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辨霍乱脉证并治

辨霍乱脉证并治

时间:2022-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霍乱,主要症状是吐泻,发病迅速,使人霍然之间而致撩乱故名之。《伤寒论》所称的霍乱,根据其症状所表现,都是急性胃肠病。其中是否有真性霍乱,从症状的表现和治疗的方剂很难肯定。病势发作时上吐下泻,有霍然而乱之势,故谓之霍乱。霍乱之证若不及时救治,任其发展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凡霍乱吐利后又出现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表明已有阴亏阳亡。

霍乱,主要症状是吐泻,发病迅速,使人霍然之间而致撩乱故名之。此病古人早已有细致观察,概括起来其病因不外为:

1.外因 由于起居不慎,当风取凉;或睡于冷湿之地,因感受外邪诱发中气乖和,吐泻交作。

2.不内外因 由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服食腥臊、腐臭、不洁之物,或过食生冷,伤及脾胃(肠)使脾胃失于升清降浊之功,而发生呕吐泻利。因吐利过甚致亡阳脱液,所以在治疗中主要应制止吐利,回阳救逆,补津益气。

【原文】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382)

【提要】 本条论述霍乱病的主要症状。

【阐述】 《诸病源候论》:“霍乱者,由人温凉不调,阴阳清浊二气,有相干乱之时。其乱在于肠胃之间者,因遇饮食而变发,则心腹绞痛,其有先心痛者,则先吐;先腹痛者,则先利;心腹并痛者,则吐利俱发。”“霍乱言其病挥霍之间,便致撩乱也。”巢氏把致病的原因,发病的部位,胃痛先吐,腹痛先利的程序都叙述得非常详细。”张锡驹:“霍者忽也,谓邪气忽然而致防备不及,正气为之仓忙错乱也。胃居中土,为万物之所归,故必伤胃,邪气与水谷之气,交乱于中故上呕吐而下利也。吐利齐作,正邪分争是名霍乱。”考霍乱之病名,在我国历史很早,远在2000年前,已有简略的记载,《内经·六元正纪大论》:“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膜,呕以霍乱。”又说:“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又说:“热至而身热,吐下霍乱。”《灵枢·五乱篇》:“乱于肠胃,则为霍乱。”可见古代所称的霍乱,是指有急剧的吐泻的症状而言,大部分是急性胃肠病。按霍乱根据现代医学分真性霍乱和假性霍乱两种。《伤寒论》所称的霍乱,根据其症状所表现,都是急性胃肠病。其中是否有真性霍乱,从症状的表现和治疗的方剂很难肯定。总的来看,所描述之证候多属于急慢性胃肠病,古人谓此病之发生,每由于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及肥鲜酒脍等物,使伤脾胃所致。常以冒风履湿,薄衣露坐,以伤其形体为诱因。病势发作时上吐下泻,有霍然而乱之势,故谓之霍乱。此条是借问答的方式,以说明霍乱之症状,它所提的霍乱主要症状,是呕吐下泻,也就是递然发现呕吐下泻名之为霍乱。

【原文】 问曰病发热头病,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383)

【提要】 本条论述本病主要证候及里和而表亦解。

【阐述】 此条承上条,又具体的描述其症状。霍乱初起,先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疼等一系列症状,继而上吐下泻。以初起现头痛发热,身疼恶寒之表证。故方中行谓:“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外感也,上吐下利,内伤也。”这种头痛、发热是胃肠为外邪伤后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在治吐利时,应配合芳香化浊解表之品,如佩兰、藿香之类,不但宣透外邪,更能醒脾化浊,以利里和表亦解。

【原文】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384)

