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

时间:2022-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采取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辅助检查措施,如体液的常规化验等实验室检查和腹部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临床医师在短时间内获得确诊,提高救治率、降低并发症。血红蛋白下降可能有腹腔内出血;提示应进一步检查。

急腹症由于病因复杂,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临床表现并非典型,而且病情可能在短时间内急骤恶化,危及患者生命,出现多个系统的并发症,或继发其他系统的并发症,使诊断和治疗更加困难。因此,进行及时、有效的辅助检查,是建立正确诊断的基础,也是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采取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辅助检查措施,如体液的常规化验等实验室检查和腹部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临床医师在短时间内获得确诊,提高救治率、降低并发症。

一、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液常规、尿液分析、大便常规及大便隐血试验、凝血试验、生化电解质、血清酶谱的测定、动脉血气分析、血型及交叉配血等化验检查。

(一)血液常规

动态监测血红蛋白变化可提示有无贫血、失血并判断失血量的多小,血细胞比容的变化有助于了解有无血液浓缩或稀释,血细胞计数(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及其分类、血小板的计数)对于炎症或出血导致的急腹症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尤其是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的变化有助于判断腹腔内有无感染及感染的严重程度,但在体质衰弱、免疫功能受抑制的病人或老年患者,白细胞计数并不一定升高或升高不明显,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时白细胞计数反而降低。这一类病人当病情发展、恶化时,已经增多的白细胞计数出现突然降低,往往是脓毒症的表现,提示感染危象的发生,应予高度重视。

急性阑尾炎时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增多(约占病人的90%)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一般在(10~15)×109/L,甚至超过20×109/L。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随着炎症的加重而升高,二者往往同时出现,中性多形核细胞数增高可达0.80左右,但也有仅中性多形核细胞比数明显增高(>0.80),具有同样重要意义。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升高,在(15~20)×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计数因脱水而升高。在急性单纯性胆囊炎时白细胞计数常表现为轻度升高,一般在(10~15)×109/L,很少超过20× 109/L;但当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坏疽等严重情况时,白细胞计数可升高至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可有核左移,若白细胞计数超过20×109/L,则提示胆囊穿孔的可能。急性胆管炎患者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达(15~20)×109/L以上,其上升程度常与胆道感染的严重程度成比例;中性粒细胞比例达90%,核左移。急性胰腺炎时白细胞计数(10~20)× 109/L,继发感染严重时白细胞可高于20×109/L,出现核左移。急性肠梗阻初期无明显变化,若梗阻不缓解,在单纯性肠梗阻时,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稍增高,红细胞计数和血细胞比容无明显变化;在绞窄性肠梗阻时,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伴有核左移,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增高,出现血液浓缩。由于体液丢失过多,血细胞比容可升高至0.50~0.60。

小儿肠套叠和妇科异位妊娠时,早期血常规并不升高,当出现腹膜炎时,白细胞迅速升高、体温升高。

血小板降低可能提示大量失血、脾大、脾功能亢进,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应考虑有无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小板升高则提示高凝血状态。血红蛋白下降可能有腹腔内出血;提示应进一步检查。

(二)尿液分析

尿液中有红细胞提示泌尿系结石的可能;尿液浑浊,尿检突然出现大量红细胞、白细胞、细菌及沉渣,应考虑泌尿系感染或膀胱瘘的可能;急性胰腺炎时尿淀粉酶显著升高;胆道疾病时尿胆原和尿胆素可升高;怀疑卟啉病要测尿紫质;怀疑铅中毒应化验尿铅。盲肠后位阑尾炎时,阑尾炎症可刺激右侧输尿管,尿检可出现少量红细胞、白细胞,应与右侧输尿管结石、泌尿系感染相鉴别,有利于排除类似阑尾炎症状的泌尿系疾病,急性胆囊炎时尿淀粉酶、尿胆原可升高。急性胆管炎时尿常规发现尿蛋白和颗粒管型。

急性胰腺炎患者尿糖可呈阳性,甚至出现尿酮体阳性;尿中出现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提示肾功能受损。尿淀粉酶在发病24h后开始升高,然后缓慢下降,可持续1~2周,如>250~300Somogyi单位或>128Winslow单位即有诊断价值。若淀粉酶持续不降或呈波浪形,则提示有并发症发生。

肠梗阻早期尿量无明显变化;梗阻晚期,由于失水、体液潴留及回吸收障碍,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尿糖可呈阳性,甚至引起急性肾功能障碍。

(三)粪常规及隐血试验

肠道炎症性疾病时粪便常规镜下可见红细胞和白细胞;粪便直接涂片查见虫卵或粪便沉淀集卵测定阳性提示有胆道寄生虫,如胆道蛔虫病、胆道华支睾吸虫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胃肠道或胆道出血;血样便多见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腹型紫癜、小儿肠套叠、肠系膜血管闭塞、结直肠肿瘤出血。

(四)生化电解质

血液中含有丰富的电解质,如钠、钾、氯、钙、磷、镁、硒等。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在外科感染、创伤、上消化道出血、小肠瘘、急性肠梗阻、幽门梗阻等引起的急腹症中较为常见。如急性胆管炎患者常出现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尿素氮升高等。急性胰腺炎患者血糖在发病早期可轻度升高,若在长期禁食状态下,血糖仍≥11.0mmol/L(200mg/dl),提示胰腺广泛坏死、预后不良;血钙和血钾在发病后2~3d均可降低,若血钙低于1.87mmol/L(7.5mg/dl),则提示病情危重、预后不良。急性肠梗阻患者发生高位梗阻时,由于大量体液丢失,出现低钾、低氯、代谢性碱中毒;低位肠梗阻时电解质普遍降低,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血pH和CO2结合力下降。血清磷测定显著升高有助于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血清和腹水中磷酸盐测定可作为诊断小儿绞窄性肠坏死的指标。

