称髁间隆起。外侧髁后下方有腓关节面与腓骨头相关节。上端前面的隆起称胫骨粗隆。

下端稍膨大。其内下有一突起,称内踝。下端下面和内踝外面有关节面与距骨滑车相关节。下端的外侧面有腓切迹与腓骨相接。

(4)腓骨:细长,位于胫骨外后方,分一体两端。上端稍膨大,称腓骨头,有腓骨头关节面与胫骨相关节。头下缩窄,称腓骨颈。下端膨大,形成外踝。其内侧有外踝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

(5)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

①跗骨7块,属短骨。分前、中、后三列。后列包括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中列为位于距骨前方的足舟骨;前列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及跟骨前方的骰骨。

②跖骨5块,为第1~5跖骨。每一跖骨近端为底,与跗骨相接,中间为体,远端称头,与近节趾骨相接。

③趾骨共14块。趾为2节,其余各趾为3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