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版《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控制概况

年版《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控制概况

时间:2022-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版《中国药典》成方制剂中测定2种以上药味含量的有159个品种,测定2种以上成分总量或含量的达到258个品种,使标准更加完善,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使中药的质量控制更好地与药效相结合,更有针对性。上述方法将会广泛应用于中成药质量标准中。

2010年版《中国药典》按照继承、发展、创新的要求,坚持科学、实用、规范及质量可控性、标准先进性原则,按照中医药理论及发展规律,采用现代中药质量控制的理论、方法与检验技术,重点加强标准的科学性、专属性、整体性、可控性的研究,反映出中药质量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在质量控制的思路上有明显创新,在提高整体控制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使中药质量更加均匀、稳定、可控,国家药典标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幅度增加检测项目 收载品种数量大幅度增加,标准整体水平全面提高。2010年版《中国药典》共收载中成药标准1069个品种,其中新增499个品种,修订品种254个;新增各项鉴别2165项,其中显微鉴别259项、薄层色谱鉴别1818项、液相色谱鉴别25项、气相色谱鉴别9项;新增各项检查628项,除通则项目检查外,新增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查8项、毒性成分检查32项、其他检查162项;收载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7项;新增各项含量测定754项,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709项、薄层扫描法12项、紫外分光光度法8项、气相色谱法24项。新增检测指标标准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大量增加了专属性鉴别和安全性检验项目,药品质量控制明显增强。

2.多成分检测 根据中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相互协同作用的特点,尤其是中药复方制剂更是如此,建立多成分多组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控制和评价中药的质量。2010年版《中国药典》成方制剂中测定2种以上药味含量的有159个品种,测定2种以上成分总量或含量的达到258个品种,使标准更加完善,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在建立多指标成分测定方法时,注意采用HPLC梯度洗脱,同时测定多个药味成分。如安宫牛黄丸(散)采用HPLC梯度洗脱,同时测定黄芩中黄芩苷和黄连中盐酸小檗碱含量;柴胡舒胆丸采用HPLC梯度洗脱,同时测定黄芩中黄芩苷和厚朴中厚朴酚含量等,2010年版《中国药典》共有31个品种采用了梯度洗脱方法同时测定多成分含量。黄连药材含量采用一测多评技术,对其方法进一步完善将为中成药的多成分测定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3.标准更加科学有效

(1)逐步由单一指标性成分定性定量向活性、有效成分检测过渡,向多成分测定及整体质量控制模式转化。使标准的质量控制更有实际意义。2010年版《中国药典》新增含量测定HPLC 1138项,除对传统中药测定主要活性成分外,测定有效活性成分的有713项,占新增含量测定总数的62.7%,如独一味片(胶囊),原测水解后的黄酮苷元类成分木樨草素,既无专属性又无质量控制意义,现改测其有效成分山栀苷甲酯与8-O-乙酰山栀苷甲酯的总量;肿节风片在原测定成分异秦皮啶的基础上增加活性成分迷迭香酸含量的测定;缩泉丸测定抗炎有效成分乌药醚内酯等;板蓝根药材建立了抗病毒活性成分(R,S)告依春含量的测定方法,为板蓝根制剂的质量控制打下了良好基础。

(2)测定成分与功效结合,更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如含大黄的系列品种根据其功效确定测定成分。如分清五淋丸等大黄在方中起消炎作用,因此测定游离蒽醌含量;麻仁润肠丸、清宁丸等品种大黄在方中起泻下作用,因此测定结合蒽醌含量。麻仁丸在同一条件下测定总蒽醌和游离蒽醌含量,计算结合蒽醌的含量。使中药的质量控制更好地与药效相结合,更有针对性。

(3)制剂中测定活性成分注意与药材测定成分保持一致,从原料开始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如含何首乌或制何首乌制剂,血脂灵片等12个品种测定四羟基苯乙烯苷含量;含山茱萸的制剂六味地黄丸等17个品种测定马钱苷含量。对原专属性、重现性不强的测定方法如紫外分光光度法、重量法、容量法等修改为专属性、重现性更强的方法。如戊己丸原标准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连总生物碱含量,现改为HPLC测定盐酸小檗碱和芍药苷含量;黄氏响声丸原标准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贝母素乙的含量,现改为蒸发光散射HPLC分别测定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含量,使测定结果更加准确并与药材测定成分一致,以便于从原料到生产过程中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