(五)血清酶谱的测定

目前常用于临床诊断的酶有30余种,在急腹症的实验室检查中常用于检测的酶类有以下几种。

1.检测肝细胞受损的酶 临床上能反映肝细胞受损的酶主要是血清转氨酶,但转氨酶有多种,其中以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最有临床意义。由于肝细胞损伤或坏死,细胞内酶释放入血,引起血清内酶活力升高。在排除肝外其他脏器病变如心肌病的情况下,血清转氨酶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细胞损害和坏死的程度。

2.检测胆道疾病的酶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血清γ-谷胺酰转氨酶(γ-GT)与胆道疾病有关。血清ALP不是单一的酶,为一组同工酶,肝胆疾病时ALP可升高。血清γ-GT存在于多种器官和组织,在肝内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质和肝内胆管上皮,当γ-GT排泄受阻或干细胞受到破坏时,血清γ-GT升高。梗阻性黄疸时γ-GT的升高与血清胆红素、ALP一致,而且梗阻越快、越严重,γ-GT升高得越快、越严重。急性胆囊炎时血清学检查可出现血清胆红素、转氨酶、ALP、γ-GT升高,约10%的病人可出现黄疸,一般为轻度至中度黄疸,当血清胆红素>85μmol/L时,常提示有胆道梗阻并肝脏功能损害;当并发急性胰腺炎时可有血、尿淀粉酶的不同程度升高。急性胆管炎患者血清学检查提示肝功能急性损害,血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增高和转氨酶轻度增高,少数病人可出现血淀粉酶增高,其预后较差。

3.检测胰腺疾病的酶 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的测定对胰腺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但缺乏特异性,如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当溃疡穿透、胃十二指肠内容物流入腹腔,可引起急性腹膜炎,累及胰腺时,血清淀粉酶可升高,在急性肠梗阻、腮腺炎等非胰腺疾病时,血清淀粉酶也可升高。

血、尿淀粉酶测定是诊断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主要指标。血淀粉酶在发病2h后开始升高,24h达高峰,可持续4~5d,若>500Somogyi单位(正常最高值为150Somogyi单位)或>64Winslow单位(正常值为8~32Winslow单位)具有诊断价值。尿淀粉酶在发病24h后开始升高,然后缓慢下降,可持续1~2周,如>250~300Somogyi单位或>128Winslow单位即有诊断价值。若淀粉酶持续不降或呈波浪形,则提示有并发症发生。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工酶(CPK-MM、CPK-MB、CPK-BB)测定明显升高有助于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及其与单纯性肠梗阻的鉴别。

(六)动脉血气分析

动脉血气分析是监测水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的重要指标,可以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呼吸功能障碍,当PaO2≤8kPa(60mmHg),应考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Ⅰ型呼吸衰竭。在极度虚弱患者、老年人或合并心肺并发症、休克病人,动态监测动脉血气,可及时提示有无低氧血症、呼吸衰竭、酸碱平衡紊乱,指导治疗。如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重症胆管炎的患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低氧血症、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等。

(七)血型及交叉配血

急腹症怀疑出血、穿孔或出现休克患者,应化验血型、交叉配血,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输血

二、诊断性腹腔穿刺检查

诊断性腹腔穿刺是外科急腹症常用的一项重要检查手段,操作方法简单,安全、实用,阳性率可达90%以上。急腹症患者诊断较为困难时,如腹部叩诊有移动性浊音存在,可考虑行诊断性腹腔穿刺来获得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1.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采取诊断性腹腔穿刺

(1)不明原因的急性腹痛,患者出现休克、急性贫血、腹膜刺激征、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阳性者;

(2)有腹膜炎体征,怀疑有空腔脏器穿孔者;

(3)腹部闭合性损伤时,需要判断有无内脏损伤者(是空腔脏器损伤或是实质性脏器损伤);

(4)新发生的腹水,或是已有腹水在短期内突然增多,或是伴有发热者;

(5)需要鉴别腹水的性质,如漏出液、渗出液和血性液;

(6)疑为绞窄性肠梗阻者。

2.具有下列情况者,不宜行诊断性腹腔穿刺检查

(1)患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及肝功能不全者;

(2)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心功能不全者;

(3)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伴有严重休克者;

(4)既往曾有腹部手术史,腹腔有广泛粘连者;

(5)有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有出血倾向者。

3.诊断性腹腔穿刺的部位及意义 穿刺点可选择腋前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或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穿刺时应避开叩诊明显鼓音和腹部手术瘢痕部位,一般选用5ml注射器,嘱患者侧卧,在接近床面的一侧穿刺,消毒后边进针边抽吸,当针头穿过腹膜后再进针1cm左右即可,抽到液体后,观察其颜色、浑浊度、有无食物残渣、有无恶臭等。

诊断性腹腔穿刺可用于诊断阑尾穿孔、腹膜炎等,阑尾周围脓肿、腹腔积液时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并作为与其他急腹症的鉴别诊断方法。穿刺液浑浊或为脓液,镜检可见白细胞或脓球,证明是炎性腹水,提示腹膜炎或腹腔脓肿,如有胃肠内容物(食物残渣、胆汁、粪汁等)提示消化道穿孔,生化检查可检测出淀粉酶升高,但一般不超过正常值的5倍,血氨含量超过3μg/ml,可证明胃肠穿孔。穿刺出不凝血液多为实质脏器破裂,如外伤性肝、脾破裂或肝癌自发性破裂,也可能穿刺到腹膜后血肿;穿刺液为暗红色血液,可能是绞窄性肠梗阻,如血、尿、腹水淀粉酶高,多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如穿刺抽出很快能凝固的血液则可能穿刺到腹壁或内脏血管。注意在肠管膨胀时切忌将穿刺针刺入肠腔,需选择在叩诊浊音区的下腹部穿刺。

腹腔穿刺对于临床无明显诱因、伴有腹水的急腹症患者及重症胰腺炎的诊断是一项较好的诊断方法。如果穿刺抽出浑浊血性腹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实验室检查胰淀粉酶>500 Somogyi单位可确诊。对于局限性腹水,应在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或腹腔灌洗。