【提要】 本条论述伤寒与霍乱之辨证。

【阐述】 此条是承上条之发热头痛,身疼恶寒,以辨其为伤寒与霍乱,太阳经之表证具备,而脉浮缓的名为中风,浮紧的名为伤寒。今脉不浮缓与浮紧,而反微涩,知非中风与伤寒而为霍乱。霍乱病初起,即上吐下利。而伤寒虽表证皆具,而无吐利之证,即有吐利,亦必在四五日后,邪传太阴之时。今此证始现,即有上吐下利,故不可以伤寒之法治之。并且脉微涩,与太阳病之浮缓或浮紧完全不同。微涩之脉,微代表阳气之虚,涩代表津血不足。以吐利之后、阳气大虚;津液损伤过重,散现微涩之脉。若吐利之后,似欲大便,而反出虚气,大便不行,是大便燥,而属阳明。这种大便的燥,乃属于津液虚伤,非阳明燥实之比。大便虽,不可妄用攻下之剂,当候十三日,胃和津复,而大便自调。下利后胃肠空虚,津液枯燥,大便当。大便的燥,乃代表胃肠吸收之功能恢复,故能食而病自愈。而反不能食,是大便虽燥,而胃气未复,故知其病不易愈。若到经后,胃气逐渐恢复,而食欲渐展,是病势向愈之先兆。复过一经,而胃气又渐进展;在其过经之日,而病当自痊愈。今不愈是病不属阳明,而属于太阴。

【原文】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385)

【提要】 本条论述霍乱证亡阳伤阴之证治。

【阐述】 恶寒脉微下利,乃霍乱之一般症状。其利止原非向愈之征,乃亡血伤津而无复可利之故。古人所谓之亡血,包括血液津液水分在内。如津液和血中之水分因下利而损失殆尽,而循环也必受到影响,故脉微,而身觉恶寒。四逆加人参汤,能扶心脾之阳,心脾之阳得复,则下利止而恶寒亦愈。

【临床体会】 霍乱的主证是暴吐、下利,因此给病人造成的首要威胁,是由吐、利所引起之亡阳脱液。阳气及阴液是人体生存的根本物质,二者功能正常,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若两伤则营卫气血失调,五脏六腑不得灌溉,四肢百骸不得濡养。霍乱之证若不及时救治,任其发展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凡霍乱吐利后又出现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表明已有阴亏阳亡。恶寒是由于吐利汗出后亡阳所致,多无发热。若有发热则为虚阳外越,真寒假热的现象,故不伴有头疼、脉浮等表证。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更是由于津伤阳亡,失于温煦濡养所致,这时宜速用四逆汤回阳救逆。前已述及本证是阴阳两亡,何以先回阳,这是因为阴柔之液不能速复,必须先固将亡之阳,阳气复阴液才能滋生,故以姜附四逆治之。

若出现“大汗出”“小便复利”“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脉证,说明病情更重,阳亡卫气不固则大汗出。汗吐下伤阴,本应小便不利。今小便反利,是因元阳大虚,肾气不能周摄所致。由于内寒更盛又造成下利清谷,阴阳全脱必然出现脉微欲绝。仲景原书提出用四逆汤急救回阳,有些注家恐邪重药轻,主张改用通脉四逆汤,重用干姜以温其寒确有见地。

【方药】 四逆加人参汤方

甘草二两炙(6克)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3克) 干姜一两半(5克) 人参一两(3克)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校勘】 《千金》《外台》作“人参三两”。

【阐述】 魏荔彤:“此方于温中之中,佐以补虚生津之品,凡病后亡血津枯者,皆可用也,不止霍乱也,不止伤寒吐下后也。”徐彬:“今利虽止,而恶寒脉微如故,则知其非阳回而利止,乃津液内竭而利止也,故曰亡血,又当加人参,以生津益血也。按此证以恶寒脉微下利为主要的症状,恶寒脉微皆由心阳不足,下利系脾阳不摄,四逆汤为补心阳兼扶脾阳之剂,人参不但生津养血,兼能益心脾之阳,故于心脾之阳衰而发现之下利恶寒脉象微弱,服之有效。”

【临床体会】 在各种热性病,以及各种慢性病的末期,出现恶寒四逆或下利之症状,比较严重之时有脉象沉微,甚至无脉,都属于心肾阳虚,不能达于四末,应以温中回阳的四逆汤为主要方剂。本方以四逆汤扶心脾之阳为主。但阳损之同时均有阴耗,霍乱之病人常是阴耗在先而后阳损,故必须在扶阳救逆的同时,加以补气血生津液之人参,方能扶阳益阴两尽其妙。

