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白癜风相关的黑素细胞抗原

与白癜风相关的黑素细胞抗原

时间:2022-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Naughton首次用免疫沉淀法发现白癜风患者血清中存在抗黑素细胞抗原的抗体以来,许多学者检测并用不同的方法证实了白癜风患者血清中含有抗黑素细胞的自身抗体,且发现抗体滴度与病情活动性相关。利用白癜风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几种白癜风相关的黑素细胞抗原得以明确。Fishman等发现在弥散性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酪氨酸酶的IgG浓度显著高于局限性白癜风患者及正常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白癜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且认为黑素细胞的破坏主要有以下4方面机制:①抗原表位漂移学说,白癜风患者常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②循环中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水平增高;③循环中黑素细胞特异性自身抗体水平增高;④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紊乱。自Naughton首次用免疫沉淀法发现白癜风患者血清中存在抗黑素细胞抗原的抗体以来,许多学者检测并用不同的方法证实了白癜风患者血清中含有抗黑素细胞的自身抗体,且发现抗体滴度与病情活动性相关。利用白癜风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几种白癜风相关的黑素细胞抗原得以明确。

1.胞质抗原

(1)酪氨酸酶:酪氨酸酶催化酪氨酸转化为多巴,是黑素合成过程的关键酶。酪氨酸酶是一种分子量为75kDa的含铜蛋白,仅出现于胚胎神经嵴来源的细胞内。在黑素细胞内明确了两种酪氨酸酶,它们在氨基序列上表现出相似的同源性。酪氨酸酶一部分以胞内的膜结合酶形式存在,其余的以膜可溶形式存在。酪氨酸酶是如何呈递给免疫系统尚不清楚。一些学者认为黑素细胞中的酪氨酸酶先以酶的可溶形式暴露,再释放到培养基或患者血清中,黑素细胞表达MHCⅡ分子,成为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免疫系统。Song等用Western印迹分析发现61%的白癜风患者血清与重组的酪氨酸酶反应,但无一与其他酪氨酸相关蛋白发生作用。白癜风患者血清的自身抗体识别酪氨酸酶的表位至今仍不清楚。Fishman等发现在弥散性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酪氨酸酶的IgG浓度显著高于局限性白癜风患者及正常人。抗酪氨酸酶抗体与酪氨酸酶有较高的亲和力,但两者的结合并不抑制酶的催化活性,提示自身抗体并不直接结合于酶的催化位点。此外,在SLE、哮喘、系统性硬皮病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尚未发现抗酪氨酸酶的自身抗体,但在肿瘤转移的恶性黑素瘤(MM)患者中检测到高水平的抗酪氨酸酶的自身抗体,而那些无明显症状及伴有黑素瘤相关色素减退(MAA)的患者体内抗酪氨酸酶抗体水平与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异。在接受了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疫苗MK-23治疗的7例患者血清中,意外地检测到与高分子量(HMW)MAA相似的抗酪氨酸酶抗体,Fishman将其归结为抗体漂移现象,即一种自身抗体通过独特型网络诱导产生该特异性疾病中的其他自身抗体,这与抗原表位漂移学说是一致的。

(2)酪氨酸相关蛋白-1(TRP-1):TRP-1是人类黑素细胞中含量最丰富的细胞内糖蛋白,TRP-1具有DHI-2羧酸氧化酶活性。表达TRP-1的基因在人类定位于9号染色体的9q23区。在人类中,TRP-1抗原也称gp75蛋白,早在1985年Thomson等发现MM患者体内存在抗TRP-1的免疫反应。最近,Overwijk等在诱导鼠对5种鼠源细胞分化抗原gp100、MART-1、酪氨酸酶TRP-1和TRP-2的免疫反应时发现仅在接种了编码鼠TRP-1病毒疫苗的鼠皮肤中观察到黑素细胞破坏和色素减退现象,这些鼠对B16MM的致死作用有明显对抗作用。提示抗TPR-1的免疫反应既可以破坏正常黑素细胞也可以破坏MM细胞。在上述鼠体内未检测到TRP-1特异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但其血清抗TRP-1的IgG呈现较高滴度。剔除(knock out)鼠实验还揭示了上述白癜风产生及肿瘤保护过程是MHCⅡ依赖的。Austin等用SL鸡建立了白癜风黑素细胞破坏的模型。观察到SL鸡血清中有高水平的抗黑素细胞抗体,并用TRP-1是首先与自身抗体结合的抗原,以往认为TRP-1是一种细胞内抗原,Cui等发现TRP-1可被乳过氧化物酶(lactoperoxidase)标记,因而认为TRP-1不仅表达于黑素细胞内,也在膜表面表达,或可以被分泌到细胞膜表面,但也不能排除黑素细胞胞质内含有与过氧化物酶相似作用的酶因而得到阳性结果的可能。

