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寒太阳穴头痛用什么中药治疗

风寒太阳穴头痛用什么中药治疗

时间:2023-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条论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本案证属风寒入络,筋脉失养。风寒客于阳明之脉,经脉遏阻不畅,故面痛时作,遇寒加重;病程虽久,邪仍在经络,则以葛根汤调治宜。其病位主要在面部经络与肝、胆、胃有关。案5属寒盛血虚挟瘀所致,治以温经散寒,养血通络。上述经方中,芍药甘草汤酸甘养阴,缓急止痛,药味虽少,力专效宏。当归四逆汤温养气血,通经散寒,为治疗血虚寒凝的常用方剂。

杨某,男,64岁,退休工人,1993年2月9日初诊。

主诉:发作性右面剧痛3年,加重半月。

三年前突发右面疼痛,放射至右额及右颊,伴面肌抽动,坐卧不宁,甚则洗脸、说话、咀嚼时亦痛不可忍,经某医院神经科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服痛可宁、去痛片等西药疼痛略缓解,但不能维持长久。半月来因气候寒冷,面痛持续发作,每日可达十几次。现症:右面剧痛,串及右额及耳前,呈刀割样或烧灼样痛,张口讲话及用力咀嚼时疼痛加剧,不能触摸,甚至面肌抽动,流泪流涎,因痛而入睡不安,头昏脑涨,遇冷诱发。二便如常。舌红暗,脉细弦。辨证立法:风寒入络,筋脉失养。治宜祛风散寒,滋养筋脉,解痉止痛,方宗金匮葛根汤加味。

处方:葛根15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羌活10g,钩藤10g,生地10g,细辛3g,菖蒲10g,五味子10g。水煎服。

二诊(2月18日):服药5剂,右面颊未再剧痛发作,入睡较安,情绪较佳。唯张口或触摸仍痛,口干思饮,守方加川芎15g,白芷10g,白蒺藜10g,再服14剂。

3月14日三诊:右面颊抽疼或触痛均已告愈,讲话咀嚼恢复正常,停用止痛西药未再反复,舌暗红,脉细弦。嘱再服原方7剂,以巩固疗效。

解析:《伤寒论·太阳病》:“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本条论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风寒袭表,邪客太阳经输,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故见太阳表实证兼项背不舒。本案证属风寒入络,筋脉失养。胃足阳明之脉布于面,为多气多血之经,其“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却循颐后下廉……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风寒客于阳明之脉,经脉遏阻不畅,故面痛时作,遇寒加重;病程虽久,邪仍在经络,则以葛根汤调治宜。去麻黄者,恐过汗伤津,加重病情;加羌活、白芷、细辛散寒止痛;生地黄、川芎、钩藤、蒺藜养血活血,祛风止痛;石菖蒲、五味子通窍安神。其中生地黄配细辛乃祝老经验对药,以细辛之升散引生地黄之甘寒直达头面,共奏养阴止痛之效而无燥烈伤阴之弊也。

【总评】

三叉神经痛属中医学“头痛”、“雷头风”、“面痛”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外因有风、寒、热邪侵袭,直犯清窍,尤以风邪为主,“高巅之顶,唯风独到”;内因多由痰浊与气血阻遏经络,或脏腑郁火内盛上扰清窍。其病位主要在面部经络与肝、胆、胃有关。治疗上,发作期多属实证,以疏风散寒、疏风清热或清肝泻火、清胃泻热等方法进行治疗,挟有痰浊者可配合清化热痰方法;间歇期多为气虚或阴虚,治疗当以补虚为主。临床亦多见虚实夹杂者,《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头痛巅疾,下虚上实”,上实为风痰瘀阻、下虚为肝肾不足;又《普济方·头痛附论》曰:“若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也”。本病的治疗当补肝肾、调脏腑,祛风、化痰、活血。

以上病案中,案1为肝肾阴亏,肝风内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治以酸甘养阴、柔肝缓急。案2、案6、案7均为风寒邪气侵袭,案2、案7属风寒外束,寒滞经脉,不通则痛,然案2以寒为甚,故治以温经散寒,解肌通阳;案7以经脉不舒为主,则重在发汗解表,生津舒经,稍佐活血止痛即可;案6乃素体肾阳亏耗,复受风寒之邪所致,故治以温阳散寒,降逆通络。案3系胃火循经上扰头面,《景岳全书》谓:“火邪头痛虽各经皆有,而独阳明为最”,治用清泻胃火。案4乃肾阳虚弱,龙雷之火浮越头面而成,赵献可《医贯》云:“惟八味丸,桂附与相火同气,直入肾中,据其窟宅而招之,同气相求,相火安得不引而归源”,故宜引火归源,导龙入海。案5属寒盛血虚挟瘀所致,治以温经散寒,养血通络。

上述经方中,芍药甘草汤酸甘养阴,缓急止痛,药味虽少,力专效宏。乌头桂枝汤可起沉寒、和营卫、散风寒,适用于表里俱寒者。泻心汤苦寒直折,清热泻火,适用于三焦热盛者。肾气丸温补肾阳,引火归源,适用于肾气不足诸症。当归四逆汤温养气血,通经散寒,为治疗血虚寒凝的常用方剂。麻黄细辛附子汤治少阴阳虚兼有表证,可温经解表,散寒通阳,用于治疗虚寒性头痛。葛根汤适用于风寒在表,经脉不舒,气血运行不畅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