病例:裴某,男,58岁。夏令因饮食不节,患急性胃肠炎,初起发热恶寒,头痛脘闷,继则吐利交作,腹疼烦躁不安。曾服导滞分利止呕药两剂,而吐利不止,渐至四肢厥逆,心烦身出冷汗,口干舌燥,饮食不思,脉象微细欲绝。此乃吐利之后,中气大伤,心阳衰竭,阴气不继之证。如不迅速扶心脾之阳,恐一阵躁烦狂汗,即有阳气虚脱之患。因此证之阳气虚竭,为吐泻造成之结果,吐泻不但损伤津液同时伤阳。治疗时扶阳救逆固属于重要,而补中气生津血,又属于刻不容缓。因此根据病人的脉证,和吐利伤津的情况,与四逆加人参汤。

处方:吉林参6克,干姜10克,炮附子10克,甘草18克。

服药1剂后,四肢回暖,吐利不作,心不躁烦,而能安然入寐。3剂后,症状消失,精神安静,食欲渐展,脉象虚缓,后以和胃化滞之剂调理而愈。

【原文】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

【提要】 本条论述霍乱有寒热,宜分别论治。

【阐述】 言霍乱则必有吐、利。吐利而兼有头痛、发热、身疼痛,是兼有表证,同时见有热多欲饮水者则可用五苓散温阳化水而兼和表,以小便利,清浊分,则吐利自止。如寒多不欲饮水者,是中阳不振,虽有表证当先温其里,故用理中汤温中补阳,中阳振则清浊分,吐利可止表寒亦可散也。

【方药】 理中丸方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10克)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阐述】 本方命名之意义,方中行说:“理,治也,料理之谓。中里也,里,阴之谓。参术之甘,温里也。甘草甘平,和中也。干姜辛热,散寒也。”理中丸为太阴之主方,其证心中痞,腹痛吐利,主要为脾胃之阳衰所造成。人参、干姜同用,不但能健脾胃之阳,尤能扶心阳,而补元气。腹痛为寒邪之壅迫,使胃肠发生痉挛,故牵引绞痛,干姜气味辛温,能散寒邪,寒祛而腹痛自止。下利属于脾阳之不振,运化失权,故下利而作泻。参、术、干姜能健脾胃之阳,而复运化之功,脾健水行,而下利自愈。甘草除和胃之外,能缓解痉挛以止痛,同时也可以缓和其吐利之势。

【临床体会】 阴证伤寒,多由于患者元气素弱,不胜阴寒之侵迫,一中寒即直入阴经。因其身不发热,故俗称为阴证伤寒。其实这种伤寒即是寒伤阴经,理中汤是治阴寒直入太阴主方,凡由于寒邪内侵,恶寒厥逆或呕吐下利都可以此方治之。

病例1:吴某,男,25岁。因冬令严寒季节,冒寒远征,而患伤寒。初起恶寒甚剧,而不发热,战栗震齿,虽烘以烈火,亦不觉暖。舌苔边白,中黑而滑,脉象沉紧,紧脉为寒,沉为在里。脉证合参知为论中所谓,无热恶寒发于阴经之证,遂以加味理中汤与之。

处方:吉林参6克,乌附子10克,干姜10克,炒白术10克,甘草6克,葱白9寸,生姜6克。

服药后汗出,寒证悉退而愈。

病例2:理中汤治真寒假热亦有很好的效果。

孙某,男,36岁。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损伤中气,诱因夏令天气失和,阴雨连绵,感受风寒而发。初起发热恶寒,食少身倦,头目眩痛,口渴咽干,清涎涌溢,胸膈胀满,腰腹疼痛,心神烦躁,小便微黄,唇焦舌燥。苔色黄腻,脉象浮数无力,据证按脉,此为真寒假热之证。此证因过食生冷,损伤脾胃。脾气已伤,则蓄湿积寒,脾土不运,则上下痞塞,遂致上焦热燥,中下凝寒,阴结于内,阳越于外。中下凝寒故清涎泛溢,阳越于外则脉数唇焦,舌黄,烦躁,表面虽热里实中寒。为今之治,宜壮阳降逆,温中散寒,因疏加味理中汤与之。

处方:乌附子10克,干姜15克,炒白术15克,京半夏10克,茯苓12克,杭白芍10克,甘草6克。

连服3剂,胸膈胀满减轻,知饥能食。1周后,清升浊降,渴止体和。元气略缓,后以补气血,温中降逆之剂,调理而愈。

【原文】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7)