(4)薄层色谱鉴别广泛使用,鉴别的专属性进一步提高,除对照品外还增加了大量对照药材。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成药标准新增薄层色谱鉴别1818项,新增对照品191种,新增对照药材151种,对照药材总数达到369种,通过对照品和对照药材双对照,大大增强了鉴别的信息量和专属性,使检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在建立薄层鉴别方法时,部分品种采用了一项鉴别多味药材的方法,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简便实用、提高效率的目的。如桂林西瓜霜同时鉴别青黛、大黄,脑得生胶囊同时鉴别三七、葛根,百合固金口服液同时鉴别白芍、玄参等。地黄等部分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中采用了生物自显影技术,使专属性鉴别和活性测定相结合,也为中成药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5)中药显微鉴别具有快速、简便、直观的特点,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药组织特征鉴别成熟实用的重要方法,对于中药复方制剂中多味药材的同时鉴别,具有其他方法无可替代的优势,新版药典更加重视该方法的应用,新增显微鉴别633项,原粉入药的品种只要具有专属性显微特征的均增加了显微鉴别,并首次在标准正文中对显微特征进行了归属标注,使该项方法在中药制剂标准中的应用更加规范。

(6)根据中药的特点,加强对投料药味质量的检查,如对规定使用天然牛黄或体外培育牛黄投料的用于急重症的制剂增加了猪去氧胆酸TLC检查及胆红素HPLC含量测定,可有效检测和控制用人工牛黄投料的情况,保证了投料准确。如安宫牛黄丸(散)等;对以制川乌、制草乌原粉入药的品种进行酯型生物碱或乌头碱的检查,木瓜丸等品种采用液相色谱法检查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限量,较原标准采用的薄层色谱法比较斑点色泽深浅的方法结果更加准确。上述方法将会广泛应用于中成药质量标准中。

(7)系列品种质量标准统一,中药系列品种具有相同处方、相同提取工艺、相同功效,因此,应制定相同的检测项目和含量限度,统一系列品种各剂型的质量要求,使标准更加科学、合理、严谨。如清开灵系列品种(口服液、普通片、泡腾片、硬胶囊、软胶囊等)制定处方中相关药味的专属性鉴别和胆酸、栀子苷、黄芩苷与总氮量的含量测定,使处方中各药味均得到控制。双黄连和地黄丸等系列品种也均制定多味药的鉴别和含量标准,使临床使用量大的常用品种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为今后研究制定多种剂型一个标准的系列品种标准模式打下了良好基础。

4.药品安全性得到进一步保障

(1)进一步加强对中药制剂中有害元素、有毒成分、有害物质的检测,提高标准的安全性控制水平。如生产工艺中使用大孔吸附树脂的复脉定胶囊、三七总皂苷等品种检查树脂残留物;含有较大量矿物药原粉的品种,如紫血散、黄连上清片等7个品种测定铅、镉、砷、汞、铜限量或检查重金属、砷盐;木瓜丸、二十五味珊瑚丸等以制川乌、制草乌原粉入药的32个品种进行乌头碱或酯型生物碱限量检查;六应丸等含雄黄品种检查三氧化二砷等。

(2)加强高风险中药注射液安全性控制,一部附录针对中药注射剂增加了异常毒性、降压物质、过敏反应、溶血与凝聚检查法以及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法等。新增品种注射用灯盏花素除控制其中药注射剂有关物质外还进行相关物质的杂质检查,其原料标准还进行溶剂残留物、大孔吸附树脂有机残留物、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检测等,提高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控制水平,降低质量风险。

(3)含有毒成分(有效成分)或化学药品种均建立含量测定并制定含量限度范围,保证其使用安全有效。如平消片(胶囊)测定马钱子中的士的宁含量,并制定严格的含量限度范围;消渇丸测定处方中的化学药格列本脲含量并检查其含量均匀度;维C银翘片对含有的对乙酰氨基酚等3种化学药均测定含量并按标示量规定含量限度。

(4)为了保证中药制剂的使用安全,按照现代制剂工艺水平和质量控制要求,一部制剂通则中对部分外用制剂的质量也加强了控制,除眼用制剂、鼻用制剂按无菌制剂管理外,凡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散剂、软膏剂、凝胶剂、搽剂、气雾剂等均应达到无菌要求;橡胶膏剂首次提出不得检出致病菌,口服酊剂增订了甲醇限量检查等。附录通则的修订将有力提升中药制剂的生产管理水平。

