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X线检查
(一)平片检查
传统X线检查:因女性内生殖器官呈软组织密度,与周围结构缺乏天然对比,正常情况下在X线片内不能显影。故X线片检查在盆腔器官影像诊断中作用有限。
1.腹部X线片 可以显示巨大肿物内钙化,如畸胎瘤内的骨骼、牙齿、大钙化。乳头状囊腺瘤的X线片中可见到钙化灶。盆腔器官的X线片检查常采取仰卧位前位摄片,摄片范围应包括骨盆及耻骨联合下方区域,以免遗漏外生殖器部位的影像信息,检查前应口服缓泻药,清洁肠道,避免肠气及肠内容物的干扰。
2.消化道钡剂造影 卵巢恶性肿瘤往往瘤体大,发生盆腔内种植转移,压迫或侵蚀肠管。钡剂灌肠有助于观察盆腔内肠管有无受侵,全消化道造影有助于观察胃及小肠有无受侵。另外卵巢转移瘤的原发肿瘤常来源于消化道,因此对于年轻妇女及卵巢肿瘤实性成分多时,应做消化道造影,以排除原发于胃肠道的肿瘤,并协助了解肿块位置。
胃肠道钡剂造影:能排除胃肠道的肿瘤,而且能明确肿瘤与胃肠道,尤其是回盲部及乙状结肠等部位的关系及浸润深度。
(二)盆腔充气造影或双重造影
1.盆腔充气造影 女性盆腔充气造影术是利用人工气腹使女性盆腔器官周围充气形成对比而进行X线检查的方法。这样可以清晰的了解整个女性内生殖器的大小,形态,部位及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并为了解内生殖器的生理改变的妇科疾病的诊断提供了资料。
2.盆腔充气造影正常值 子宫阴影位于盆腔中央耻骨联合以上,形如横置之橄榄,二端尖锐,中央隆起。上下缘形成二弧形之边缘,上缘比较突起,下缘比较平坦。密度均匀一致。未生育者子宫影比较小,轮廓整齐,边缘光滑,已生育者较大,而边缘常显示凹凸不平之不规则隆起。同一人之子宫大小不仅与生育有关。且与经期有关。月经来潮之前后均有显著增大现象。一般以月经来潮前1~2d体积最大。
3.盆腔充气造影的临床意义
(1)盆腔内肿块,盆腔充气造影能显示内生殖器与肿块的外形,轮廓,辨明两者的关系及诊断肿块的性质与来源,对需做手术切除者,可估计手术的范围。
(2)内分泌失调患者,造影可以观察卵巢的大小与形态,有无卵巢发育不良、萎缩、多囊卵巢或卵巢肿瘤,判断内分泌失调与卵巢的关系。
4.盆腔充气造影检查过程 X线检查患者取俯卧位,将诊断床头部向下倾斜25°~30°,在耻骨联合前方置一高约6cm的棉垫,避免子宫卵巢影像与耻骨联合阴影重叠,就可清晰的显示出盆腔内各内生殖器、膀胱、直肠及盆腔壁的形态、轮廓及位置的概况。检查完后,再穿刺放气也可不放气,如腹内粘连较多,注射时病人喊痛应立即停止,因气体进入膨胀,可使粘连带撕破发生气栓,文献报道有因此致死的。如为腹水病例,可于排出腹水后再注入气体,注入气体之量可与抽出腹水之量相等,具体注入气体量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检查完后,患者留院卧床观察24h后再回家。一般门诊病人都可施行。如果注气时有损伤肠道可能者,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若徐徐刺入,肠道均自行避开,不致被刺伤。
5.盆腔充气造影注意事项
(1)禁忌证:①一般健康情况差,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者;②盆腔肿块较大,且占据大部分盆腔者;③盆腔或腹腔内有急、慢性炎症或有严重粘连影响充气者。
(2)检查前:晚上服番泻叶(晚上20∶00,取15g开水冲饮2杯),或清洁灌肠,排除结肠内容物,减少重叠影,如要做双重对比造影者,应于3d前预先做碘过敏试验。检查前,首先应向被检查者详细说明此种检查手术的目的,及其方法之简单安全,尤其说明此种检查仅有轻微疼痛,以消除检查者的恐惧心理,对于个别敏感的病人可在前晚口服少量镇静药。术前我们可对患者行心理安慰减少痛苦。盆腔充气前数小时禁饮料,术前排便排尿。
(3)检查后:患者留院卧床观察24h后再回家。一般门诊病人都可施行。如果注气时有损伤肠道可能者,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若徐徐刺入,肠道均自行避开,不致被刺伤。
(4)摄影位置
①后、前位X线片:病人俯卧在头侧向下倾斜25°~30°X线诊断床的正中线上,X线球管的中心线对准臀间缝的上端,X线球管垂直投射,这一投射角度可使内生殖器与骶骨、直肠影像分离。摄片条件为60~70k V,100m As,距离75cm,加滤线器,用20cm×25cm或25cm×30cm胶片。X线片的下缘与骶骨末节平齐。
