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脑分水岭梗死

脑分水岭梗死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认为微栓塞虽有可能,但至少不是脑分水岭梗死的主要原因。分水岭梗死临床表现较复杂,因其梗死部位不同而各异,最终确诊仍需影像学证实。

脑分水岭梗死(WI)是指发生于脑的较大动脉供血交界区的缺血性改变。主要位于大脑皮质动脉供血区之间,基底节区小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脑组织,可以发生在大脑半球的单侧,也可以发生在大脑半球的双侧,但临床上以单侧较多见。此种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6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近年来CT、MRI应用于临床,对其病因、病理、临床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病因与病理

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众说纷纭,如发作性低血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微栓塞、低氧血症、镰状细胞病、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异常等,目前认为前三项是主要原因。

1.低血压 脑血液循环是体循环的一部分,而分水岭区距心脏最远,最易受体循环血压或有效循环血量的影响。当体循环血压下降或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达一定程度、持续一定时间即可出现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已有解剖证实供应脑皮质的主要动脉末端在软膜内彼此吻合成网,而供应深部脑的动脉末端一般无吻合血管,故当血压下降时深部脑组织的末端血管供血区最易出现缺血。

2.颈动脉狭窄或闭塞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多数发生在颈内动脉起始部,当狭窄达正常管腔的50%以上时,发生体循环低血压易导致该病发生。

3.血管微栓塞 这些栓子来源于心脏附壁血栓、大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栓子、胆固醇结晶、脂肪栓子、癌瘤栓子等,颈动脉粥样斑块脱落是重要的栓子来源,这些栓子选择性地进入脑表面分水岭区终末血管,但难以进入锐角分支的深穿动脉。由此认为微栓塞虽有可能,但至少不是脑分水岭梗死的主要原因。

4.高血压病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过分降压治疗。

(二)临床表现

分水岭梗死临床表现较复杂,因其梗死部位不同而各异,最终确诊仍需影像学证实。根据临床和CT表现,各型临床特征如下。

1.皮质前型 该病变主要位于大脑前、中动脉交界处,相当于额中回前部,相当于Bfodmann8、9、10、45、46区,向上向后累及4区上部。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面瘫少见,50%伴有感觉异常。病变在优势半球者伴皮质运动性失语。

2.皮质后型 病变位于大脑中、后动脉交界处,即顶枕颞交界区。此部位梗死常表现为偏盲,伴黄斑回避现象,此外常见皮质性感觉障碍,偏瘫较轻或无,优势半球受累表现为皮质型感觉性失语,偶见失用症,近50%可有情绪淡漠。

3.皮质下型 病变位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与穿通支的分水岭区。梗死位于侧脑室旁及基底节区的白质,基底节区的纤维走行较集中,此处梗死常出现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除皮质前型有对侧轻瘫,可有类帕金森综合征外,其余各型之间在临床症状及体征上无明显特征性,诊断需依靠影像学。

脑分水岭梗死老年人多见,其特点为多灶型者多,常见单侧多灶或双侧梗死。合并其他缺血病变者多,如腔隙梗死、皮质或深部梗死、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等。合并痴呆多见,复发性脑血管病多见,发病时血压偏低者多见。

(三)影像学检查

1.CT扫描 位于大脑主要动脉的边缘交界区,呈楔形,宽边向外,尖角向内的低密度灶。可以是对称性,亦可以表现为出血性脑梗死(图7-2)。

2.MRI表现 对病灶显示较CT扫描清晰,新一代MRI可显示血管及血液流动情况,可部分代替脑血管造影。病灶区呈长T1与长T2信号。

图7-2 分水岭脑梗死CT表现

(四)治疗及预后

1.病因治疗 处理可能引起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积极治疗颈动脉疾病和心脏病,医源性低血压的纠正,注意水与电解质紊乱的纠正等。

2.脑分水岭脑梗死治疗 与一般脑梗死的治疗相同,可应用扩血管、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凝集的治疗及钙离子拮抗药的应用。

本病预后较好,如及时治疗不会直接导致死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