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乱频繁。当时太行山一带属赵国,山上村民大都靠采药为生,但必须把采来的名贵中药向赵王进贡。有一天,一位村民来给赵王进贡药品“山茱萸”(在当时叫山萸),谁知赵王见了大怒说:“小小山民敢将此俗物当贡品,岂不小看了本王,退回去!”这时,一位姓朱的御医急忙走了过去,对赵王说:“山萸是一味良药。这位村民听说大王有腰痛痼疾,才特意送来。”赵王却说:“寡人用不着什么山萸。”进贡的村民听后只好退出。朱御医见状忙追赶出来说:“请把山萸交给我吧!赵王也许终会用上它的。”村民将山萸送给了朱御医。
朱御医回家后,在自己的庭院中栽了一些山萸,3年后,山萸在朱御医家中已是十分茂盛,青翠欲滴。他采收、晾干,并保存起来,以备急用。有一天,赵王旧病复发,腰痛难忍,坐卧不起。朱御医见状,忙用山萸煎汤给赵王治疗。赵王服后,症状大减,3日后逐渐痊愈。赵王问朱御医:“你给我服的是什么药?”朱御医回答:“此药就是当年村民进贡的山萸。”
赵王听后大喜,下令臣民广种山萸。有一年,赵王的王妃得了崩漏症,赵王传旨,命朱御医配药救治。朱御医当即以山萸为主配制方药,治愈了王妃的病。赵王为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来,人们为了表明这是一种草。又将“山朱萸”写成现在的“山茱萸”。
山茱萸,又名山萸肉、枣皮,为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植物山茱萸除去果核的果肉,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陕西、山西等地。萸肉味甘、酸而性温,入肝、肾经,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之功,本品既能补肝肾之阴,又能温补肾阳,为一味平补阴阳的要药。《本草纲目》言其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名医别录》言其“温中,下气,止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雷公炮炙论》言其“壮元气,秘精”。《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药性论》言其“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止老人尿不节”。药理研究表明,萸肉含苹果酸、没食子酸、酒石酸等,而酸能收涩,故收敛止汗是其又一特点。水煎剂有利尿、降压作用,体外试验能杀灭小白鼠腹水癌细胞,对于因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使其升高作用。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茱萸入药有山茱萸、吴茱萸之分,应予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