②斜位片:将病人向左或右旋转10°~20°球管中心线沿正位投照轴线稍向左或右移2~3cm,如果病人不胖,摄片条件可与正位相同,肥胖者在正位基础上延长摄片时间即可。
③侧位片:将病人侧卧位,两腿尽量伸直,减少股骨的重迭,球管中心对准股骨大粗隆上方1cm处,摄片条件在正位基础上,加1/3的量,侧位片一般不需要。
二、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X-ray computed axialtomography,CT)于20世纪70年代初应用于临床:迄今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它通过发射X线的球管对人体横断面进行360°匀速旋转扫描,而在对侧的模数转换器将其X线探测器收集的数据信息经过计算机处理,再次还原为人体横断面图像,供医师诊断。患者去除检查部位穿戴的金属物体后平卧于检查床上,摆好体位,将扫描部位送入扫描架的孔内,即可进行扫描。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扫描范围、层厚、层距,扫描时嘱患者不要动,胸腹部扫描时要停止呼吸,以免轻微的移动或呼吸运动影响图像质量。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包括平扫和增强。
盆腔内脂肪组织较多,多种器官之间天然对比良好,并且盆腔内器官受外界运动影响小(呼吸、肠蠕动),均有利于CT检查,CT对盆腔器官的外形和结构显示清楚。
(一)盆腔CT检查前的准备
检查前常规用含碘造影剂充盈肠道,充盈膀胱,标记直肠、乙状结肠以及阴道。检查前4h禁食。
1.平扫 指不用对比剂进行对比增强的单纯扫描。一般先做平扫。
2.增强扫描 指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后再行扫描,一般于平扫后再做增强扫描。注入对比剂后,血管和血供丰富的器官或病变组织密度增高,而血供少的组织则密度低,形成密度差,以使病变显示更为清晰。碘过敏者为其禁忌证。
3.动态扫描 即注入对比剂后,根据对比剂进入动静脉时间进行扫描,有动脉早期相、晚期相、静脉相及延迟相。
常规平扫对诊断帮助有限时,选择性静脉注射含碘水溶性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特别有助于肿瘤性疾病的诊断。方法:盆腔检查前1h清洁灌肠,口服2%泛影葡胺300ml,检查前10min加服200ml,检查时再用2%泛影葡胺600~1000ml保留灌肠,已婚女性患者同时放置阴道塞。常规仰卧位,自耻骨联合向上扫至髂骨嵴水平,厚层3~5mm。
盆腔CT检查可以通过口服对比剂的方法,有助于肠管与盆腔生殖器相区别,对于有宫内节育器的患者及病变钙化的观察优于其他检查。CT盆腔增强检查对卵巢病变范围的观察及髂血管区淋巴结的鉴别更有意义。但CT检查尚难发现亚临床病灶,即微小病灶。此外,CT检查具有辐射性损伤。
(二)卵巢肿瘤的CT特征
1.卵巢良性肿瘤 卵巢良性肿瘤一般位于盆腔内,肿瘤的体积大小不一,单房肿瘤薄壁多见且厚薄均一,腔内的液体浆液性肿瘤近似于水,黏液性肿瘤高于水但低于软组织。多房囊肿黏液性较多见,囊壁薄、不均一,囊内有多个细条样间隔形成小囊,软组织突出影少见;浆液性囊内有细条样间隔,有乳头状突起,少数于囊壁或软组织内有砂粒体钙化,借此与黏液性鉴别。但是对浆液性囊肿、黏液性囊肿、单纯性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肿、卵泡囊肿、黄体囊肿等不易相互鉴别。
2.成熟性畸胎瘤 由于其内含有液性脂肪,CT值低于水且比皮下脂肪低,显示液性脂肪位于密度近于水的液面上方,出现脂肪液面特征。有时在液面处有游离漂浮物,60%的CT图像显示牙齿、骨骼钙化。从囊壁向囊腔突出的结节为圆形或椭圆形实质性团块,含脂肪、软骨、牙齿等,与囊内脂肪形成鲜明密度差。
3.卵巢癌的CT图像 盆腔或下腹部囊实性不规则肿块,外缘不规则,有结节状突起,腔内可见菜花状、手指状、乳头状等多种形态突起,囊壁厚薄不一,囊内间隔不规则增厚,肿瘤有缺血坏死区域。增强造影时,结节状、乳头状突起及不规则增厚的囊壁、实质性肿块见不规则明显增强效果,浆液性者少数囊壁及肿瘤实质区域有钙化,黏液性者无。黏液性形成腹膜假黏液瘤,表现为下腹部低密度肿块,肿块内容物胶冻状密度均匀,CT值略高于水,有明显的分隔及厚薄不均的囊壁。在横结肠与前腹壁间或前腹壁后方网膜部位显现扁平样如饼状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边界不规则、界限不清。同时多合并大量腹水。盆腹腔其他脏器的转移显示,盆腹腔脏器边缘不清,有不规则的软组织影,肝、脾内多发性占位。CT对于盆腔和腹膜后淋巴结有较好的显示。虽然不能根据淋巴结的大小鉴别病变是否属于恶性或反应性增大,但目前仍不失为有用的临床手段。对于较小的病变CT不能分辨,结合病史淋巴结>1.5cm视为异常。
