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法治胃,各展其长

多法治胃,各展其长

时间:2022-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色姜黄多作食品添加剂,以增色健胃,促进食欲。胆汁反流性胃炎系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含胆汁酸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而引起的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性病变。上腹痛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月余。胃镜复查,胃内液澄清,胃窦部黏膜呈橘红色,幽门口无胆汁反流。故一般多认为呕吐因热而成,且与肝郁化火关系密切,亦有寒热虚实错杂并见者。

(一)从“痈”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治法良多,有从养阴治之,有从温阳治之,有活血化瘀治之,亦有清热解毒治之。而李师从“痈”论治,思路独特。

案1 于男,43岁。

1998年9月20日初诊。主诉:胃脘部胀痛反复发作7年余,加重2个月,每因受凉、情志不遂即作或加剧,迭服中、西药效不显。现仍胃脘胀痛,嘈杂泛酸,纳呆,近期消瘦明显,剑下触痛颇甚,但无肿块,舌暗红尖赤,舌瘦薄少苔,脉沉弦。胃镜及胃黏膜活检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部黏膜局部增生。临床诊断:胃脘痈,虚寒化热型。治法:健脾清热,疏肝活血。方药:党参柴胡各20g,郁金、桃仁、白芥子各15g,苦参、黄连、蚕沙、姜黄、甘草各l0g,茴沉香各5g。6剂,每剂水煎3次,混匀后分3次服完,每天早晚各1次。同时服李师研制的阻癌胃泰(黄芪、莪术、党参、白术、丹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20g,1次1包,早晚分服。

服完1剂,自觉胃脘部结节像冰块样逐渐溶化并顺小腹流下,并感胃脘小腹发凉略减,外敷热水袋则溶化加速,无泄泻。6剂后,食欲大增,已觉病去大半。二、三诊均以效方略损益,连进20余剂后,l2月14日四诊时,已觉胃脘部诸症已基本痊愈,惟两胁下仍有两点痞块状物未溶化完(自诉约一横指宽)。继服上药至38剂,阻癌胃泰145包时,患者一切如常,体重增加,胃镜及胃黏膜活检示:炎症、增生消失。

原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情多反复难愈,病程较长。李师认为胃脘之疾,其成因不外虚实寒热,气滞血瘀;萎缩性胃炎乃是上述成因最后演化所导致的结果,亦即由郁变瘀,由瘀变腐,由腐成痈。治疗上主张:治本从病而治,当扶正补脾,去腐生新;治标从证而治,应“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故用党参、甘草健脾;柴胡、苦参、郁金疏肝;桃仁、姜黄配郁金活血化瘀以消癥积;白芥子、茴香、沉香理气和胃止痛;黄连、蚕沙清热和胃,共收健脾疏肝、清热化瘀之效。再配合健脾清热、行气活血、化瘀散结之阻癌胃泰,故可取得较好疗效。

评述:患者胃疾已7载,服用中、西药无数,致脾胃戕损不足,久病情志失畅,久郁化火之木更易乘犯已虚之土,从而加重病情。因此,该病病位在胃,但已涉及肝、脾。故李师投以温胃运脾、疏肝清热剂,配以阻癌胃泰祛腐生新以逆转慢萎胃伴胃窦部黏膜局部增生的胃癌前病变,终获全效。国医大师李振华在治疗脾胃病方面也提出“脾宜养”“肝宜疏”“胃宜和”九字真经,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也。

另笔者认为方中之沉香用得极妙,一可佐参、草运脾,二可佐柴、郁疏肝,三则合小茴香、姜黄以温中降逆,使胃脘部结块渐渐溶化并顺小腹下流,足证李师对药物之研究有素也。又考姜黄为姜科植物姜黄或郁金的根茎,其中,主产于川、闽等地的为姜黄的根茎,表面深黄棕色,古人多以其汁染衣,故又称色姜黄;而主产于浙江的郁金根茎,片大色黄白,坚实起粉,称片子姜黄或片姜黄。二者虽均辛温,皆可活血行气,通经止痛,利胆抗菌,但临床常用后者。而色姜黄多作食品添加剂,以增色健胃,促进食欲。

(二)益气升提治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系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含胆汁酸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而引起的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性病变。主症常见胃脘灼热、嘈杂(张景岳谓:“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莫可名状……”),呕吐苦水、酸水,常伴泄泻,胀满于脐下尤显。胃镜示橘黄色胆汁弥散于胃窦部,若激惹胃窦部则见黏膜发红、水肿、充血。中医一般按“胃痛”“嘈杂”“吐酸”等进行辨治。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幽门螺杆菌、肠腺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诸因素关系密切,同时被认为与胃癌前病变有关。李师认为本病因中气亏虚,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导致胃内压力降低,胆汁等碱性物质反流损坏胃黏膜屏障所致。治疗采取补气清养、调中健胃、化湿利浊之法,自创升清降浊饮子(蒲公英25g,山药、茯苓、薏苡仁、连翘、败酱草各20g,黄连、苦参、苍术、升麻、白豆蔻各15g,黄芪、枳壳、柴胡、滑石各10g)。该方在清热利湿化浊基础上,仿补中益气汤之意加用黄芪、柴胡、升麻等益气升提,组方更为合理。