对严重腹胀,腹腔穿刺阴性,而又不能排除腹腔病变者,可行腹腔灌洗。如灌洗液红细胞>100×109/L或白细胞>0.5×109/L,或淀粉酶>100Somogyi(苏氏单位),肉眼见到血液、胆汁、胃肠内容物,或查到细菌则为阳性,提示腹腔有炎症、出血或空腔脏器穿孔。

溃疡病引起的上消化道穿孔时穿刺液多为浑浊淡黄色,可伴有食物残渣,无臭味;结肠、直肠癌穿孔时腹腔穿刺液多为浑浊暗黄色,含有肠液和粪便,有粪臭味。

对于肝硬化腹水病人,腹腔穿刺腹水检查符合下列条件者,提示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①腹水中中性粒细胞>250×106/L;②腹水细菌培养阳性;③腹腔内无局灶性感染的依据。

对于腹痛部位不明确而X线提示有肠梗阻或麻痹性肠梗阻者,可行腹腔诊断性穿刺。如果腹腔穿刺有血性液体,非手术治疗不能改善其症状者,应高度怀疑绞窄性肠梗阻,及早行手术探查。

三、影像学检查

包括腹部X线检查、B超、CT、选择性动脉造影、内镜检查、腹腔镜检查等,由于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步,在急腹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值得肯定。

(一)腹部X线检查

透视或X线平片发现膈下有游离气体,对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小肠或肠憩室穿孔很有帮助。腹脂线及腰大肌影模糊或消失提示有腹膜炎。急性机械性肠梗阻表现为梗阻以上的肠管扩张、积气及多个气液面;麻痹性肠梗阻为全肠道(包括结肠在内)的肠管广泛扩张、积气,是全腹膜炎的特征之一;发现孤立性肠管扩张伴液气面,应考虑闭襻型肠梗阻的可能。怀疑肠套叠、乙状肠扭转、结肠肿瘤梗阻,在无肠绞窄、腹膜炎的情况下可行钡灌肠造影,有典型的杯状或鸟嘴状改变。腹部X线平片发现高密度钙化灶有助于泌尿系结石、肝胆管结石、胆囊内胆固醇结石、胰腺炎及胰管结石的诊断。

1.急性阑尾炎

(1)无并发症的急性阑尾炎,X线平片可能完全正常,无诊断意义。

(2)当并发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时,平片可显示:①回盲部肠曲放射性充气郁胀,出现液气平面;②腰椎向右侧弯,右侧腰大肌下缘轮廓模糊;③阑尾部位有时可见粪石块影;④右下腹软组织肿块影,内可见不规则透亮区或液气平面,周围含气的盲肠及回肠受压、推移、移位;⑤穿孔后出现膈下游离气体和弥漫性腹膜炎;⑥横结肠扩张等有助于诊断及排除输尿管结石、肠梗阻的可能,但特异性差。

(3)钡灌肠检查:采用钡剂单对比低压灌肠,X线造影表现为阑尾不显影或显影不全,管腔狭窄,管壁僵硬,盲肠受炎症波及后内壁变平,局部可有阑尾结石引起的充盈缺损;盲肠黏膜呈同心圆状排列,称“弹簧征”。透视下触诊,阑尾压痛征阳性,为最有诊断价值的征象。阑尾脓肿、阑尾包裹或阑尾周围脓肿压迫盲肠、末端回肠或盆腔脏器,出现典型的“凹陷征”和反“3”字征。

2.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穿孔穿入腹腔后75%~80%的病人在立位或坐位时,腹部X线检查或摄片可见左、右或两侧膈下有游离气体存在,呈新月形透亮区,大多不伴液-气平面。较多量的游离气体诊断并不困难,较少量的左膈下游离气体时,气体应位于膈下最高点,常呈“弯眉”状。对于年老体弱不能站立时,可取左侧卧位,X线透视可见肝右外侧有积气。对高度怀疑胃十二指肠穿孔而未发现腹腔游离气体者,可留置胃管,吸尽胃内容物后注入空气150~300ml,行立位腹部X线检查或左侧卧位将气体引流到十二指肠拍X线片,有助诊断。穿孔引起腹膜炎,X线检查可见腹水、腹脂线模糊和麻痹性肠梗阻表现。胃后壁的穿孔表现为网膜囊积气。十二指肠穿孔进入腹膜后间隙时,可见腹膜后间隙积气征象。

钡剂造影检查:可分为普通钡剂和双对比造影,而普通钡剂检查在胃肠道穿孔和肠梗阻(尤其是结肠梗阻)时被列为禁忌,可应用碘代替钡剂做造影剂。胃双对比造影对钡剂要求高,应为高浓度、低黏度、不易凝集和沉淀,钡颗粒细而均匀,服用剂量以50~100ml为宜,其结果能显示浅小糜烂和溃疡,提高发现浅表病变的敏感性,改善早期胃癌的诊断。

(1)胃溃疡钡剂造影的直接X线征象

单对比造影中的直接征象:①龛影:胃溃疡的龛影突出于充盈的胃轮廓线之外,呈乳头状、半圆形或锥形,其周边光滑。②黏膜线:龛影与胃腔交界处的粗细一致、宽约2mm的线状透亮影,相当于溃疡口旁增厚的胃黏膜层,此线可提示溃疡口部黏膜的完整性,据此可除外胃溃疡恶变。③狭颈征:溃疡口与胃腔交界小于或狭于溃疡腔,呈对称和均匀的环形隆起的狭颈状,称“狭颈征”,为良性溃疡的特征。④项圈征:狭颈征在切线位适当加压投照时,狭颈部位可表现为一较宽而光整的带状透亮影,形如颈部带一项圈,称为“项圈征”。⑤溃疡周围黏膜皱襞纠集征:溃疡周围增生的纤维组织收缩,使周围的黏膜皱襞向溃疡方向呈放射状纠集。良性溃疡纠集的皱襞一般排列均匀,由粗而细向龛影边缘集中。这是良性胃溃疡的又一X线特征。