(三)CT检查的意义
1.能够准确显示盆腔正常和异常解剖结构。
2.盆腔肿块的定位与定性。
3.确定肿瘤分期。
4.指导制订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
5.术后随访复查,有助于了解有无复发。
6.有助于临床观察化疗和放疗后的疗效,以及2次或再次剖腹探查前残留肿瘤的变化。
7.进行CT介入性检查,如CT导向下细针吸取活检。但CT检查尚难发现亚临床病灶,即微小病灶,因此CT诊断阴性不能代替剖腹探查。
目前CT应用于妇科肿瘤临床,主要对手术前分期有一定的帮助,监测手术后肿瘤持续存在的状态以及是否有肿瘤复发,结合肿瘤标记物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CT结合CA125对手术后患者的随访,发现复发的敏感性为93.2%,特异性为97.7%,而CT发现腹膜种植先于腹水出现、CA125的升高。
(四)螺旋CT及多层螺旋CT
螺旋CT(spiral/helical CT)是近年来医学容积成像的一个重要发展,螺旋CT的概念见于1987年,1990年首次应用于临床。它通过连续的、同时的机架旋转和病人推进而实现。
在普通CT中,所有扫描数据是在检查床不动的情况下获得的,扫描间期才有床的移动。而在螺旋CT中,数据采集期间床连续移动,然后对螺旋数据进行插值才产生横断面图像。螺旋CT的重大进步是扫描更快速同时获得容积数据。快速扫描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病人检查数量。容积数据的获得可提供极薄的切层,可以任意重叠、重建图像,不仅避免了部分容积效应,而且使CT拥有了多断面重建。
螺旋CT可采集三维数据进行表面遮蔽显示,利用最大强度投照,进行投照成像,形成更佳的多平面重建。螺旋CT可以减少造影剂的应用总量。
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由于其长轴方向使用了多排探测器,可在1次旋转扫描过程中获得4个层面以上的容积扫描数据,因而扫描速度更加快捷,技术上通过调节准值大小来控制扫描层面,根据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扫描厚度。
多层螺旋CT由于采用了多层面锥束体体层摄影重建技术,应用了最优化模式和最新过滤器插入方式,使2次采集的数据仅有部分重叠,长轴方向的信息量增大。相邻边缘部分采集的数据得到补充和加强,明显地增加了图像空间分辨率,并且螺旋可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图像质量无明显变化。
有作者报道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的螺旋CT表现,认为肿瘤双侧多见,肿块多显示囊实混合性,常伴有周围侵犯、远处转移和大量腹水;囊壁及分隔不均匀,厚度超过3mm,囊壁上有乳头状突起及肿瘤周围的血管异常增多。有的作者报道螺旋CT在诊断卵巢肿瘤腹膜转移时有明显的优势。
一般而言,螺旋CT及多层螺旋CT较普通CT能提供更细节更准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信息,但其图像征象并无特异性。
三、磁共振检查
(一)原理
磁共振检查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人体中被激活的具有奇数质子的原子核其固有震荡频率与附加射频脉冲频率一致时产生的共振现象。共振使质子发生能态跃迁,停止附加射频脉冲矢量恢复到原始平衡状态,通过测量磁化矢量的变化,把生物组织的磁共振信号转化为图像,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MRI)。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是盆腔检查的重要手段,具有很多其他检查不具备的优势,是超声检查的有效补充手段。
MRI利用自旋回波序列的T1加权和T 2加权像,获得组织、器官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图像。
