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更换闭式胸腔引流瓶

更换闭式胸腔引流瓶

时间:2023-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胸腔闭式引流适应证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目前,临床上已采用一次性胸腔闭式引流装置,但水封闭式玻璃引流瓶则是胸腔闭式引流中最常用、最典型的一种。当肺部组织本身扩张及患者有效咳嗽时,利用呼吸时的压力差,将胸膜腔内的气体或液体引流到体外,从而达到治疗的作用。4.引流管、水封瓶及瓶内液体每24小时更换,并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患者的胸腔,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

【适应证】 胸腔闭式引流一般并无严格的量化指标,由于其操作简单,且便于连续观察及治疗,近年来指征已经放宽。胸腔闭式引流适应证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发性气胸:肺压缩>50%者。

2.外伤性血、气胸,初诊时应持积极态度,尤其对于外伤较重者,便于连续观察引流情况,及时处理。

3.大量胸腔积液或持续胸腔积液,需要彻底引流,便于诊断和治疗者。

4.脓胸早期彻底引流,有利于炎症消散和促进复张。

5.胸内手术后的引流。

【原理】 胸腔闭式引流是指将胸腔内的气体或液体引流到体外,且引流系统与大气压不相通。目前,临床上已采用一次性胸腔闭式引流装置,但水封闭式玻璃引流瓶则是胸腔闭式引流中最常用、最典型的一种。它主要是利用半坐卧位达到顺位引流及虹吸原理。当肺部组织本身扩张及患者有效咳嗽时,利用呼吸时的压力差,将胸膜腔内的气体或液体引流到体外,从而达到治疗的作用。

【用物简介】

1.消毒用品1套。

2.无齿血管钳2把。

3.治疗巾1块。

4.弯盘1个。

5.无菌一次性胸腔引流装置(或一次性胸腔闭式引流瓶)1套。一次性胸腔引流装置内含①胸腔导管:一端剪有侧孔;②水封瓶是2 000~3 000ml容量的广口瓶,瓶塞上接7~22cm长的玻璃管各1根。短玻璃管下端传出瓶塞为适,上端与外界相通,长玻璃管与100cm长的橡胶管连接,瓶内端浸入水面下3~4cm。水封闭式玻璃引流瓶一般可分为单瓶式、双瓶式及三瓶式引流瓶。装置虽不同,但原理基本相似(图3-15)。

图3-15 胸腔引流瓶装置图

A.单瓶;B.双瓶;C.三瓶

(1)单瓶式水封闭式玻璃引流瓶:包括一个无菌的内装500ml无菌水或无菌生理盐水的有容量刻度的密闭引流瓶、一紧密瓶塞,从瓶塞穿过长、短两根玻璃管,接引流管的长管的下端浸入瓶内液面下2~3cm,上端接引流管,短管上端与外界相通,下端则以刚穿过瓶塞为度。此瓶既作为收集瓶,又作为水封瓶,有其简洁的优点,但也存在不少的缺点。随着引流液的不断增加,浸入水下的玻璃管的高度也增加,从而导致气、液面下需克服的阻力增加(患者呼气时,要对抗玻璃管在液面下的压力,当引流量增加时,液面下的压力亦增加),必须通过矫正长管在液面下的长度,方能解决。此外,此种瓶不能连接负压引流装置,且无法准确观察引流情况。

(2)双瓶式水封闭式玻璃引流瓶:即由两个紧密的玻璃瓶组成。第1个瓶子收集引流液,开始是空的;第2个瓶子装有无菌水或无菌生理盐水,为水封瓶。第1个瓶子连接引流管,且有一个短的空气管与第2个瓶的长玻璃管相连接,第2个瓶子的长玻璃管下端浸入液面下2~3cm,产生水封瓶的作用。此种装置的优点是收集瓶与水封瓶以玻璃管相连接,从而能准确测量引流液的量,并能准确观察引流液的性状,同时水封瓶不受引流液的影响。

(3)三瓶式水封密闭玻璃引流瓶:在双瓶式水封密闭玻璃引流瓶的基础上,连接第3个瓶子,用于连接负压吸引装置。该种引流装置不仅可以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维持水封瓶内水封闭高度,同时可以控制负压吸引力,但由于该装置移动时较为麻烦且笨拙,使患者下床活动时比较困难,同时转移患者时困难,且易发生危险。

6.必要时备换药用物。

【步骤及要点】 见表3-9,图3-16。

表3-9 更换胸腔闭式引流瓶步骤及要点

(续 表)

图3-16 胸腔闭式引流术

A.一次性胸腔闭式引流(三腔)引流;B.引流管位置:排气从第2肋间锁骨中线,排液从腋中线第6~8肋间;C.带管引流的患者

【注意事项】

1.保持引流通畅,注意防止引流管折曲和受压,并定时捏挤引流管,防止管腔阻塞。要观察水柱的波动幅度,一般吸气时为8~10cmH2O,呼气时为3~5cmH2O,表示引流通畅。

2.病情平稳应采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及引流。每日协助患者起坐及更换体位、鼓励咳嗽及深呼吸、促进胸腔内气体和液体流出和肺复苏。

3.引流管连接的水封瓶,必须低于引流部位下60cm,切勿高过胸腔出口平面,以防液体逆流入胸腔。

4.引流管、水封瓶及瓶内液体每24小时更换,并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更换水封瓶时,必须用血管钳夹紧近心端,防止气体进入胸腔。