双对比造影中的直接征象:①钡斑征:位于胃近地壁上的溃疡,吞钡后由于钡剂在凹陷的溃疡内积聚,形成充钡龛影即“钡斑”征,与溃疡的大小、形态一致,边缘轮廓清晰,可伴有尖角或周边毛刺样改变。②环圈征:位于近地壁的溃疡内钡剂完全流出或位于远地壁的溃疡壁龛仅涂一层薄钡,在投照X线与壁龛底、口平面垂直时,可呈现为环状高密度影,即“环圈”征。③充气龛影及龛壁线:当溃疡壁涂有钡剂又充有气体时,切线位可见龛影突出于胃内壁轮廓线之外,龛影内含气呈低密度,称之为充气龛影。龛影壁涂有钡剂而呈线状高密度影,称为龛壁线。

(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钡剂造影的直接X线征象

①龛影: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龛影可存在于正常形态或变形的球部中,在双对比相上龛影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致密“钡斑”。

②畸形:由溃疡引起的功能性或器质性原因,使十二指肠失去其正常的“三角”形态,形成各种畸形,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常见和重要征象。

③黏膜改变:黏膜纹呈放射状,向龛影纠集。间接X线征象:①幽门痉挛,是一种功能性异常,幽门排出时间延迟,不能使球部充钡。②伴发胃窦炎性改变,X线显示胃窦部痉挛,窦腔轻度变窄,黏膜增粗,胃分泌增多。

3.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X线平片可见右肋缘下不规则阳性结石影,增大的胆囊壁周边钙化影。急性气肿性胆囊炎时,胆囊区可见积气和液平面。若发生胆囊肠道瘘时,可见胆囊内积气,回肠下段可能发现引起机械性肠梗阻的肠道内结石阴影。

4.急性胆管炎 直接胆道造影(包括ERCP、PTC和术中胆道造影)可显示胆总管下端梗阻的原因,病变近侧胆总管、肝总管、左主肝管、右主肝管和肝内胆管的弥漫性扩张,扩张胆管存在局限性狭窄。

5.急性胰腺炎

(1)X线腹部平片①可见胰腺肿大征象,胰周及腹膜后间隙炎症表现。即胰腺周围消化道壁肿胀和黏膜皱襞增厚;双侧前肾旁、胰周间隙及腰大肌上缘脂线增宽、模糊、消失;合并胰周脓肿时胰腺区域出现小气泡影或液气腔,肠系膜脂肪坏死皂化斑。②肠气改变。十二指肠郁张:表现为十二指肠积气扩张和不长的液平面肠蠕动减弱;前哨肠曲征:表现为左上腹一段孤立性轻度郁张、积气的空肠襻,可伴或不伴肠腔内液平面;结肠截断征:表现为升结肠和横结肠充气扩张,气柱在结肠脾曲突然中断,犹如被“切掉”一样;胃结肠分离征:胰体肿胀、体积增大,炎性渗出液积聚于小网膜囊内,使胃与横结肠间距加大;胃后壁改变:炎性渗液通过网膜囊累及胃后壁,造成胃壁痉挛和胃黏膜皱襞的水肿、增宽。③腹水征象。仰卧位表现为腹腔内密度增高、昏暗,小肠间距加宽,双侧结肠旁沟加宽;侧卧位表现为下方的结肠旁沟更加宽而上方的结肠旁沟变窄。

(2)X线胸片可见下胸部改变:双肺底出现渗出、实变和贴附性盘状肺不张,胸腔反应性积液,少量或中量,主要在左侧。左膈抬高,有时可见肺间质炎症和肺水肿表现。

(3)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可见十二指肠黏膜粗厚、肠麻痹和肠蠕动消失。

(4)胆胰管造影检查:口服或静脉胆囊、胆道造影有助于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适用于并发梗阻性黄疸的病人,可显示梗阻部位及原因。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急性胰腺炎时禁忌实施。

(5)急性胰腺炎后期并发症的X线表现:胰周假性囊肿表现为周围脏器的受压、推移,病灶区域密度增大。胰腺及胰周脓肿表现为病灶区域局限性小气泡或气-液腔征。当升结肠、降结肠或十二指肠瘘形成时,可见局限性肠外小气泡积聚征,邻近脂线模糊、消失。

6.急性肠梗阻 最常用的方法是腹部透视和立卧位摄片,观察肠内及腹内液平,了解有无膈下游离气体。卧位检查对识别各肠管胀气的特征及分布、对确定梗阻部位较重要。一般采取立、卧位检查相结合。肠梗阻时由于小肠内容物停滞,气液体分离,一般在梗阻发生4~6h后即可在X线片上显示。其特征性表现为:①梗阻近端肠曲扩张、积气、积液,小肠管径>3.0cm,呈拱门状或倒“U”字形,结肠管径>6.0cm;②扩张的肠曲内可见液平面,呈不规则或阶梯状排列;③单纯性小肠梗阻的特点为肠腔气体柱渐高征,表现为靠近梗阻部位的肠曲积液相对较多,气柱较低,相反,远离梗阻部位的肠曲积液相对较少,气柱较高,此征提示小肠功能处于持续增强而非麻痹状态;④X线检查可见小肠动力增加,肠腔内液平面可上下移动,支持机械性小肠梗阻;⑤仰卧位时局限性肠管扩张积气,胀气肠襻多呈层状连续排列;⑥梗阻部位以下小肠、结肠内无积气,或仅有少量气体。下列典型征象则提示绞窄性肠梗阻:有孤立性充气肠襻,呈“C”字形、“8”字形或花瓣形,有时可见连成一长串的串珠状气泡影,即“串珠链征”,并出现腹水征等。

钡灌肠造影检查可用于疑有结肠梗阻的病人,造影可显示结肠梗阻的部位及性质,如:乙状结肠扭转,钡灌肠可见梗阻部位呈“鸟嘴”样改变,有少量钡剂通过时可见螺旋形黏膜皱襞;盲肠及右半结肠扭转时,可见钡剂在横结肠或结肠肝曲受阻,盲肠显著扩张,常位于上腹或左上腹部,呈肾型,立位或侧卧位时扩张的盲肠内可见一孤立的长气-液平面。但在小肠梗阻时忌用胃肠造影的方法,以免加重病情。