盆腔内脂肪组织较多,多种器官之间天然对比良好,并且盆腔内器官受外界运动影响小(呼吸、肠蠕动),均有利于MRI检查,MRI对盆腔器官的外形和结构显示清楚。检查时适度充盈膀胱,常用体部表面线圈,平扫采用SE序列T1 WI和FSE序列T2 WI检查,其中T 2 WI序列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能很好地显示子宫、阴道等器官的解剖分层结构,识别卵巢与肠道。平扫发现病变后,应行增强MRI检查。方法是静脉内快速注入顺磁性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d-DTPA),剂量为0.1mmol/kg,注毕后即对病变行T 1 WI检查。可选择性应用脂肪抑制技术,有助于发现盆腔病变和鉴别含脂肪类的疾病。常规行盆腔冠状、矢状和横断位检查,一般扫描厚层5mm,层间隔2mm,其中矢状位扫描能直观地显示子宫、膀胱及阴道的解剖关系。
(二)优点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很好地确定盆腔病变的起源部位和范围,便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已确诊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能准确地进行分期并指导治疗,对疾病治疗后的随访,MRI能分辨治疗后纤维化和肿瘤复发等。
MRI用于临床以来,已显示出其明显的优点:①不使用离子放射,对人体没有因放射引起的损害;②可以任意选择扫描平面和方向;③软组织对比优于CT;④可对病变准确定位;⑤有助于临床分期。但由于设备及检查费用高,故最好先用超声检查筛选后再确定是否需要再进一步应用MRI检查。
MRI对盆腔脏器显示的清晰程度,高于B超、CT。
(三)妇科患者MRI检查前准备
1.患者随身不应有任何金属物品,包括心脏起搏器、骨骼的金属固定物、金属宫内节育器。
2.一定的膀胱充盈度,以膀胱中等程度充盈为宜。
3.肿瘤患者需静脉注入顺磁性造影剂,增强对病变的分辨率。
(四)卵巢肿瘤MRI检查
卵巢肿瘤包括良性、恶性卵巢肿瘤。MRI对盆腔脏器显示的清晰程度高于B超、CT。肿瘤形态学改变与CT检查所见类似。判断实性成分必须行增强扫描,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增强。其对卵巢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分期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均较CT高。卵巢癌MRI图像特点:①在T1 WI上见囊壁和囊内隔形态不规则,肿块内坏死区域表现为低信号,增强扫描后囊壁及囊内隔见强化,肿块者造影无强化;②在T 2 WI上肿块显示为高信号或中信号,各肿块呈不同程度高信号:③MRI检查与CT检查一样,能发现腹水、腹膜种植灶、肿大的淋巴结及被直接侵犯的邻近脏器。
MRI对于卵巢癌的诊断基于2个标准系统。以卵巢肿块直径>4cm,肿块为囊实性,壁厚,肿块内分隔厚>0.3cm,肿块内有菜花状或结节状突起,肿块可见坏死区域等为MRI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第一诊断标准;肿块侵犯周围脏器,盆壁、腹膜、大网膜及肠系膜等盆腔种植,腹水,盆腔及腹膜后淋巴结长大等作为卵巢恶性肿瘤的第二诊断标准。
当第一诊断标准有2个以上征象时,结合第二诊断标准的一个征象,此时MRI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可信性高达95%。
MRI对卵巢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分期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较CT高。有文献报道,MRI对卵巢癌的分期与CT相当,敏感性77%,特异性78%。对盆腹腔种植的诊断敏感性同CTC,国内有作者报道,MRI诊断59例卵巢恶性肿瘤,准确性87%,敏感性86%,特异性88%,阳性预检值85%,阴性预检值80%。
四、放射免疫显像
