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八纲的概况

八纲的概况

时间:2022-05-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谦斋认为,徒知阴阳之名,而不知阴阳之用,便不足与语医。因喜怒七情或饮食劳倦所引起的病,多自内生,故概称里证。谦斋认为,表证可以内传进入脏腑,则其所见的证状又为里证。谦斋认为,寒证和热证有时不完全是全身证状,如发热是全身的,小溲黄赤可以与发热有关,也可以仅属于膀胱局部有热。谦斋认为,病有纯虚纯实者,辨别较易,治疗亦简单;有虚实错杂者,如正强邪实,虽重能挽救;正虚邪实,虽轻亦危殆。

2.2.2.1 阴阳

(1)阴证和阳证:概括地说,一切亢进的、兴奋的、有热性倾向的都归为阳证;一切衰退的、潜伏的、有寒性倾向的都归为阴证。由于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实为阳,虚为阴。故有时候也把病态的动静说成阴证和阳证,或把病情的进退说成病在阴和病在阳[2]

(2)阴阳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必须把八纲各方面测定的结果联系起来,从宏观上概括为阴阳。

谦斋认为,徒知阴阳之名,而不知阴阳之用,便不足与语医。仲景以三阴三阳为提纲,外感先伤太阳,发热恶寒;既而阳明,但热不寒;少阳寒热往来。是三阳在外,热病居多,故以发热恶寒属于阳。阳经不解,传入三阴,则太阴腹满自利,少阴踡卧欲寐,厥阴气上厥逆。是三阴在内,寒证居多,故以无热恶寒属于阴。然则所谓三阴三阳经发病者,亦不过表其性而已[3]。凡呈亢奋现象的列于三阳,呈衰退现象的列于三阴。如热属于阳是肯定的,而热属于表、属于里、属于虚、属于实是机动的,所以中医须把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互相推求,才能得出诊断结论[4]

2.2.2.2 表里

(1)表证和里证:风、寒等六淫之邪侵犯人体,首先伤于皮毛、经络,概称表证。其证状如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身疼、四肢酸软以及有汗、无汗等。因喜怒七情或饮食劳倦所引起的病,多自内生,故概称里证。其证状有神昏烦躁、口渴胸闷、呕吐泄泻、腹痛腹胀等[2]

(2)表里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必须注意传变,分别轻重顺逆。

谦斋认为,表证可以内传进入脏腑,则其所见的证状又为里证。也有表邪虽已内传而尚未入里,称为半表半里证。表邪内传而表证仍在,称为表里同病。病邪由表入里,从外到内,在病为重为逆。例如:伤寒初起,寒热,头项强痛,都是邪在于表的证状;如果发热不退,证见口苦呕恶,或心胸满闷,或小溲短赤等,便知邪有入里的趋势;如见壮热口渴,烦躁谵语,或腹痛便闭,或大便泄泻,则明显地表示邪已入里。相对比,里证也有从里出表,在病为轻为顺。例如,麻疹、斑疹,初起身热烦躁,咳嗽胸闷,等到皮肤出现红疹,证情便逐渐松弛了。因此,临证上分辨表里证,更重要的是注意其传变倾向[2]

2.2.2.3 寒热

(1)寒证和热证:寒证为口不作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无风恶寒、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苍白、舌苔白滑、脉迟;热证为口渴饮凉、潮热、烦躁、小便短黄、大便闭结、面红目赤、舌苔黄糙、脉数等[2]

(2)寒热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必须注意上与下、全身与局部的区别。

谦斋认为,寒证和热证有时不完全是全身证状,如发热是全身的,小溲黄赤可以与发热有关,也可以仅属于膀胱局部有热。所以辨寒证和热证除一般者外,需要进一步分别上下。大概寒在上者,多为吞酸,泛清水,饮食不化,或心胸一片觉冷;热在上者,多为头胀目赤,咽喉肿痛,齿龈胀痛,口干喜饮。寒在下者,多为腹痛善按,大便溏薄或泄泻,胫寒足冷;热在下者,多为大便困难闭结,小便浑黄,或短涩刺痛。这些证状,有的只见于上,或见于下,有的上下俱热,或上下俱寒,有的上热下寒,或上寒下热,必须分析清楚[2]

2.2.2.4 虚实

(1)虚证和实证:虚证表现为神疲乏力、声音低怯、呼吸气短、自汗盗汗、头晕心悸、脉细微弱;实证表现为痰多气壅、胸闷腹胀、便闭或便溏臭秽、脉洪滑大等。凡体壮新病,证多属实;体弱久病,证多属虚。患者体质和病理机转表现为有余、结实、强盛的,称为实证;反之,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的,称为虚证[2]

(2)虚实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必须注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多实少、虚少实多等变化。

谦斋认为,病有纯虚纯实者,辨别较易,治疗亦简单;有虚实错杂者,如正强邪实,虽重能挽救;正虚邪实,虽轻亦危殆。在每一个病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邪正消长现象,必须注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多实少、虚少实多等变化情况[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