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方药中医案

方药中医案

时间:2022-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某,女,50岁。治以温中健脾益气为法,佐以养阴润燥。拟方仍宗前法,加白芍15g,生地30g,取其柔肝制肝、养肾益肾以补脾扶脾之意。四诊:上药服12剂后,口干、便结消除,眼鼻干燥现象日有好转。此后一直以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间断服药40余剂,症状完全消失而停药。本案患者诸窍干涩似属阴虚,但追询病史,十余年间屡服滋阴润燥剂均无显效,结合口干不思饮,神疲乏力,舌淡等症状,说明非独阴虚,必有脾气亏虚之证。

刘某,女,50岁。1985年6月10日初诊。1975年起出现口舌干燥,无唾少津,渐至眼鼻干涩,无泪无涕,确诊为口眼干燥综合征。曾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明显疗效。就诊时症状如上而加重,口干不思饮,进食咀嚼吞咽需以水相助,食量因此而减少,大便干结,3~4日一行,状若羊粪,神疲乏力。舌淡苔少而干,脉沉细稍缓。辨证根据脾主运化的理论,确定病位在脾。尽管诸窍干涩似属阴虚,但追询病史,十余年间屡服滋阴润燥剂均无显效,结合口干不思饮,神疲乏力,舌淡等症状,说明非独阴虚,定性属于凉燥类证。治以温中健脾益气为法,佐以养阴润燥。

处方选理中汤加味:党参30g,苍、白术各15g,干姜6g,甘草6g,天花粉45g。

二诊:上药14剂后,口干明显好转,大便每日一行而质软,舌淡,边尖稍红、苔薄白,脉沉细。拟方仍宗前法,加白芍15g,生地30g,取其柔肝制肝、养肾益肾以补脾扶脾之意。

三诊:上药8剂后,各症续有好转,除口干、便结基本消除外,双眼在情绪波动时已有湿润感。余大致如前。仍宗前法,改加味理中汤为附子理中汤合益胃汤,以增强药力:制附片20g,党参15g,南沙参15g,玉竹15g,苍术10g,白术10g,天冬10g,麦冬10g,干姜6g,甘草6g,生地30g。

四诊:上药服12剂后,口干、便结消除,眼鼻干燥现象日有好转。此后一直以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间断服药40余剂,症状完全消失而停药。

1986年12月22日因外感咳嗽来诊,自述口眼鼻湿润有津,大便正常。疗效巩固,完全治愈。

解析:《伤寒论·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本案患者诸窍干涩似属阴虚,但追询病史,十余年间屡服滋阴润燥剂均无显效,结合口干不思饮,神疲乏力,舌淡等症状,说明非独阴虚,必有脾气亏虚之证。治以温中健脾益气为法,佐以养阴润燥,用理中汤加减。方中参、术、姜、草益气温中,使运化复常,统摄有权;加用天花粉养阴润燥。14剂后加白芍、生地黄意在补脾扶脾。再服8剂后改加味理中汤为附子理中汤合益胃汤意在加强益气温中、益胃生津之功。每一阶段辨证精准,用药丝丝入扣,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