5.下床活动时,需将引流管钳闭,防止发生导管衔接处滑脱而导致气胸。

6.注意妥善固定,若胸腔导管自胸腔脱出,应立即捏紧引流口周围皮肤,使引流口创缘闭合,然后清洁、消毒处理后用凡士林纱布和厚纱布及胶布封闭皮肤切口,若导管连接处滑脱,应将近端胶管钳闭或捏紧,消毒后重新装置。

7.对胸腔负压吸引患者,注意气体排出的情况,若有故障应及时排除。如患者胸痛难忍,可能吸引负压过大所致,须减低压力。

8.如无气体和液体排出,肺复张良好,可试钳夹引流管,观察24~48h,无不良反应,可拔出引流管。如脓胸患者当脓液少于10ml可拔管。

9.拔管前先用碘酊、乙醇消毒管口周围皮肤,剪断缝线,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一手迅速拔管,另一手持已准备好的4层凡士林纱布,8层纱布盖在切口处,胶布固定,胸带包扎,以免空气进入胸腔。

10.拔管后注意患者呼吸音,有无渗血及漏气现象,鼓励患者深呼吸。

11.注意引流管的长度不可过长或过短(引流管长度约为100cm)。过长时易发生扭曲,增大死腔,影响通气,阻碍引流,引流管应固定在床缘(如用橡皮或胶布绕在引流管上,然后用别针穿过橡皮筋或胶布条,将之固定在床边),并且垂直降至引流瓶内,不能绕圈;引流管的长度不可过短,以便让患者翻身坐起时不会牵拉到胸管。患者每一次翻身或移动时都要查看胸管是否被牵拉或移位,同时,要注意引流管的位置是否恰当。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患者的胸腔,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

12.当水封管中水柱停止波动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及体征,必要时可行胸透和胸部拍摄X线片,以确定引流管是否被血块、脓块等堵塞,是否被胸带、敷料或缝线压迫扭曲。遇到以上情况时,可通过挤压、旋转等方法解除梗阻,并嘱患者咳嗽、深呼吸,如以上方法均不能恢复其波动,则应及时通知医师,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同时,也应保持空气通道通畅,以确保自胸膜腔内引流的气体逸出引流瓶,防止张力性气胸或纵隔移动的发生。

13.注意维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性。任何一处有空气进入胸膜腔都会产生正压而导致肺萎缩或纵隔移位,因此,为确保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引流瓶应用紧密的木塞封住,所有接头应连接紧密,妥善固定,防止脱落。引流瓶的水封管深度应在液面下2~3cm,并保持直立,胸壁胸管口周围用油纱包盖严密。自胸膜腔内引流出的气体进入引流瓶会产生气泡,间歇性气泡是正常的,如在呼气及吸气时均产生持续性气泡,则表示有空气渗入引流系统或胸膜腔,对于这种情况,应立即找出渗漏的地方予以修补;如引流系统无渗漏的地方,但却有快速的气泡时,表示发生了相当大的空气漏失(如气管胸膜瘘),应立即通知医师,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肺萎缩或纵隔偏移及皮下气肿。

14.记录引流量,定时更换引流瓶内液体。记录引流量是非常重要的,可使用标有刻度的引流瓶或在引流瓶上贴上标有刻度的标签,每格50ml,以便于观察。胸腔手术后第1个24h的引流量通常为200~500ml,术后第1个5h,要每小时记录一次引流量,以后每8小时或按需记录。同时,应注意观察引流物的性状,刚手术后引流液大体上为血性的,但数小时之后便不应如此,如数小时后引流液仍为鲜红色或血性引流液已经停止又再出现,应考虑患者胸腔内可能发生快速的出血,要立即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引流瓶内的液体要定时更换,最长不超过24h,在更换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及保持系统的密闭性,同时向患者解释更换程序及意义,取得患者的配合。

15.带管患者的活动。在使用胸腔闭式引流时,应鼓励患者深呼吸和咳嗽,这些活动除了能清除支气管分泌物外,尚能促进肺扩张与促使胸膜腔内的气体或液体排出。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时,要妥善携带好胸腔引流瓶,同时应保持引流瓶低于膝关节,并保持引流系统密闭性以及维持引流瓶的直立,长玻璃管浸入液面下2~3cm,此时不必夹管,对于持续使用负压吸引的患者,则只能在引流管长度范围之内活动。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及时报告医生。

16.预防感染。在正确的使用下,胸腔闭式引流可除去胸膜腔内的血性液体而预防胸膜腔的感染,因此,在处理引流系统及胸管插入部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更换引流瓶或其他连接管时应遵守无菌原则,持瓶拔出接头时,要用消毒纱布包裹,护理前应洗手,水封瓶内装无菌生理盐水。

17.拔除胸管。一般于手术后72h左右,肺复张良好,胸膜腔内无气体排出,胸腔引流液量在100ml/24h以下,(脓胸除外),水封管中液体波动很小或固定不动,听诊患侧呼吸音正常(肺叶切除术后例外),胸部X线检查,肺完全复张,胸膜腔内无积液和积气,可拔除胸导管。在拔除胸管时,患者可坐在床缘或躺在健侧,拔管时嘱患者先吸气,然后用力屏气,在屏气时迅速将胸管拔除,之后切口以油纱密封,防止漏气。拔管后要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伤口周围的组织有无皮下气肿等,如存在以上情况,应及时通知医师,采取有效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