(3)酪氨酸相关蛋白-2(TRP-2):TRP-2是发现相对较晚的一种黑素合成相关酶。TRP-2是多巴色素互变异构酶(DOPA-chrome tartomerase),在DOPA色素向5、6DIH-2,5羧酸转化过程中发挥作用。TRP-2是一种胞质抗原,已有研究提示TRP-2与白癜风的病理机制有关。Okamoto等用TRP-2重组蛋白行免疫印迹及抗TRP-2ELISA检测,发现在白癜风、MM及接受特异性免疫治疗而产生色素减退的患者血清中均有较高滴度的抗TRP-2IgG,其中白癜风患者血清中该抗体水平最高。此外,Kemp等用35S标记TRP-2自身抗体的血清,并用只表达TRP-2或酪氨酸酶的COS-7细胞吸附上述血清,然后再行35S标记的放免检测,均得到阴性结果。提示抗TRP-2的自身抗体与TRP-2或酪氨酸酶均可发生反应,即TRP-2与酪氨酸酶存在抗原交叉作用,说明自身抗体对黑素细胞的作用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存在某些内在的相互联系。

2.胞膜抗原 1992年Cui等发现白癜风患者抗黑素细胞抗体可以针对黑素细胞表面的一个或多个抗原成分,其分子量为35、40~45、75、90或150kDa。其中35kDa和90kDa抗原主要在人类黑素细胞上优势表达,而40~45、75和150kDa抗原则在黑素细胞、恶性黑素瘤细胞及人类正常淋巴细胞和其他肿瘤细胞均有表达,称共同抗原。1995年Cui等用25个已知的抗黑素细胞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对90kDa、75kDa、40~45kDa的抗原作进一步分析,提出75kDa、90kDa的抗原不属于目前已知的黑素细胞抗原。40~45kDa的抗原与HLAⅠ抗原有交叉表位或两者紧密连锁。以上抗原均可用过氧化物酶标记,提示为细胞表面抗原。

3.白癜风相关黑素细胞抗原介导的免疫反应 有人提出,白癜风患者抗黑素细胞抗原的自身抗体对黑素细胞的破坏有两种可能,一是直接针对黑素细胞上特异表达的抗原发生主动作用;二是抗体与黑素细胞及其他细胞上均有表达的抗原结合,白癜风患者黑素细胞比其他细胞对免疫损伤更为易感。而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对白癜风患者正常部位皮肤黑素细胞长期培养,其结构性及受刺激后免疫分子的表达与正常黑素细胞并无差异。

一般认为,自身抗体识别黑素细胞抗原后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对其破坏:①补体溶解作用。抗原抗体结合,激活补体通路,溶解靶细胞;②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多数学者认为,自身抗体是通过与胞膜表面抗原而不是胞质抗原结合发挥作用的。但1997年Isenberg等发现人体内非造血细胞能摄取抗体,后者可与核抗原发生反应,因而不能排除黑素细胞摄取胞质抗体进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的可能。

辅助性T淋巴细胞被认为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白癜风的免疫病理过程。抗原抗体结合活化了辅助性T淋巴细胞,后者释放细胞因子或与B淋巴细胞接触,进一步促进自身抗体产生。

IL-2R的α链又称TAC、CD25,是活化T淋巴细胞的重要标志,白癜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IL-2R显著升高,提示T淋巴细胞功能活跃。Hom等报道了1例色素减退患者,从其皮损边缘取材做病理检查,发现血管周围有中等量淋巴细胞浸润,表皮及毛囊的细胞有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组织病理类似于T细胞淋巴瘤的表现。免疫表型分析揭示这些T淋巴细胞是发育成熟的,TCR基因分析其不属于现在已知的T细胞克隆。6个月后,临床及病理表现均支持白癜风之诊断,皮损处已无炎症细胞浸润。早期大量的T淋巴细胞浸润与白癜风的发病有重要联系。

细胞毒性作用在白癜风的黑素细胞破坏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白癜风患者黑素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的免疫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通过阻碍黏附分子的作用与效应淋巴细胞结合,靶抗原与其他细胞表面标志共同活化白细胞表面受体及触发细胞毒作用等。活动性白癜风患者皮损边缘黑素细胞表达ICAM-1增加,ICAM-1可促进白细胞与黑素细胞黏附,进而进一步引起黑素细胞的破坏。Yu等也发现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黑素细胞IgG可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6表达增加。IL-6可促进ICAM-1的表达,也可诱导多克隆B淋巴细胞活化,促进自身抗体产生,引起黑素细胞损伤。同一研究中还发现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IFN-γ表达减少。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促黑素细胞增殖的一种细胞因子,其表达显著下降可阻碍黑素细胞增殖,这对防止免疫反应进一步发生或许有一定意义。肿瘤坏死因子-α、IFN-γ表达的显著下降可以部分解释炎症反应和细胞浸润的减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