(二)B超检查

具有无创、易行、简便、经济的优点,可重复性强,可靠性高,是非常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可作为胆道、胰腺、妇产科、实质性脏器破裂、胃肠穿孔等急腹症鉴别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B超对肝、胆道、肾、输尿管、子宫、附件疾病以及腹腔有无腹水、脓肿有较大诊断价值。实时超声检查用于胃肠穿孔诊断具有独到优点,可弥补腹部透视的不足,对发现腹膜腔游离气体具有很高的敏感性,有时能显示X线检查不能发现的局限于肝上前间隙的气体,而且对检出腹腔内积液则比X线检查敏感和准确得多。超声多普勒检查还有助于对腹主动脉瘤、动静脉瘘、动静脉血栓形成或栓塞、血管畸形等的诊断。

1.急性阑尾炎 目前被公认为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一项有价值的方法,尤其适用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老年人和儿童,其声像图表现主要与阑尾炎症的严重程度有关。

(1)未穿孔阑尾炎的声像图表现:阑尾呈不可压缩的盲管状结构,内径>7mm,横切面为同心圆样“靶环征”,中央无回声区反映阑尾腔积液或积脓。①化脓性阑尾炎:腔内大量积脓,呈现低或无回声区,也可出现强回声,如粪石或结石,可伴声影。周围可见中强回声组织增多、包绕,为感染波及的脂肪组织、肠系膜及网膜。②坏疽性阑尾炎:出现不规则低回声区,炎性渗出范围较大时,右下腹盲肠周围也可见无回声区。

(2)阑尾炎穿孔的声像图表现:穿孔后多呈不对称性阑尾管壁增厚,阑尾正常层次结构消失。阑尾炎性包块轮廓模糊、回声不均,可有小范围的无回声区;阑尾脓肿呈低回声或无回声,边缘模糊、不规则,脓腔内可有气体回声。阑尾穿孔并发腹膜炎时,可见肠麻痹引起肠管扩张,蠕动减弱或消失。阑尾系膜根部可查到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

2.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腹部B超声像图表现:①腹膜腔内气体回声,位于腹腔内位置较高的间隙;②腹膜腔积液,穿孔后先积存于右肝下间隙,随着渗液量增加,可流向肝肾间间隙,再经右结肠旁沟流至盲肠周围及盆腔;③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肠腔积气;④较大的穿孔,偶可显示穿孔的部位和大小,以及胃内容物向腹腔流动现象;⑤穿孔局限后可形成脓肿或边缘模糊、回声不均的炎性包块。

3.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1)急性单纯性胆囊炎:仅表现为胆囊壁轻度增厚,胆囊稍有张力、胀满感,无特异性声像图改变。

(2)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壁弥漫性增厚,水肿,>3mm,囊壁呈现“双边影”或“双壁征”;胆囊触痛,超声检查“莫菲征”阳性;囊腔内结石常显示胆囊腔液性暗区内强回声光团伴声影,或胆囊颈部嵌顿的小结石,结石的存在常常是急性胆囊炎的诱因和重要的诊断佐证;胆囊增大,尤以横径增大更明显,张力高,回声不均匀;胆囊周围有无回声或弱回声带;胆汁内有点状或絮状回声。

(3)急性坏疽性和气肿性胆囊炎:除具有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表现外,囊壁显著增厚,且薄厚不均匀,回声强弱不均或呈多层弱回声带;气性坏疽时呈现有不稳定声影或“彗星尾”状强回声团,随呼吸运动闪烁性移动。

(4)急性无结石性胆囊炎:由胆汁淤积和胆汁黏稠引起的胆囊炎症而没有胆结石,常见于重症和小儿病人,多发生于沙门菌(伤寒)或寄生虫感染累及胆囊、外科手术后、外伤或烧伤病人。

(5)急性胆囊炎的并发症:①胆囊穿孔。发生率6%~12%,多继发于坏疽性胆囊炎,穿孔多发生在底部或颈部结石嵌顿压迫部位。表现为胆囊壁不规则,穿孔处可见胆囊壁连续性中断,囊内液性暗区与囊外液性暗区相通或囊腔内积气,出现局限性脓肿回声,有时在肠间形成脓肿或形成胆汁性腹膜炎、腹水;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胆汁从胆囊壁泄露。②胆囊周围脓肿:胆囊周围出现边界不清的无回声或弱回声带,其间可见细密或粗大的点状回声或呈杂乱回声区。③肝脓肿:肝内实性(早期)或囊实混合性回声,边界不清,短期内回声变化较大。④胆囊出血:表现为胆囊腔内凝血块呈中等回声团,无声影,随体位移动。

4.急性胆管炎 超声检查胆总管远端梗阻引起的急性胆管炎最常见的原因是结石,此外还有寄生虫、肿瘤、十二指肠乳头肥大和手术瘢痕。超声对胆总管扩张的敏感性较佳,有时还可显示梗阻的平面及原因。声像图主要表现如下。①硬化性胆管炎:超声表现为Glisson鞘内结构回声增高,病变胆管管壁增厚>2mm,管腔内径狭窄,甚至闭塞,呈僵硬的强回声带,狭窄近端胆管扩张程度较轻。②化脓性胆管炎:肝外胆管明显增粗,壁增厚,回声增强或模糊;胆管梗阻部位可显示有结石或蛔虫等回声;肝内胆管和胆囊扩张。③复发性胆管炎:多数有肝内胆管扩张,可显示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狭窄,还可表现为门脉壁回声增强、门静脉闭塞、胆囊结石、肝大、脾大及其他门脉高压像(如血管曲张等)。

