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细胞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红细胞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时间:2022-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常红细胞有良好的变形性,在通过小于自身直径的微血管时可不受损害。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或胚胎早期,急慢性白血病,红血病及红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以及其他一些骨髓增殖性疾病和真性血小板增多症;晚期肿瘤反应及临床危象反应。异常时见于恶性贫血和其他巨幼细胞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严重感染、肿瘤、白血病及骨髓纤维化患者。此种细胞被脾脏阻止、破坏产生血管外溶血。

(一)正常红细胞形态

正常红细胞直径为7.2~7.6μm,中央较薄(1μm),周缘较厚(2μm),在血涂片中呈现形态基本一致的两面凹陷的圆盘状,淡红略带紫色,中央着色较浅。这种特征使红细胞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μm2),有利于细胞内外的气体交换。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无细胞器,细胞内充满血红蛋白。正常红细胞有良好的变形性,在通过小于自身直径的微血管时可不受损害。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外周血中,煌焦油蓝体外活体染色可见其胞质内有蓝色细网或颗粒状结构,称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的多少可反映贫血患者造血功能的好坏,对贫血的诊断和预后判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红细胞平均寿命120d。

(二)病理状态下红细胞形态

1.细胞大小异常

(1)红细胞显著大小不等伴形态异常,如梨形、哑铃形,常见于溶血性贫血。

(2)红细胞大小不等、胞体小且中心染色过浅,见于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6缺乏及慢性失血性贫血等。

(3)红细胞大小不等、胞体小、异形伴中心染色过浅、出现靶形,多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某些血红蛋白病。

(4)红细胞呈大小不等、胞体普遍增大、色素浓染、无中心浅染区,多为巨幼细胞贫血。

2.细胞染色异常

(1)多嗜性红细胞:为胞体较大的成熟红细胞,由于胞质含有核糖核酸,呈淡灰蓝色,若经煌焦油蓝染色即为网织红细胞。

(2)点彩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及成熟红细胞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碱性点彩物质,见于溶血性贫血、铅中毒(因铅使核苷酸酶受抑制和嘧啶与核苷酸酶缺乏)。

(3)豪周小体:在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胞质内含单个或多个紫红的包含物,为核碎片或染色体残留物,具有DNA物质,在严重溶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脾切除术后等出现。

(4)卡玻环:在红细胞内出现淡紫红色的环形或8字形环状物,曾被认为是核的残余和豪周小体的变种。但目前认为是人工造成的,为退变细胞中凝集和变性的蛋白质,也有人认为含有组蛋白和铁,相差显微镜下不见,见于铅中毒、溶血性贫血、白血病、恶性疟疾等。

3.细胞特异性形态改变

(1)巨幼红细胞:是机体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造成红细胞成熟紊乱的结果。此类细胞与相应阶段的细胞比较体积增大、胞质丰富、核浆发育不平衡、胞核发育迟缓,呈“核老浆幼”改变;染色质疏松、细致,有卷花状改变。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或胚胎早期,急慢性白血病,红血病及红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以及其他一些骨髓增殖性疾病和真性血小板增多症;晚期肿瘤反应及临床危象反应。

(2)刺(棘)状细胞:在血细胞表面呈不规则的、较多的刺状突出,呈锯齿状或刺状,加依地酸二钠(EDTA-Na2)更显著,见于先天性β-脂蛋白缺乏症、吸收不良状态、PK(丙酮酸激酶)缺乏性贫血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

(3)芒刺细胞或锯形细胞:整个细胞表面有棘突状突起,从皱褶圆盘形发展成皱缩球形,直至棘突消失,见于尿毒症、PK(丙酮酸激酶)缺乏症、肝病等。

(4)裂细胞: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呈盔形、带刺、三角碎片,多由于微血管堵塞、管腔狭小、红细胞可塑性降低,通过时被挤压或纤维切割所致,可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严重烧伤、心瓣膜溶血、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5)靶形细胞:又称扁平红细胞、墨西哥帽形细胞,因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减少或缺乏,使血清中胆固醇与卵磷脂积聚,影响了细胞膜的改变而致靶形细胞。此细胞比正常红细胞薄,细胞表面积与容积比值相对较大。细胞中心血红蛋白深染,绕以无色环,边缘染色深而呈靶形。靶点和周围血红蛋白环缺乏连接桥。这种细胞对渗透脆性试验有较大抵抗性,能耐受更多的水分渗入,使其成为球形,最后溶血之前容积可增大50%,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镰状细胞血红蛋白C病(Hb-S-C)、脾切除后及阻塞性肝病。

(6)泪滴形细胞:细胞形如泪滴状、网球拍形、长形或逗点状,多见于骨髓纤维化,也可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其他溶血性贫血等。

(7)球形细胞:细胞胞体比正常细胞小,呈浓染的圆球形,平均厚度增大(3.2μm),直径缩小(6.3μm),MCV正常,中心淡染区消失,由于变形性差,故易发生溶血,正常人可有<2%的球形细胞。>20%者为异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20%)、获得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如ABO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等)。

(8)椭圆形细胞:呈卵圆形,由于红细胞膜的缺陷所致。此种红细胞在37℃孵育48h可发生自溶,加葡萄糖和ATP即可纠正。正常人<1.5%,贫血时可稍多。异常时见于恶性贫血和其他巨幼细胞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严重感染、肿瘤、白血病及骨髓纤维化患者。在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可>70%,而未成熟的红细胞仍为圆形,无此种改变。

(9)口形细胞:此种红细胞中央为中空裂隙,形如口形或椭圆形淡染区,又因该细胞内水分减少,故又称为干细胞。在37℃自溶加重,但加葡萄糖症状减轻,细胞内G-6-PD和PK活性升高,但还原型谷胱甘肽浓度很低,过度失钾和钠时异常增加。小量口形红细胞增多见于肝硬化、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血型不合型输血、铅中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谷胱甘肽酶缺乏、过氧化物酶缺乏、恶性肿瘤及酒精中毒等;明显增多见于有溶血性贫血的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10)镰形红细胞:由于Hb-S的聚合作用,在缺氧情况下所致红细胞变成镰刀状、细长新月形、燕麦形等形状。此种细胞被脾脏阻止、破坏产生血管外溶血。镰变试验造成红细胞的镰变更明显,此为诊断Hb-S方法之一,多见于黑种人Hb-S病。

(11)缗钱状排列:红细胞处于异常高分子蛋白环境中呈缗钱状排列,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以及免疫球蛋白增多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