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腹主动脉狭窄多见于腹主动脉远端,大约2/3的病人是男性,发病年龄在50—60岁。1940年Leriche对本病作了较为系统的描述,称之为Leriche综合征,主要包括:双下肢跛行、阳萎及股动脉搏动消失。
【病因与发病机制】
1.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多见于老年病人,男性多于女性,常合并双侧髂动脉狭窄,是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期表现。
2.多发性大动脉炎胸腹主动脉型:好发于青年女性,东方国家多见,病变呈多发性,常累及肾动脉。
3.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后吻合口或移植物狭窄。
4.肿瘤压迫等。
【临床表现】
病人有典型的Leriche综合征,即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下腰部、臀部、髋部、大腿或小腿肌肉有间歇性跛行的症状,活动后该部位肌肉易疲劳、酸痛或紧固感,下肢肌肉萎缩及男性有阳萎。
一般来说,动脉硬化闭塞造成的腹主动脉狭窄有较广泛的侧支循环,肢体远端无明显的营养障碍,很少发生足部溃疡及趾端坏死,预后尚好。
【影像学诊断】
1.多普勒彩色超声 可测量腹主动脉血流速度及腹主动脉直径及分支动脉情况,无创,可反复检查,还可用于术后随访诊断。
2.MRA 可获得腹主动脉的矢状面、冠状面、横切面等多角度图像,分辨率较高,无需对比剂,对合并肾功能不全者尤为适用。
3.CTA 无创,可显示腹主动脉三维图像,并可显示腹主动脉壁的钙化情况。
4.DSA 诊断腹主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可采用经股动脉插管或经肱动脉插管腹主动脉造影,是有创性检查,现在相对用于术中。
【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腹主动脉狭窄面积超过截面积的75%者双下肢血流量会明显减少,出现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的症状,即为手术适应证。具体为多发性大动脉炎、胸腹主动脉型慢性炎症期、瘢痕狭窄固定期、动脉粥样硬化性腹主动脉狭窄等。
2.禁忌证 多发性大动脉炎活动期,腹主动脉完全阻塞,导丝、导管不能通过,有严重并存病及穿刺部位皮肤破损、感染等。
【术前护理】
1.观察双下肢血运 触诊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双下肢皮肤温度、色泽,以确定下肢缺血程度,对术后双下肢血运恢复提供对比基础。
2.戒烟 吸烟可加重下肢缺血症状,因此术前告知病人进行戒烟。
3.足部护理 部分腹主动脉狭窄病人存在肢体末梢的血运障碍,容易造成肢体受伤或创伤后伤口不愈,因此足部护理非常重要,包括:每日用温水洗足,用毛巾擦干,不可用力摩擦皮肤;保持皮肤干燥、滋润,穿棉袜及透气性能良好的松软鞋子,保护足部免受损伤;注意足部保暖,但勿用热水袋直接放在下肢进行加热,以防烫伤;坚持锻炼:进行行走锻炼到出现跛行为止,休息后再继续锻炼,以促进侧支循环形成,改善血运。
4.术前准备 同主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前准备。
【术中护理配合】
1.麻醉及手术体位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手术体位:采用平卧位,双下肢分开并外展。
2.常用器材和物品 见表13-6。
表13-6 腹主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常用器材和物品
3.手术步骤及护理配合 见表13-7。
表13-7 腹主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手术步骤及护理配合
(续 表)
【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同主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护理。
2.监测双下肢血运 观察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温度、色泽,以观察腹主动脉狭窄解除后下肢血供情况;同时,由于术中腹主动脉内膜斑块或附壁血栓脱落可栓塞远端动脉,继发血栓形成,造成局部缺血(大量微栓脱落堵塞末梢动脉可引起足趾尖坏死,称为“垃圾脚”),因此应严密监测足部皮温、颜色,有异常及时处理。
3.预防下肢再灌注 腹主动脉狭窄解除后,下肢动脉大量供血,可出现下肢肿胀、皮温升高。因此术后若患肢出现肿胀,应抬高下肢以减轻症状。当出现过度肿胀时可出现筋膜间隙综合征,应及时报告医师,立即进行手术减压。
4.防止血栓形成 术后监测下肢血运情况。术后第2天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1/d,持续10周,预防血栓形成,口服肠溶阿司匹林50mg,1/d,持续6个月。治疗过程中应预防出血情况发生,如监测PT、APTT等,各种操作应轻柔、各种注射后按压时间应延长、观察病人是否有牙龈出血、大便颜色变黑等情况。
5.避免腹部受压 告知病人腹主动脉狭窄大致部位,减少对此部位的压迫,因为过度压迫可导致放置的支架受压变扁,从而再次出现狭窄。
【健康教育】
1.保持心情舒畅,注意休息。
2.戒烟。
3.遵医嘱口服肠溶阿司匹林6个月,减少支架表面血栓的过度生长,从而减少导致再狭窄的发生。
4.注意随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