5.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典型的声像图改变是腺体弥漫性增大伴回声减低,胰腺轮廓线呈弧状膨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病理变化以水肿、充血为主,胰腺实质内回声减弱,声像图呈典型的低回声型。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有出血、坏死及脂肪坏死后的皂化等病理改变,声像图显示密集较粗的不规则高回声,分布不均匀,呈现高回声型;当坏死、液化显著时,胰腺内出现小片状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呈现混合回声型。主胰管扩张,但胆管壁回声正常。青少年胰管管径>1.9~2.2mm可作为诊断胰腺炎的依据。若胰管明显扩张或不规则呈串珠状,则有可能合并胰腺癌或慢性复发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有36%~60%合并胆结石,超声能显示胆囊及肝内外胆管结石,是引发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病因。4.5%~53%的急性胰腺炎于发病后2~4周在胰内、外会形成假性囊肿。典型的假性囊肿超声显示单房的无回声区,边界清楚,壁欠光滑,后方回声增强。其中约4%发展为胰腺脓肿,急性期表现为回声粗糙,不均匀增强,边界不清楚;在亚急性期至慢性期,脓肿逐渐变成无回声区,其内出现点状低、中强度回声或斑点状高回声,脓腔壁增厚。

6.急性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的声像图表现:①肠管扩张。小肠扩张肠管内径超过3cm,结肠内径多超过5cm,因肠腔内积液、积气,立位或坐位纵行扫查可显示上部为气体回声、下部为液体回声,气液回声分别存在于声像图左右两侧的“气-液平面”。梗阻早期气体少,肠腔内可探及内容物呈斑片状强回声。②肠壁改变。肠管黏膜显示清楚,纵断面显示黏膜皱襞水肿、增厚,在液体衬托下呈现“琴键征”、“乳头状”或“鸡冠状”改变。③蠕动增强。充盈、扩张肠管的肠壁蠕动波幅增大,肠管蠕动活跃,肠内液体往复流动,并可见“气过水征”。

绞窄性小肠梗阻除具有上述肠管扩张的表现外,由于肠壁血运阻断,还具有以下声像图特征:①肠蠕动由强变弱,蠕动波幅由大变小,甚至停止蠕动;②腹腔内出现游离液体回声。

出现以下声像图特征,可能对肠梗阻的原因及诊断有所帮助:①梗阻末端强回声图提示巨大结石、各类粪石、蛔虫团引起的梗阻。②梗阻末端低回声团块,提示肠管病变,成人如肿瘤、克罗恩病。③沿肠管长轴可见局部低回声与中回声相间的多层结构呈“套袖征”,短轴切面呈“同心圆征”,提示肠套叠。④起病急骤,声像图显示肠壁均匀性显著增厚、回声减低,内部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提示肠系膜血管阻塞。⑤腹壁上、腹股沟区或阴囊内包块,声像图显示有肠管回声,提示腹壁疝、肠管嵌顿。⑥腹腔内探及闭襻状肠管扩张,结合症状、体征提示肠扭转或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能;或者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腹壁切口下可见肠管固定不动,提示腹壁切口粘连性肠梗阻。⑦胎儿超声表现上段食管扩张和胃泡消失,提示食管闭锁;若出现胃及十二指肠球部双液体泡影,这种液体泡影多为胎儿吞入的羊水,提示十二指肠闭锁。

麻痹性肠梗阻的声像图表现:肠管高度扩张,肠蠕动明显减弱或消失为其特征。腹腔内可探及液体积聚。

(三)CT和核医学检查

一般不作为首选,可用于B超检查后的进一步判断,对肝、胆、胰、脾、肾、腹部占位病变及血管疾病的诊断更有价值,如CT检查肝脓肿、肝癌破裂,MRCP显示胆石(包括一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和胆石嵌顿胆囊颈)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甚至优于超声检查。对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CT可明确胰腺坏死的范围和胰周侵犯的程度,可动态观察组织坏死的发展,有助于判断腹腔内急性病变的转归。MRI新序列在临床的应用可以获得更多的病变信息,特别有利于对腹部血管、肠壁、肠系膜等疾病的检查。MRI的软组织分辨率很好,对肠梗阻的部位、程度、病理和病因的确定很有帮助,是继CT之后又一项对肠道疾病断层成像显示的良好方法。

1.急性阑尾炎 CT在阑尾炎诊断中的使用越来越多,Lane等报道,CT对阑尾炎的诊断正确率为97%,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9%。CT可降低临床上阑尾手术的阴性切除率,避免部分不必要的手术。急性阑尾炎的CT直接表现:阑尾肿大增粗(直径>6mm)和阑尾壁增厚,边缘模糊,密度接近或略高于邻近的肌肉组织;阑尾管状结构消失,腔内积有浑浊密度脓液,阑尾壁与周围炎症分界不清;增厚的阑尾壁有时表现为同性圆的高低密度分层结构。间接征象:阑尾炎性改变引起局部盲肠壁增厚,使充有对比剂的肠腔在阑尾开口与盲肠接合部形成“箭头征”。CT对阑尾脓肿及阑尾周围脓肿的发现和诊断极为敏感和可靠:右下腹软组织肿块,周围境界清楚或不清楚,密度不均,内有低密度气体、液体成分,有时可见高密度阑尾石影。

2.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CT对溃疡穿孔的发现和诊断较腹部X线透视和X线平片更敏感、更准确和更有价值。十二指肠前壁穿孔常引起腹腔内游离气体和较弥散的腹膜炎,以及形成局部脓肿。CT表现为肝左叶及肝圆韧带表面的游离气体;肝右后叶外缘、肝肾隐窝和右肾周前间隙可出现少量积液。十二指肠后部穿孔可引起周围炎症性改变、粘连、包裹,形成穿孔被局限的病理改变。CT显示在十二指肠球部附近由炎症和粘连形成的小包块,局部伴有少量炎性渗液和(或)溢出的小气泡影。

3.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1)胆结石:CT对结石的显示率平均为75%,不及超声检查。CT的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高,对含钙结石的定性诊断相当精确,但对与胆汁密度相近的胆固醇及混合性结石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差,而且不能反映胆管树的全貌,故一般不作为胆系结石的首选检查方法。

(2)胆囊壁密度增高:CT平扫发现胆囊壁密度增高为胆囊黏膜坏死、出血所致,是急性胆囊炎甚至是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征象。