【提要】 本条论述里和而表不解之治法。

【阐述】 此条是承接上条而言的。谓吐利已止,而周身疼痛不休,这是里证虽和而表尚未解的缘故。治疗则当斟酌病人情况使用解表的方药,一般说桂枝是适用的。故以桂枝汤,疏表邪而和营卫。“消息”二字,方中行说:“犹斟酌之意”,小和是少少与服,不令过度。但本“消息”两寓有灵活,变通随证选药之意,如兼有脉浮头痛、发热恶寒等表证者方适用桂枝汤,如兼见脉沉为阴液受耗,筋脉失养,则宜用桂枝新加汤;为阳虚寒重则当加附子以复阳而助解表;若卫虚多汗者,则可用黄芪建中汤,不必拘于桂枝汤一方。

【原文】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88)

【提要】 本条论述霍乱病亡阳脱液之治法。

【阐述】 此条因吐利过剧,中气大伤,将成虚脱之症。吐利汗出,是因吐利不止,卫气骤伤,表阳不固,而汗出不止。发热恶寒,乃卫气虚弱,营卫不和之表现。四肢拘急,手足厥冷,乃真阳不支,不能运化津液,涩养筋脉,则筋脉痉挛。而总由于亡阳脱液所致,但亡阳用辛温回阳人皆易解,液脱而用姜附人所难知。以阳生阴长之理,阳为刚育之气,可以骤生,阴为阴柔之液,难以即长。当阳气摇摇欲脱之际,必须迅予辛温以固其阳。俟阳气稳定,阴液方能资生。此固阳育阴之要旨,为挽救危急之秘诀。故以四逆汤温中以回阳。

【原文】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389)

【提要】 本条论述霍乱病里寒外热之证治。

【阐述】 吐利为阳虚之表现,小便清利,乃无热之特征,大汗出属卫阳之不固,下利清谷,为脾阳之虚寒。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衰微,而发现里寒外热的症状。里寒外热,也就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这种现象的显露,表示疾病已濒于危险,故以四逆汤抑阴以救阳。

【原文】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390)

【校勘】 “吐已下断”,《千金》作“吐下已断”。

【提要】 本条论述吐利后,阳亡阴竭,阴阳阻格之证治。

【阐述】 霍乱吐下已止,如肢温脉复,为阳气回复之佳兆。现在吐利虽已断,而汗出肢厥不回,四肢拘急,脉微欲绝,非阳气回复之现象,乃阳衰阴竭之危候。如仅用四逆汤,以温运回阳,恐辛温之品与上泛之热,阻格不入,故以四逆汤峻复其阳,而用猪胆汁苦寒之品,育阴济热以为反佐,使辛温之药,不致因上热阻格作呕,以达到回阳救逆之目的。庶将绝之阴,不致为阳药所劫夺,而上泛之阳,不能因阻格以为患,相互利济以收全功。

【方药】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甘草二两炙(6克)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10克)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3克) 猪胆汁半合(2克)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校勘】 猪胆汁“半合”,《玉函经》作:“四合”,《肘后方》作“一合”。

【阐述】 《类聚方广义》:“霍乱吐下太甚之后,脱汗如珠,气息微微,厥冷转筋,干呕不止,烦愦躁扰,脉微欲绝者,生死系于一线,非此方则不能挽回,服此汤后,脱汗烦躁俱止小便利者为佳兆。”说明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是阳衰阴竭,阴阳有离决之象,除吐利厥逆脉微欲绝外,必有躁烦不安,里寒外热,或汗出戴阳等种种危候。故于猛峻回阳之中,而佐苦寒之胆汁清热以济阴。

【原文】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391)

【提要】 本条论述病后要注意饮食以防食复。

【阐述】 吐利汗出之后,脉以平和,是病邪已解,而复小烦,是霍乱吐利之后,胃气暴虚,消化力弱。若递尔恣意进食,食后无力消化,必至停滞胃肠,发生烦满。故凡患此病后,由于胃肠损伤过剧,消化能力尚未恢复,宜少进食物,在初愈之后,可略进糜粥,勿令多食,若乍愈而恣意进食,往往宿疾复作。

[附] 霍乱病篇小结

霍乱病篇条文归纳表

(续 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