放射免疫显像(radioimmunoimaging)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肿瘤细胞抗体,当被标记的抗体进入人体内与肿瘤细胞发生免疫亲和反应,使肿瘤组织局部的抗体聚集,采用扫描仪或γ闪烁照相仪取得清晰的图像,有助于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疾病随访监测。
(一)放射免疫显像试剂准备
1.抗原来源
(1)卵巢上皮癌细胞株: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卵巢浆液性上皮癌OVCA433细胞株,其作为抗原制备的单克隆卵巢癌抗体为OC125。单克隆抗体OC125与上皮性卵巢癌相关抗原CA125相结合,标记OC125可达到上皮性卵巢癌的放射免疫显像图像。国内有作者使用卵巢癌不同的细胞株,制作卵巢癌的不同单抗、多抗,临床使用也获得了较为清晰的肿瘤显像。
(2)癌胚抗原:卵巢上皮癌组织中均含有CEA,但卵巢黏液性上皮癌组织含量相对较高。因而以CEA为抗原制备抗体,标记抗体用于进行卵巢上皮性卵巢癌的放射免疫显像。
(3)甲胎蛋白和人绒促性素:在卵巢肿瘤中,AFP存在于卵黄囊瘤或卵巢不成熟畸胎瘤含有卵黄囊瘤成分;HCG存在于卵巢胚胎癌或卵巢原发性绒癌。通过这2种抗原制备抗体用于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显像。
(4)其他:有学者使用胎盘碱性磷酸酶、人奶脂肪球膜作为抗原,制作相应的抗体。标记抗体对上皮性卵巢癌进行放射免疫显像。
2.抗体制备 根据抗原的性质,抗体可制备成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或单克隆抗体Fab,F(ab)′2片断,以上几种抗体各有优缺点。根据抗原纯度、抗体制备水平而定。
3.标记抗体 进行放射免疫显像,所有的抗体均应进行放射性核素标记,常用标记的核素有131碘、99m锝、123碘、111铟。
131碘半衰期为8d,为常用核素中较长者,因而特别适用于需要晚期显像的部位,如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缺点为所标记的131碘容易脱落形成游离碘,形成假阳性显像;131碘能量强,在肝、脾等血供丰富脏器蓄积时间久,因而在这些脏器周围的肿瘤显像差;半衰期长,使图像背景不清,影响图像质量。
99m锝半衰期仅为6h,最短。并且制备使用方便,是一理想的标记核素。特别适用于经血液循环注入抗体的肿瘤显像,图像质量高。但由于99m锝的半衰期最短,对于皮下注入抗体的淋巴结显像,不宜使用99m锝标记的抗体。
123碘半衰期13h,短。与99m锝有相似的优点,但是制备工艺复杂,限制了其在临床使用。
111铟半衰期72h,较短。这些半衰期短的核素放射免疫显像图像质量高,铟标记的抗体也具有这些优点。但是它在肝、脾蓄积的量太大,使上腹腔的肿瘤不宜显像。
了解核素的不同特点,对不同部位的转移性卵巢癌需用不同的核素标记抗体,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二)放射免疫显像的患者准备
1.有碘过敏史者,不宜采用碘标记抗体进行此项检查或于检查前对患者进行抗过敏处理。采用碘标记抗体进行此项检查时应保护甲状腺,防止放射性碘积聚于甲状腺伤害甲状腺功能。
2.患者有大量腹水时尽量排空腹水,使图像背景清晰有利于诊断。
3.使患者膀胱保持空虚状态,减少尿液中的放射性核素的量,有利于准确诊断。
(三)检查方法
标记抗体进入体内途径,抗体进入体内的途径有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和腹腔内注射3个途径。根据诊断检查的目的使用不同核素标记的抗体,选择不同的途径注入抗体,具体用量根据使用仪器、各检查科室的临床实践经验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盆腔内的肿瘤采用静脉给药或腹腔内给药均可达到理想诊断效果;而对于上腹腔的肿瘤,静脉给药途径时推迟显像时间有益于图像的质量,腹腔内注射则受影响较小;皮下注射特别有利于淋巴结的显像,卵巢癌手术后淋巴结有无转移的诊断,使用皮下注射的放射免疫显像有十分理想的优越性。
(四)放射免疫显像在卵巢癌的使用
近20多年来的文献报道,放射免疫显像对盆腔内卵巢癌的诊断准确性绝大多数在85%以上,其中腹腔注射途径的显像率更高达90%以上,并且为卵巢癌患者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后残存癌灶的存在、淋巴结是否转移提供了有力的客观观察指标。但是应该指出,对于卵巢癌上腹部的转移放射免疫显像有其局限性,由于肝、脾等血供丰富的脏器存在,使核素标记的抗体在上腹部的浓度增高,影响了显像质量,使上腹部肿瘤的显像率降低至50%以下,目前腹腔注射途径的使用,新抗体的应用有助于改善上腹部肿瘤的显像率。