(3)非特异性征象:①胆囊壁增厚。胆囊壁厚度超过3mm,增强CT时,增厚的胆囊壁可显示为三层状或“三明治”状,又称光环征,除急性胆囊炎外,还可见于胆囊癌、慢性胆囊炎及胆囊腺肌增生症等其他胆囊疾病。②胆囊扩张。胆囊短径和长径分别大于5cm和8cm,或胆囊内径超过4cm可判断为胆囊扩张,还可见于胆汁淤滞的病人。③胆汁密度增高。CT值>20Hu,见于急性胆囊炎伴胆囊内出血、胆囊积脓、钙乳胆汁、泥沙样结石和胆汁过度浓缩时。

(4)急性无胆石性胆囊炎:对于超声检查和核素检查不能确诊急性无胆石性胆囊炎时,CT扫描可能更具特异性。急性无胆石性胆囊炎CT表现除不显示胆结石外,与结石阻塞引起的急性胆囊炎相似。其主要征象包括:胆囊腔内积气、黏膜脱落、胆囊壁增厚、胆囊周围积液及浆膜下水肿;次要征象包括:胆囊扩张和胆汁密度增高。Mirvis等认为,具备两项主要征象或一项主要征象和两项次要征象即可诊断急性无胆石性胆囊炎。

(5)急性胆囊炎并发症:①坏疽性胆囊炎。增强CT对坏疽性胆囊炎诊断的特异性较强,当超声诊断困难时应进一步行增强CT检查。除无并发症的急性胆囊炎一般表现外,CT特异性表现包括:胆囊黏膜不增强或增强不足;胆囊黏膜增强不规则或不连贯;胆囊腔内膜状物;胆囊壁或囊腔内积气;胆囊周围脓肿。②气肿性胆囊炎。表现为胆囊壁和(或)胆囊腔内有密度较低的气体影,胆囊周围组织中有时可有积气。③出血性胆囊炎。除无并发症的急性胆囊炎一般表现外,CT表现胆汁密度增高>20Hu,胆囊内可见液-液平面,且下垂部的胆汁密度更高。④胆囊积脓。CT表现为胆囊扩大、囊腔内充满脓液。⑤胆囊穿孔。胆囊穿孔可分为三型:1型为急性穿孔,常通向游离腹腔;2型为亚急性穿孔伴胆囊周围脓肿;3型为慢性穿孔伴胆囊肠道瘘。CT可显示穿孔处胆囊壁局限性缺损,即所谓“洞孔征”,邻近胆囊壁明显增厚,炎性浸润导致胆囊周围组织内呈广泛的条索状影;如穿孔通向游离腹腔或小网膜囊等,则有气腹表现;穿孔数日后CT可见胆囊旁局限性积液和周围一圈增强的脓肿壁显影;穿孔后如胆石逸出、形成内瘘,可见胆石位于肠腔内,甚至伴有胆石性肠梗阻。

磁共振检查:急性胆囊炎多为结石阻塞胆囊管或胆囊颈所致,MRI和MRCP对胆结石的显影效果甚佳,MRI诊断急性胆囊炎或与慢性胆囊炎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5%、69%、81%和90%。急性胆囊炎MRI的表现包括:胆石、胆囊扩张(横径>40mm)、胆囊壁增厚(厚度>3mm)、胆囊壁呈条纹状(胆囊壁呈不同信号强度的成层状)、胆囊壁增强增加(信号强度>肾实质)、胆囊邻近肝实质一过性增强、胆囊周围积液、胆囊周围脂肪T1WI信号降低、T2WI信号增强、胆囊周围脓肿(胆囊周围包裹性积脓)、胆囊腔内膜(胆囊腔内有不规则线条状软组织信号影)、胆囊壁不规则或缺损、胆囊壁或腔内积气。

放射性核素肝胆动态显像:用99mTc-二甲基乙酰亚氨二醋酸(HIDA)对急性胆囊炎诊断的正确率为92%。急性胆囊炎的放射性核素动态显像的表现和诊断:在急腹症情况下,具有正常的肝脏影像、肝胆管显影、肠道排泄像正常,而胆囊持续不显影,有助于确定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诊断。相反,如胆囊显影,则可排除急性胆囊炎的诊断。当肝胆显像胆囊1h不显影时延迟至注射后2~4h显像,如肝胆管仍持续显影而胆囊不显影,可考虑急性胆囊炎的诊断,从而避免假阳性的发生。引起肝胆显影诊断急性胆囊炎假阳性的可能原因包括:①禁食时间<4h;②禁食时间>24h;③慢性胆囊炎,胆囊纤维化;④严重的肝细胞病变;⑤肝功能不全;⑥酒精中毒;⑦胰腺炎;⑧营养过度。

4.急性胆管炎 通常须行平扫和增强CT检查,平扫CT有利于显示含钙质或其他重金属成分的结石,增强CT有利于显示肝实质的变化和较轻微的肝内胆管扩张。CT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可间接证明胆管梗阻的存在。动态增强肝胆CT,多数病人在增强早期(动脉期)出现肝实质片状、结节状、楔形或地图状不均匀性强化,这种不均匀性强化现象于增强晚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消失。CT还对急性胆管炎并发的肝脓肿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磁共振成像检查:一般在超声检查和CT诊断有困难时才采用MRI或直接采用MRCP检查。MRI能较好地显示肝脏改变和胆道梗阻的病因,MRCP则能显示肝内外胆管有无扩张或狭窄,以及胆总管下端阻塞的原因及形态改变。MRI能显示胆总管和肝总管炎症所致的黏膜增厚,表现为胆总管、肝总管边缘毛糙不齐和(或)黏膜增厚所造成横过胆总管的低信号带状影;肝外胆管周围水肿和局限性积液CT表现为胆管周围弥漫性、均匀或不均匀的高信号带。MRI动态增强成像时,炎症胆管可出现管壁增强和增厚(>2mm)。MRI还能显示与急性胆管炎并存的急性胆囊炎以及急性胆管炎伴发肝脓肿、门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表现,但MRI横断面成像所显示的胆管扩张等变化不及MRCP。MRCP除显示上述MRI断面成像所见的各种胆管异常,还可显示管腔扩张和管壁炎症所形成的变化,以及病变造成的管内充盈缺损和胆管的形态改变。

