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时间:2022-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 这是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时间、速度及严重程度而进行的分类。③慢性心力衰竭:持续存在,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该指南虽未列出急性心力衰竭,但是并未取消急性心力衰竭这一名称,只是强调急性心力衰竭一般是指发作时间急而与病情严重程度无关,应当区别于严重心力衰竭和失代偿心力衰竭。急性心力衰竭的具体定义为: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快速出现或变化,需要紧急治疗。

心力衰竭作为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可以根据不同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特点进行分类。

1.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 这是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时间、速度及严重程度而进行的分类。心力衰竭在心脏急性病变(如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急性重症心肌炎)的当时急性发生或在慢性心脏病变的病程中发生心力衰竭的急性加重,称为急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在原有慢性心脏病变(如风湿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等)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临床症状而呈现的慢性过程,称为慢性心力衰竭。

2.收缩性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正常(舒张性)心力衰竭 收缩性心力衰竭主要是由于心肌收缩功能受损,心室射血分数下降,心室排空不足,舒张末期容积和压力增加,临床表现为乏力、运动耐量差,以及其他低灌注症状;射血分数正常(舒张性)心力衰竭则主要是心室顺应性的降低(僵硬度增加),引起心室充盈受限,导致心室松弛(收缩后的主动活动)时间延长,改变了心室充盈模式,射血分数可正常或增加。这两种心力衰竭可以同时存在。

3.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 分别用于描述体循环淤血或肺静脉淤血的症状。当由于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二尖瓣病变或主动脉瓣病变导致的肺静脉淤血及其临床表现是左心衰竭;当右心病变或左心病变累及右心室时,出现胸腔积液、肝大、腹水、下肢水肿等体循环淤血的情况是右心衰竭。

4.高排量心力衰竭和低排量心力衰竭 高排量心力衰竭是因为回心血量过多,心脏的舒张期充盈过度,故心排血量也相应增多。但当心脏舒张期充盈入量,在收缩期不能等量排出时,心脏超负荷,不能代偿时则出现心力衰竭,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贫血、妊娠、动静脉瘘、维生素B1缺乏和佩吉特病(Paget disease),症状多有四肢温暖和潮红,脉压增大或至少正常,动静脉血氧差正常或减小。低排量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收缩或舒张功能减损等造成心排血量减少,常见于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病、扩张性心肌病、心脏瓣膜病或心包疾病等,临床表现有组织灌注不足、脉搏无力、四肢湿冷、发绀等。

5.前向心力衰竭和后向心力衰竭 后向心力衰竭是指心室的血流不能泵出时,血液淤阻于其后面的心房和静脉系统,结果引起心室舒张末容积和压力升高,心房和静脉系统压力升高,心房收缩增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床压力升高,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造成体内钠水潴留。前向心力衰竭是指心室不能将血液充分排入动脉系统,导致脏器灌注减少,影响到脑、肾、肝、胃肠道等,引起各脏器受损的症状,如意识淡漠、尿少、钠水潴留、疲倦乏力、食欲缺乏、腹胀等。后向心力衰竭和前向心力衰竭是人为的划分,而大多数患者在不同程度上均存在这两种心力衰竭。

6.新发与短暂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 2008年欧洲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将心力衰竭划分为三类。①新发心力衰竭:即第一次发生的心力衰竭,起病可急可缓。②短暂心力衰竭:反复发作或间断发作。③慢性心力衰竭:持续存在,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该指南虽未列出急性心力衰竭,但是并未取消急性心力衰竭这一名称,只是强调急性心力衰竭一般是指发作时间急而与病情严重程度无关,应当区别于严重心力衰竭和失代偿心力衰竭。急性心力衰竭的具体定义为: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快速出现或变化,需要紧急治疗。可以是新发心力衰竭或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恶化,也可以是症状或体征的迅速恶化或需要紧急治疗,例如急性肺水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