5.指纹图谱、特征图谱的应用 作为能够表征中药化学成分群整体性质,体现中药整体特征的中药指纹图谱分析技术,近10年来在中药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中有诸多的研究、运用和进展,方法日趋成熟,2010年版《中国药典》采用了指纹图谱和特征图谱检测技术,更好地控制中药整体质量的变化和均一程度,较全面地控制中药质量的稳定性和有效性,结合专属性鉴别和多指标成分定量分析,是全面控制中药质量的可行模式,符合中医学理论的整体观。色谱图中各色谱峰的顺序、面积、比例、相对保留时间可以表达某个品种特有的化学特征,对具体品种具有特异性,是综合的量化的质量控制方法。共收载指纹图谱6项,如桂枝茯苓胶囊、天舒胶囊、复方丹参滴丸、注射用双黄连、腰痛宁胶囊、诺迪康胶囊。同时本版药典还按照指纹图谱的方法和原理,建立HPLC特征图谱,采用对照药材及对照品作对照,通过适宜的方法分离绘制对照图谱,与供试品图谱进行比较,有效鉴别特定的药味,如乌灵胶囊、百令胶囊建立特征图谱可区别其他发酵菌粉,进一步提高了鉴别的专属性,丰富了中成药的鉴别手段。

6.标准更具有中药特色

(1)饮片标准数量大幅度增加,由2005年版《中国药典》的19个品种增加至438个品种822个饮片规格标准,基本覆盖了中医临床常用饮片目录。首次明确了中成药处方入药者均为“饮片”,处方中药味全部改用饮片名表述,如处方中“香附(醋制)”改为“醋香附”,“麦芽(炒)”改为“炒麦芽”等,系指应分别符合“醋香附”和“炒麦芽”的饮片标准,解决了长期以来配方和投料究竟是使用药材还是使用饮片的问题。从标准收载体例上明确了“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均为饮片的属性。使中医药理论在质量标准中得到进一步体现。

(2)进一步加强了对中药原料的质量控制,对处方中无标准的浸膏、提取物,均单独制定标准,列于正文后。2010年版药典除收载47个提取物标准,比2005年版《中国药典》增加了16个品种外,在有关品种标准正文后还附了38个提取物或浸膏标准。如复方夏天无片标准后附有夏天无总碱标准,益心酮片标准附有山楂叶提取物标准、茵栀黄口服液标准附有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及金银花提取物标准、珍黄胶囊(珍黄丸)标准附有黄芩浸膏粉标准等。从源头上控制中药原料质量。

(3)制法是中成药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成药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中药生产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应用和发展,兼顾不同生产企业在相同制法的前提下工艺条件存在的差异,2010年版药典对中成药制法进行了规范性表述,对工艺流程的主要步骤、重要技术参数、主要辅料的品种用量及制成量作出了规定,具体生产流程和详细工艺在起草说明中载明,将制法和生产工艺作适当区分。进一步明确了制成总量,除丸剂、散剂、锭剂、酒剂、膏药等部分传统剂型暂不规定制成总量外,其他各剂型的制成总量均规范为1000个制剂单位。

(4)随着对多来源中药材品种研究的不断深入,根据其基原、药效成分、功效的不同,部分多来源药材已在药典中分列为不同品种,如黄柏与关黄柏、金银花与山银花、葛根与粉葛等,在新版药典中成药处方中属于药典分列的药材均明确了品种,避免不同来源的药材继续混用,对不同剂型系列品种处方中的药材基原进行了统一。

7.注重绿色环保、经济实用 新版药典在标准研究制定过程中,尽量采用同一方法测定多个成分,简化检测方法,标准中不再使用苯等毒性大的试剂,减少有毒有害试剂的使用,达到绿色环保、经济实用的要求。如安宫牛黄丸(散)同时测定黄芩中黄芩苷和黄连中盐酸小檗碱含量,龙胆泻肝丸在同一条件下测定龙胆苦苷、栀子苷、黄芩苷3个成分的含量等;对含大黄的部分中成药品种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改进,原测定方法需用三氯甲烷、乙醚等大量有毒有害溶剂,污染环境,危害健康。现改为提取、水解同步进行,删除了三氯甲烷、乙醚等有机溶剂萃取、蒸干等步骤,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总之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药标准收载品种、项目数量大幅度增加,标准整体水平全面提高;根据中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相互协同作用的特点,加强了多药味多成分检测;逐步由单一指标性成分定性定量向活性、有效成分检测过渡,向多成分测定及整体质量控制模式转化,标准更加科学有效;加强了有害物质、有毒成分的检测,药品安全性得到进一步保障;采用了指纹图谱和特征图谱检测技术,更好地控制中药整体质量的变化和均一程度;进一步规范了处方制法,标准更具有中药特色;标准制定中注重绿色环保、经济实用。中药标准的制定在采用中药质量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现代质量控制理论和检验技术,加强质量控制,体现中药整体特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标志着药典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事物总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为进一步提高中成药质控标准,我们建议还需不断地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成果,加强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以更加科学的方法、指标和数据来阐明中药有效或有害成分在体内的行为和作用机制,将中药质量标准更好地与药效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中药安全性控制水平,进一步加强中成药系统性整体质量控制,建立符合中医药理论和中药特点的质量标准体系,使中药质量标准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使之更好地为公众用药安全有效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