案2 张女,45岁。

1995年9月30日就诊。上腹痛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月余。曾在他院诊为“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服中西药尚佳。近月来疼痛连绵,剧则恶心、呕吐黄绿色苦水。痛在饭前,呕逆在饭后,冷热食物均感不适。舌红、舌乳头增生如杨梅,苔薄黄,脉沉弦。胃镜检查:胃内黄绿色潴留液中等量,胃窦部黏膜充血水肿,黏膜表面覆盖着被胆汁污染的黄色分泌物,幽门口见大量胆汁内流;胆囊B超示:慢性胆囊炎。予升清降浊饮子加减。方药:黄芪40g,山药20g,党参、苦参、柴胡、橘核、川楝子、缩砂仁各15g,葛根、炮姜、白豆蔻各10g,黄连、小茴香各5g。

药取30剂,3天服2剂。45天后,诸症皆失。胃镜复查,胃内液澄清,胃窦部黏膜呈橘红色,幽门口无胆汁反流。

原按:李师认为,反流性胃炎,不是因为气滞或肝气犯胃,而是因为中气虚,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内压力降低,胆汁等物质反流上来,损坏了胃黏膜,故现口苦,脘胀痛,喜温不喜凉等症。故特别强调,如要把反流性胃炎治好,必须大补元气,建中和胃,药性宜碱、宜温,忌酸、忌凉。故用大剂参、芪、山药,大补元气健脾;蔻、砂仁化湿温中,行气止痛;葛根、柴胡升清阳;茴香、炮姜散寒止痛;柴胡、苦参、橘核、川楝子疏肝利胆、行气止痛;黄连清热和胃为佐。诸药配伍,共取温中健脾、行气化郁之效。用于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非常效验。

评述:本病西医目前尚无理想疗法,多采用消胆胺、吗丁啉、铝碳酸镁及其他促进胃动力、保护胃黏膜药物治疗,但仅可改善症状,不易根治,且久用常有锥体束征等副作用。而中药若对证却价廉效著,且无毒副作用。考《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一般多认为呕吐因热而成,且与肝郁化火关系密切,亦有寒热虚实错杂并见者。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将慢性胃炎分为五型:脾胃虚弱型(含虚寒)、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血型以及胃阴不足型。均主以通降理气,疏胆和胃,辅以相应之药。而李师却突破常规,提出中气大虚,胃失和降为本病病机的见解。强调仿补中益气汤之意配合疏肝理气止痛、化湿和胃降浊的施治大法,乃获骄人之效。此法经媒体报道后从者如云,治验极多。

(三)清热消痈治充血糜烂性胃炎(重度)

充血糜烂性胃炎是临床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胃糜烂性病变反复刺激腺颈细胞,使其易发生中、重度间变,有致癌变可能。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多呈烧灼样或灼热感,伴腹胀、嗳气、泛酸或恶心呕吐,部分病人可并发出血而出现呕血或黑便。西医一般采用胃黏膜保护剂、抑酸药合并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可合用杀菌药。但服药时间有规定要求,部分病人疗效不太确切,且易复发。中医多将其归入“胃脘痛”范畴。李师采用清热消痈法治疗,效果似胜一筹。

案3 赵女,62岁。

2005年9月5日初诊。胃脘痛反复发作10年,加重l周。初诊:胃脘隐痛,伴恶心嗳气,泛酸烧心,咽下梗噎,纳呆畏寒,口干喜热饮,二便如常,面色微白,眼睑色淡,剑下轻压痛,舌瘦,质红绛无苔,脉沉弦数。自诉因经常性头痛而服去痛片l0余年。今年4月曾呕吐鲜红血丝,胃镜示:疣状胃炎,充血糜烂性胃炎,食管裂孔疝。近1周胃痛加剧。李师诊为胃脘痈(疣状胃炎,充血糜烂性胃炎):郁热证。患者脉沉弦数,提示病情进展,与4月份所做胃镜比较病已变化,预后不良。急嘱复查胃镜。治以健脾和胃,清热凉血。方拟救胃润燥汤加减。白茅根、海螵蛸各20g,蚕沙、射干、扁豆、麦芽、焦山楂、水红花子各15g,黄连10g。6剂。嘱其停服非甾体类药物;忌寒凉、辛辣饮食,并请按时复查胃镜。

复诊:泛酸、烧心稍有好转,食欲渐增。胃镜示:出血糜烂性胃炎(重度)。病理示:浅表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化。舌脉如前。脉弦实有力,示病情处于进展期,轻度肠化不足。故应加强祛邪之力,阻止癌变。方宜加大清热解毒之力,并配以白及、白蔹消痈化积,生肌敛疮;半枝莲清热解毒,逆转肠化。海螵蛸、白及、白蔹、白茅根各20g,蚕沙、射干、扁豆、麦芽、焦山楂、水红花子各15g,黄连、半枝莲各10g。6剂。服药2个月余,偶觉胃脘不适,余症皆消,纳食显增。舌色淡绛,舌面两侧覆少量白苔,中部无苔,脉沉弦。基本痊愈。

