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剖与生理臂丛是由C5~8及T1脊神经前支组成,有时C4或T2脊神经前支分出的小分支也加入了臂丛。组成臂丛的各脊神经从椎间孔发出后,在锁骨上部前、中斜角肌间隙内,向外、向下行走,形成上、中、下三干。上干由C5~6脊神经的前支组成,C7脊神经单独组成中干,下干是由C8和T1脊神经前支组成。三支神经干在锁骨平面上方,两斜角肌的外缘,每干再分为前后两股共六股,伴随锁骨下动脉一起向前、向外、向下延伸,行至锁骨与第1肋间,再经腋窝顶部进入腋窝,包绕腋动脉,再会合成外、内和后三束神经,这三束神经分出各分支到肩关节、上臂、前臂及手部,支配上肢绝大部分的感觉和运动,臂丛神经在皮肤上的感觉支配区。从解剖的走行看,臂丛神经在前中斜角肌和第1肋骨上及腋窝顶处神经比较集中,从而临床上可在这些部位做臂丛神经阻滞(图4-12)。
图4-12 臂丛神经分布图
2.操作方法
(1)肌间沟法:患者仰卧,去枕头略后仰并转向对侧。让患者做抬头动作,显露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然后向后沿该肌外侧缘摸,在此缘的后外侧,有一条细长的肌肉,即前斜角肌的肌腹,其后便是中斜角肌,两肌之间为斜角肌间沟。沿此沟向下可触及搏动的锁骨下动脉,从搏动点上方1cm处的肌间沟表面(相当于第6颈椎横突水平)作为穿刺点进针处。皮肤常规消毒。用6~7号短穿刺针。沿肌间沟向内向后并略向下进针,穿过筋膜有突破感,再进针少许有异感现象出现,回吸无血液及脑脊液即可注药(图4-13)。
(2)锁骨上法:患者取仰卧位,去枕头偏向对侧,肩下垂,用薄枕垫于肩下。于锁骨中点上方约1cm处,用指尖扪及锁骨下动脉搏动;在其外侧缘作为穿刺点。常规消毒皮肤,用6~7号短针头向背侧略偏向躯干和偏向内侧,即向下、向内、向后的(对侧足跟)方向刺入。当碰到第1肋骨时,在其上面寻找异感,患者如诉拇指、中指、小指有异感时即可注药。如患者无异感出现,将针尖在第1肋骨上寻找臂丛,至出现异感后经反复回吸无血液及脑脊液即可注药。另外,如始终找不到异感,可不必勉强反复寻找,而在第1肋骨表面上注药即可(图4-14)。
图4-13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示意图
图4-14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穿刺示意图
(3)腋路法:患者取仰卧,头偏向对侧,被阻滞的上肢外展90°,肘屈曲,呈“举手礼”状。先在腋窝处摸到腋动脉搏动,再沿动脉上摸,至胸大肌下缘处动脉搏动将消失,取可摸到的动脉最高点作为穿刺点。皮肤常规消毒,左手示指按在腋动脉上作为指示,右手持7号短针斜向腋窝方向刺入,穿刺针与动脉呈20°夹角。缓慢推进,直到出现刺破纸样的落空感,表明针尖已刺入腋部的血管神经鞘,松开针头,针随动脉搏动而摆动,此时若患者出现异感则更明确,但不必寻找异感(图4-15),接注射器回抽无血液,即可注入局麻药液。注射完毕后拔出穿刺针,腋窝可摸到一条梭状包块,证明局麻药注入腋鞘,并按摩局部,帮助药液扩散。
图4-15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穿刺示意图
3.常见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1)气胸或张力性气胸:多发生于锁骨上阻滞法,由于穿刺针方向不正确,刺入过深即针尖越过第1肋骨的内缘或穿刺时患者咳嗽使肺尖过于膨胀而刺破胸膜,甚至肺组织损伤而造成。此类气胸发展较慢,有时数小时之后才出现症状,如在穿刺过程中患者主诉胸痛,或出现咳嗽,应引起高度重视,除全肺听诊及叩诊外,应摄X线胸片以明确诊断,单纯气胸一般无明显不适现象,如张力性气胸,可在手术后期出现呼吸困难,气管偏向健侧。诊断明确后,可在第2肋间胸骨缘外3~4cm处做胸腔穿刺抽气,并行胸腔闭式引流1~3d,一般均可愈合。
为了避免气胸的发生,穿刺点定位必须正确,在未摸清锁骨下动脉搏动之前,不要盲目进行穿刺。注意针尖刺入的深度和方向,一般不要勉强寻找异感。重视患者的主诉胸痛和咳嗽征象,一旦发生立即退针。
(2)急性局部麻药中毒反应:多因麻药用量过大及注入血管内所致。表现为兴奋、不合作,面肌抽搐(面肌痉挛),甚至全身惊厥等症状,最终呼吸循环衰竭。一旦出现上述反应,应立即注入2.5%硫喷妥钠3~5ml,面罩给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为了预防此反应,注药前要反复回抽并严格掌握麻药用量。
(3)出血及血肿:各径路穿刺时,均有可能刺破颈内、外静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或腋静脉,引起出血,如穿刺时回抽有血液应拔出针头,压迫局部止血,然后再改变方向进行穿刺。
(4)全脊髓麻醉:多发生于肌间沟法阻滞时,是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是由于穿刺针呈水平方向向内侧刺入过深,使针尖误入椎间孔而至椎管内所造成。为预防此并发症,必须强调穿刺针应指向对侧腋窝顶的方向刺入,且刺入不宜过深。如遇到骨质,不能沿骨组织继续前进,应退针少许,纠正方向后再刺。
(5)膈神经阻滞:发生于肌间沟法和锁骨上法,可出现胸闷、气短、通气量减少,一旦出现此现象,应立即吸氧或进行人工呼吸。
(6)声音嘶哑:因喉返神经被阻滞所致,可发生于肌间沟法和锁骨上法阻滞。注药时压力不宜过大,药量不要过多,则可避免。
(7)星状神经节阻滞:多见于肌间沟法阻滞时,不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
4.适应证
(1)适用于颈部软组织痛,颈部鞭打症,颈肩综合征及肩周炎、上肢骨折等疼痛治疗。
(2)可作为鉴别上肢疼痛是末梢性,还是中枢性的一种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