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葛根6g,麻黄9g,桂枝9g,生姜9g,白芍9g,大枣4枚,炙甘草6g,半夏9g。
【功用】 发汗解表,舒筋止呕。
【适应证】 外感头痛,项背强直拘急,无汗,口不渴,呕逆,苔白,脉浮者。
【胡氏临证心得】 任某,女,21岁。初诊日期1965年12月21日。昨日感冒,头痛、身痛、腰痛、恶寒、无汗、恶心欲呕,素有腹泻腹痛,舌苔薄白,脉浮数。予以葛根加半夏汤:葛根6g,麻黄9g,桂枝9g,生姜9g,白芍9g,大枣4枚,炙甘草6g,半夏9g。
结果:上服1剂,症大减,2剂症已。
【解读赏析】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脑系病常见头痛,已在前论述,这里重点介绍脑系病之外的头痛。关于头痛的病因病机,古今有许多探讨,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素问·风论篇》:“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济生方·头痛论治》曰:“凡头痛者,血气俱虚,风寒暑湿之邪,伤于阳……又有风热痰厥,气虚肾厥,新沐之后,露卧当风,皆令人头痛。”《丹溪心法·头痛》曰:“头痛多主于痰。”原按谓,这些论述,在头痛的辨证论治上,给人们以启迪。应着重说明的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在头痛的治疗上更能给予正确、快捷地指导。例如《伤寒论》第一条即指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就指明了头痛多属于太阳病。
葛根加半夏汤,喻嘉言谓:“风者阳也,阳性上行,故合阳明胃中之水饮而上逆;寒者阴也,阴性下行,故合阳明胃中之水谷而下奔。然上逆则必加半夏入葛根汤,以涤饮止呕;若下利则但用葛根汤以解两经之邪,不治利而利自止耳。”成无己说:“邪气外甚,阳不主里,里气不和,气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不呕;里气上逆而不下者,但呕而不下利。与葛根汤以散其邪,加半夏以下逆气。”
《医宗金鉴》汇论谓:“是方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也。麻黄佐桂枝,发太阳荣卫之汗;葛根君桂枝,解阳明肌表之邪。不曰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以葛根命名者,其意重在阳明,以呕利多属阳明也。二阳表急,非温服,覆而取汗,其表未易解也。或呕,或利,里已失和,虽啜粥而胃亦不能输精于皮毛,故不须啜粥也。柯琴曰:李杲定为阳明经药,洁古云:未入阳明者,不可便服,岂二子未读张仲景书耶?要之葛根、桂枝,俱是解肌和里之剂,故有汗、无汗,下利、不下利,俱可用,与麻黄之专于发表者不同也。”
经云下利不可发汗,发汗则胀满,今此下利又发汗者何也?少阴病下利清谷者,为里虚,若更发汗,则脾虚而胀。今太阳病未罢,或有头痛、恶风寒等证,尚在于表,其脉尚带浮,便传入阳明而有口渴、身热等证,又自下利,必须此方发散太阳之表,以中有葛根能除阳明之邪也。故诸证但发热,兼有里而脉浮者,此方最善。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太阳阳明合病,不利不呕者,是里气实不受邪也。若喘而胸满,是表邪盛,气壅于胸肺间也。邪在高分之表,非结胸也,故不可下,以麻黄汤发表通肺,喘满自愈矣。喻昌曰:两经合病,当用两经之药,何得专用麻黄汤耶?盖太阳、阳明两邪相合,邪攻其胃,不呕则利,故用葛根汤。今邪攻其肺,所以喘而胸满,麻黄杏仁者,肺气喘逆之专药也。
魏荔彤曰:“二经合病,独见证于胸肺之间,喘而作满,此正二经之表邪为患,不可误认胸膈属里,妄施攻下,如大、小陷胸汤之类也。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阳与少阳合病,谓太阳发热、恶寒,与少阳寒热往来等证并见也。若表邪盛,肢节烦痛,则宜与柴胡桂枝汤,两解其表矣。今里热盛而自下利,则当与黄芩汤清之,以和其里也。若呕者,更加半夏、生姜,是清和之中兼降法也。程知曰:言太阳、少阳合病下利,宜用和法也。曰太阳则尚有表证也。然已见下利,则入里之热已明,故不解外而清内。”
实际各种急慢性病中皆可出现头痛,有头痛则说明有太阳病的存在,不过不少头痛者已不是单纯的太阳病,而是合病、并病,如太阳少阴合病;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太阴合病等。这样头痛的六经辨证既明,则治疗大法便可确定,这就是在太阳用汗法;太阳少阴合病用发表加温阳强壮法;太阳少阳合病用和解法;太阳太阴合病用解表温里法。在大法的指导下,再辨具体的方证,则头痛可得到正确的治疗。
此是太阳表实证为主的头痛,故用麻桂发汗;因有腹泻,实际合阳明病,故用葛根治利,并加半夏降逆。此头痛是近期感冒所患,故解表降逆即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