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患者穿刺部位出现局部炎症表现

当患者穿刺部位出现局部炎症表现

时间:2023-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动脉血气分析能评价通气功能、评估通气效率、评估缺氧程度、确定缺氧的类型、区别缺氧的原因、评估呼吸衰竭的程度、诊断急性肺损伤和ARDS,了解体内酸碱平衡及血气变化。1.程序指征 新入住ICU正在机械通气的病人;吸氧浓度>0.60,上次动脉血气分析已3小时以上;应用PEEP或CPAP>10cmH2O,上次动脉血气分析已3小时以上;病人将拔出气管插管,上次动脉血气分析已1小时以上。

血液气体、酸碱、电解质是构成人体内环境的重要因素。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血气分析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血液检测方法,用于观察病人内环境的酸碱平衡,能反映机体的呼吸和代谢功能。用于各种疾病、创伤、手术、呼吸衰竭、心肺复苏后等病人的监测。通过动脉血气分析能评价通气功能、评估通气效率、评估缺氧程度、确定缺氧的类型、区别缺氧的原因、评估呼吸衰竭的程度、诊断急性肺损伤和ARDS,了解体内酸碱平衡及血气变化。

【适应证】

符合以下一条或数条指征者提示需行动脉血气分析。

1.程序指征 新入住ICU正在机械通气的病人;吸氧浓度>0.60,上次动脉血气分析已3小时以上;应用PEEP或CPAP>10cmH2O,上次动脉血气分析已3小时以上;病人将拔出气管插管,上次动脉血气分析已1小时以上。

2.临床指征

(1)病人存在以下情况:呼吸音消失;呼吸不协调;发绀;出汗;苍白;突然发生呼吸节律不齐;突然意识改变。

(2)突然发生呼吸频率改变±20%以上,或呼吸>35次/分或<5次/分。

(3)突然发生心律改变±30%以上。

(4)意外血压改变,收缩压±30%以上。

(5)意外心排血量改变±20%以上。

(6)颅内压突然增高,持续增高>5mmHg或绝对值>25mmHg。

(7)病人原来的动脉血气分析报告或脉氧计显示以下的任何数值:PaO2<60mmHg或>125mmHg,SaO2<85%;PaCO2>65mmHg或<20mmHg;pH>7.55或<7.30。

3.治疗指征 将拔除气管插管或改变通气机参数;改变支气管舒张药或血管活性药物。

【禁忌证】

病人如有凝血功能缺陷,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和其他凝血因子缺陷(肝功能衰竭等),或接受抗凝血治疗(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溶栓治疗(尿激酶、链激酶等),容易发生穿刺部位的大出血或血肿,应尽可能采用无创性方法测定血气(如脉氧计)。

【检查(治疗)前准备】

1.病人告知 向病人解释操作目的,以取得病人配合。

2.病人准备 让病人处于安静、舒适状态,卧床5分钟后采血。

3.物品准备 复合碘消毒棉签、无菌棉球、污物罐、一次性动脉采血针。

【检查(治疗)配合】

1.操作前向病人详细解释操作的目的及操作过程,取得患者的配合。

2.拔针后,一定要三指按压5分钟,如无出血再松手。

3.将呼叫器交给病人,嘱病人不适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护理】

1.心理护理 患者一般对进行静脉穿刺并不陌生,易于接受,但对于动脉穿刺了解少,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从而影响穿刺效果,护士要耐心地做好心理疏导,详细解释血气分析对疾病诊断治疗的重要性。操作过程中的配合及介绍我科的成功经验,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使之能够有信心地配合治疗。

2.疼痛的护理 耐心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必然性、疼痛的性质及持续时间,指导患者肌肉放松的方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如交谈等),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对于穿刺时患者表现对疼痛的反应(如躁动不配合),护士要表示理解,给予适当安慰、关心,并给予适当保护。

3.对局部出血的护理 穿刺前选择好血管,选用搏动好、易穿刺固定的血管。穿刺时争取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拔针后迅速局部压迫止血,对浅部动脉穿刺时不是垂直进针的,要按进针方向按压;对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要适当延长按压时间,从而避免局部出血;对局部出现血肿的,24小时内局部冷敷,一般出血少的,数日内即可自然吸收。对出血较多、血肿较大者,一般不能自然吸收,应动态观察,保持局部清洁,防止局部感染,必要时行局部血肿穿刺,抽吸血肿。

4.对可能发生感染的护理 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有无红肿并监测体温、血常规情况。对局部出现红肿的,应每天4~6次碘伏涂搽,如因局部感染造成的血常规异常,应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防止菌血症的发生。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采血部位必须严格消毒。

2.采血时,要严密隔绝空气,一旦气泡进入血液标本内,应立即排出,以免影响结果。

3.采血后应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检验,应放置于0~4℃冰箱保存,但最长不超过2小时。

4.氧疗病人在采集动脉血标本后,应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吸氧浓度。

5.机械通气病人应记录通气模式、氧浓度、呼吸频率、潮气量等参数。

6.在化验单上注明患者的实际体温,实验室测定时校正到患者的实际温度,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7.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人,采血后应延长压迫穿刺部位时间,以防出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