原按:患者平日饮食、生活习惯,均无不良偏嗜,却因经常性头痛而久服去痛片,病因明确,为毒药所致。证属毒邪久聚,耗气伤津,蕴热于内,虚火灼络,动血伤阴,一派虚象。然脉来弦大,正处于邪正交锋之关键时刻,此时脾胃之气久耗渐衰,而邪势更进,如不及时御邪,后果不堪设想。故以扁豆、麦芽、水红花子健脾扶正;黄连、蚕沙、白茅根清热化湿以祛邪,配合半枝莲加强清热解毒;再以及、蔹生肌敛疮,固护正气,做到攻守兼备,攘外安内。李师指出:长期服用去痛片所致胃黏膜损害,多病情较重,治疗上很难恢复。胃黏膜以充血、糜烂为主要表现,望诊舌面多无苔或少苔,从舌诊即可全息出胃黏膜受损,屏障功能遭到损坏,血败肉腐之象,故舌面多呈现红绛及瘀斑。治以清热消痈为大法,热势不除则腐势不消。配以白蔹消肿生肌,白及清痈敛疮。二药相合,内托外固,既可保护胃黏膜,亦可祛瘀生新,蕴含“内痈外治”之意,此乃本案又一大发明。

评述:李师根据舌瘦质红绛无苔,脉弦实有力判断为癌前期病变,并处于进展期(后经胃镜证实),遂辨病从“胃脘痈”论治,于健脾扶正、清热祛湿基础上,伍用半枝莲、白及、白蔹等逆转肠化,阻止癌变。多年顽疾,终被攻除。有用水红花子治水臌者,但很少见被医家选用治胃病,而李师妙用治胃,其学以致用,勇于实践的精神令人钦敬。

(四)疏肝活血治浅表性胃炎伴肠化

慢性浅表性胃炎并不难治,预后亦佳。然伴有肠上皮化生者,治疗比较棘手,且常有癌变之势。下为李师采用疏肝活血法,从“痈”论治取效之一验案。

案4 王女,74岁。

2005年9月19日来诊。胃脘胀痛伴嗳气反复发作50余年,加重2个月。初诊:胃脘胀痛,空腹尤甚,嗳气频作,伴泛酸,烧心,偶乏力,纳可,喜热饮,二便如常,面黄白,皮肤干燥,形瘦。舌胖质淡绛,苔白剥脱,脉弦实。平素无不良嗜好。诊为胃脘痈:胃脘郁热证。患者脉象弦实,考虑体内必有肠化,嘱预约胃镜探明真相。先以疏肝解郁。方拟肝胃调理饮加减。橘核20g,香附、香橼、厚朴、槟榔、砂仁、白豆蔻、防风各15g,沉香10g。6剂。嘱忌烟、酒、油腻;调情志。

复诊:胃中饱胀,时有疼痛,仍有嗳气,自诉发病缘于进食酸菜馅饺子及生气。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息肉。病理:轻度浅表胃炎伴灶状肠化,胃底腺息肉。舌胖淡绛,苔白剥脱,脉弦。患者初诊表现肝郁气滞象,服药后效不显,考虑为反复情志刺激,致肝郁血滞,瘀血阻络。治以疏肝和胃,活血散结。方拟救胃解郁汤加减。苦参、威灵仙、白蔹各20g,莱菔子、白芥子、柴胡、紫苏子、桃仁、扁豆、水红花子各15g,莪术、半枝莲各10g,沉香5g。6剂。经治胃脘胀痛明显好转,无嗳气,食欲良,二便正常;舌淡红,舌面少苔部分已渐生白苔,脉弦细。建议再服6剂以巩固疗效。嘱忌生气;注意饮食。

原按:此胃胀非因脾胃虚弱,食不运化,停滞中焦所致。而因肝郁气滞,气郁而致中满。气郁化火,消灼津液而易饥欲食;郁热熏蒸,则血败肉腐而成痈。故以苦参清热燥湿,半枝莲清热解毒,利水消痈;白蔹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去腐生肌;并配以扁豆、麦芽健脾化湿,消食和胃,助脾胃运化。患者脉来弦大,舌胖质淡绛,苔白而花剥,从舌脉来看,便可知邪郁日久已伤及胃阴,邪正交争剧烈。此时若及时给予疏导,扶助正气以化邪,则可使邪去正安,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转输功能。李师认为,若一味以补脾降气为原则,而忽视清热散结消痈,则脾得补则愈胀,瘀不去则不通,虽降气而无功。郁结不散而化热,更伤胃气胃津,病势加重而不愈。

评述:李师将浅表性胃炎分为虚寒型和郁热型两证,认为后者多见,本应治以升阳益胃,降浊化瘀。但患者苔剥,脉弦实有力,据经验推测必有肠化,后胃镜病理检测得到证实。故病已成痈,以“胃脘痈”论治方获捷效。前后两诊对照,进一步说明李师以“痈”论治胃炎肠化确有奇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