5.急性胰腺炎 CT横断面图像能直接显示胰体、胰周、腹膜后腔、腹内韧带、肠系膜、网膜及腹壁各层组织结构,还能显示急性胰腺炎的多种并发症。

(1)胰腺本身改变:①胰腺不同程度的肿大,表现为胰腺外形增大,边缘轮廓毛糙、不规则。②胰腺坏死,表现为肿大的胰腺实质内有灶性低密度区,CT增强扫描可见整个胰腺或头、体、尾的一个或两个节段或部分不增强,密度<30Hu,可准确诊断。

(2)胰周及腹膜后炎性改变:突出的CT表现为胰周脂肪坏死表现,胰周间隙内密度不均匀性增高(高于水的密度)、其内夹杂有条索样或片状影,胰周纤维筋膜肿胀、增厚。

(3)胰腺和胰周急性积液:外渗积液表现为形态规则或不规则的、境界清楚或不清的、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平均CT值高于水的低密度影(20Hu左右),增强后不强化。

(4)胰腺外器官改变:胃壁的灶状肿胀增厚,肠道壁肿胀和肠腔郁张,十二指肠和小肠的麻痹性肠胀气(“哨兵”征),脾包膜下积液。

磁共振检查:MRI与CT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更清楚地显示有无出血、胰腺积液、坏死和假性囊肿等并发症中有无固体碎屑等,缺点为显示钙化和气泡能力较差。MRCP能很好地显示胰管的完整性,了解胰液漏出所致积液区的位置、大小及与破裂胰管交通的情况。

放射性核素扫描:有助于判断急性炎症过程中残留胰腺的功能及恢复情况。有57%的急性胰腺炎和71%的复发性急性胰腺炎放射性核素扫描显示异常,表现为胰腺区放射性弥漫性减少或不显影,恢复期后可恢复正常。

6.急性肠梗阻 CT检查在肠梗阻诊断上的应用报道越来越多,其对诊断肠梗阻敏感性为94%,特异性96%,准确性95%,而一般X线检出率仅为50%~80%。

肠梗阻的基本CT表现为:肠管充气扩张,管径显著增大,管腔内可见液平面,肠壁增厚。机械性肠梗阻表现为肠管不同程度的充气扩张,管径增大内见液平面,肠壁增厚,肠襻扩张并充满液体,肠黏膜水肿,腹水征。麻痹性肠梗阻表现为小肠及全结肠均充气扩张,尤以结肠扩张显著,小肠和结肠内均有大小不等的液平面。

CT在显示肠梗阻病因诊断上优于其他检查方法。病因诊断:①粘连性肠梗阻典型表现为从扩张含液气面的肠襻逐渐变细到塌陷襻的移行带,移行带以上肠襻扩张,管径显著增宽,其远端肠管管径正常。②肠套叠的CT特殊表现为外层为肠壁,内为含气的肠腔,再向内为套入部肠壁,中央可含少量造影剂,为套入部肠腔,密度不均,呈靶环状。③小肠恶性肿瘤CT表现为肠腔孤立圆形肿块伴相邻肠壁局限性增厚,少数表现为肠壁环形增厚,厚度多>1.5cm。

梗阻部位的判断:①空肠梗阻,上腹部可见为数不多充气肠襻,提示空肠梗阻。②回肠末段梗阻,全腹部有多数扩张肠襻,其中有较多液平面,而结肠内无气体或有少量气体、肠管不扩张、无液平面。③结肠梗阻,表现为梗阻近端充分扩张的液平面。

磁共振检查:为了较清晰地显示肠壁、肠系膜、腹内血管和腹膜,目前用于肠梗阻的MRI检查多采用脂肪抑制的快速梯度回波成像序列,屏气成像,对肠梗阻的部位、程度、病理和病因的确定很有帮助。在分析、判断良、恶性肠梗阻时,MRI的表现有:梗阻肿块,肠壁增厚;肠壁增强,腹膜增强和肠腔扩张并发现多个影像学表现的综合,能对良、恶性肠道梗阻作出鉴别。

四、选择性动脉造影

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如腹腔内血管疾病(肠系膜血管栓塞、缺血性肠炎),主动脉瘤、脾动脉瘤破裂引起的急腹症,胆道出血并发急性腹痛时可采用此项检查。

五、内镜检查

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腹症,可采用纤维胃镜检查;对可疑结肠梗阻或伴有下消化道出血的急腹症,可采取纤维结肠镜检查;对腹痛伴有黄疸的患者,可考虑做逆行胰胆管造影,以排除胆道和胰腺疾病。

六、腹腔镜检查

通过腹腔镜及屏幕显像进行直观观察,可用于疑难的急腹症的诊断性探查,以及与妇科急腹症的鉴别,同时也适用于急性胆囊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污染较轻的消化性溃疡穿孔、异位妊娠的腹腔镜手术治疗。缺点:①须具备腹腔镜器械;②为有创检查、手术治疗;③不能在病床旁完成;④在全麻下进行并制造人工气腹;⑤术者要求高,必须具备娴熟的操作技术才能够达到明确诊断的目的而又不造成意外并发症;⑥术后需护理。

腹腔镜检查是急性阑尾炎诊断手段中能得到最肯定结果的一种方法,可直接观察到阑尾炎的病变情况,并鉴别与阑尾炎症状相似的邻近其他疾病,明确诊断,兼顾治疗。

胃或十二指肠的溃疡穿孔经腹腔镜探查可以得到证实,并在直视下吸尽腹腔内溢出物,及时采取经腹腔镜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如病人情况允许,根据术者的经验和技术程度,可采取彻底手术,行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术,腹腔镜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或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加幽门成形术。

(王为忠 杨建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