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凝物质增多

抗凝物质增多

时间:2022-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理性抗凝物质增多是指血浆中出现针对一种或多种凝血因子的抑制物,抑制凝血因子活性或与凝血因子结合加速清除体外,导致的临床出血的一类疾病。肝素样抗凝物质多见于SLE患者,也可见于恶性肿瘤、移植术后、服用某些药物等。这种抗凝物质,以SLE患者最为常见,其他疾病见于类风湿关节炎、恶性肿瘤,抗磷脂综合征等。

病理性抗凝物质增多是指血浆中出现针对一种或多种凝血因子的抑制物,抑制凝血因子活性或与凝血因子结合加速清除体外,导致的临床出血的一类疾病。这些物质包括:①特异性凝血因子抑制物:多为反复输注凝血因子后出现的抗体,如:抗FⅧ、FⅨ、FⅪ、FⅩⅢ、FⅤ、FⅦ、vWF等抗体;②非特异性凝血因子抑制物:肝素样抗凝物质和狼疮样抗凝物质。

(一)因子Ⅷ抑制剂

【概述】血友病患者接受血液制品替代治疗时,主要并发症是Ⅷ因子特异性抑制性抗体的产生。Ⅷ活性越低出现抗体的可能性越大,其发生率在20%左右。

非血友病患者产生的Ⅷ因子抑制物是一种自身抗体,由于体内多种抗体与Ⅷ因子有交叉反应性而产生,此类抗体发生率较低,约1/100万,可自行消失,常见于免疫系统疾病,如:SLE、类风湿关节炎、恶性肿瘤等。

【实验室检查】

1.APTT检测 明显延长且不能被正常血浆纠正,PT、TT正常。

2.FⅧ抑制物定量检测(Bethesda法) 将患者血浆与正常血浆按一定比例混合,37℃孵育2h后,测定血浆中剩余的FⅧ:C。能使正常血浆中FⅧ:C降低50%抑制活性为一个Bethesda单位(BU),患者血浆稀释倍数的倒数为患者血浆抗体的BU。

【诊断】血友病患者有长期输注血液制品进行替代治疗病史,结合APTT及FⅧ抑制物定量分析,可进行诊断。非血友病患者也可通过上述实验进行诊断。

(二) 肝素样抗凝物质

【概述】肝素或类肝素样物质与血浆中的抗凝血酶结合成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抑制凝血酶活性,加速抗凝血酶对多种活化凝血因子的灭活。肝素样抗凝物质多见于SLE患者,也可见于恶性肿瘤、移植术后、服用某些药物等。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的瘀点及瘀斑,皮肤注射部位出血,血尿及消化道出血,伤口出血不止等,重症患者可出现脑出血。

【实验室检查】APTT、PT、TT均延长且不能被正常血浆纠正,但TT延长能被甲苯胺蓝、鱼精蛋白纠正;血浆肝素定量增高。

【诊断】结合病史及基础疾病,通过APTT及纠正试验,TT及甲苯胺蓝纠正试验确诊。

(三) 狼疮样抗凝物质增多

【概述】狼疮样抗凝物质是一种免疫球蛋白,主要通过结合磷脂复合物及抑制磷脂表面发生的凝血反应,干扰依赖磷脂的凝血过程而起到抗凝作用。这种抗凝物质,以SLE患者最为常见,其他疾病见于类风湿关节炎、恶性肿瘤,抗磷脂综合征等。临床表现为全身性血管血栓形成,以下肢静脉血栓最为常见,且反复出现;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黏膜和内脏出血倾向。孕妇可反复流产。

【实验室检查】

1.Russell蛇毒时间(Russell viper venom time,RVVT)试验 作为狼疮抗凝物质的筛选试验。血液中含有狼疮样抗凝物质,RVVT延长,若加入正常血浆可纠正,则表示存在凝血因子缺乏;若不能纠正,加入高浓度的磷脂后能纠正,则说明血浆中存在狼疮样抗凝物质。

2.APTT的硅化凝血时间(silica clotting time,SCT)测定 在试剂中用人工合成磷脂替代原试剂中的牛脑磷脂,SCT延长得到纠正,则可能存在狼疮样抗凝物质。

【诊断】患者病史中反复出现静脉血栓、反复流产及出血现象,RVVT或SCT 试验结果延长及被高浓度磷脂纠正可诊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