1980年,Van首先应用抗CEA单克隆抗体对卵巢癌患者进行放射免疫显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近年来随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和核医学设备的发展,放射免疫显像技术的应用也在发展。
Kalafono等用111 In或123 I标记的单克隆抗体HMIG1、OC125、H17E2对卵巢癌患者进行术前放射免疫显像,正确检查35例,准确性达85%。临床完全缓解者中有6例检查病灶,并经开腹手术或腹腔镜证实。
放射免疫显像中应用的单克隆抗体因具有可变区结构,其自身作为独特性抗体可诱生抗独特型抗体,后者又可诱发新的抗体产生,逐级放大最后形成免疫网络,达到免疫调节的作用。可延长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期。因此放射免疫显像具有诊断和治疗双重作用。在诊断的同时可起到治疗作用。
五、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中文译名为“派特”,是一种非创伤性的用于探测体内放射性核分布的影像技术。
(一)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正常值
PET特别适用于在没有形态学改变之前,早期诊断疾病,发现亚临床病变以及评价治疗效果。目前,PET在肿瘤、冠心病和脑部疾病这三大类疾病的诊疗中尤其显示出重要的价值。
(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临床意义
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显示的是疾病引起的解剖和结构变化,而PET显示的则是人体的功能变化。换言之,如果人体的解剖结构没有发生改变,传统的影像技术对于疾病的诊断是无能为力的。
实际上,疾病的发生都伴随着生化过程的功能改变,这些改变往往要早于解剖结构的改变;还有一些疾病如早老性痴呆、帕金森病等本身就没有明显的结构改变,传统的医学影像就无法显示这些功能方面的变化了。PET能得天独厚地显示功能性的改变,因而对疾病的更早期发现、诊断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此外,PET还能进行三维立体动态及全身显像,可发现其他检查所不能发现的问题,防止了“—叶障目,不见泰山”,弥补了传统医学影像的不足。
CT是放射线成像,观察人体组织密度差异,对于骨质的观察尤其有优势。CT为无创性检查,检查方便、快捷。密度分辨力高,密度相差很小的不同组织通过窗技术就能被区分(提供2000HU左右)。CT能提供横断面图像,并可进行冠状、矢状面图像的重建。成像速度较MRI快;但是患者所承受的射线量较大,对某些软组织病变分的分辨率不如MRI。
MRI是磁共振成像,不一定用造影剂,主要观察软组织以及液体信号,根据不同序列的信号特点,可以较为特异的进行疾病诊断。CT MRI是解剖成像。CT MRI: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可多方位成像,参数较多、包含信息量大,属于无射线检查;但是价格较昂贵,成像时间较长,对钙化灶不敏感,某些患者不能做(如置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有义齿假肢的患者)。
PET是采用病人注射放射性物质之后扫描,也就是采用内放射扫描,主要观察有无肿瘤转移,但是实际上特异性不强,炎症和肿瘤常常分不清楚,而且对于解剖学的定位非常不精确,对于解剖定位和特异性上来讲和CT及磁共振不能比。PET-CT在定位上就要好一些了。PET是功能成像,其灵敏度高,特异性不强,分辨率较低。
PET利用肿瘤的高糖代谢实现了对肿瘤的功能成像、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4%~96%,87.5%~93%。PET-CT集功能成像与解剖成像于一身的融合成像系统,具有定位准确、检查舒适、省时等特点。
ECT价格便宜、可同时定位、但敏感性稍差、费时。
(刘慧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