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痴呆的防治现状

我国痴呆的防治现状

时间:2022-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目前痴呆的患病人数约占全世界痴呆患者的1/4。照料者带痴呆患者就诊的比例低,与痴呆知晓度和严重度相关。这些照料者报告就诊时的诊断显示痴呆漏诊率为73.1%,服药治疗者仅为21.3%,服胆碱酯酶抑制药治疗的比例仅为2%。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制订区域内痴呆的防治规划。利用政府职能建立痴呆的防治网络,该网络可依附于各地的精神疾病防治网和初级卫生保健网络。目前不主张对非痴呆的认知损害个体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药。

我国目前痴呆的患病人数约占全世界痴呆患者的1/4。但与我国痴呆患病率较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患者的就诊率非常低。据初步研究,患者即使去医院就诊,近半数(46%)的痴呆患者不在神经和精神科就诊,医师的神经心理检查的应用率低(15%),诊断符合率低(26.9%),反映我国医师对痴呆的认识不足。照料者带痴呆患者就诊的比例低,与痴呆知晓度和严重度相关。轻、中、重度痴呆的就诊比例1996-1997年分别为8.3%、13.5%和19.4%,1998-1999年分别为14.4%、25.6%和33.6%。这些照料者报告就诊时的诊断显示痴呆漏诊率为73.1%,服药治疗者仅为21.3%,服胆碱酯酶抑制药治疗的比例仅为2%。与其他疾病一样痴呆也必须早期治疗和干预。因此,唤起全社会对这一群体的重视,给予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已经是不容忽视的任务。

1.痴呆预防的概念 由于目前尚无治疗痴呆的理想方法,一旦患病,不但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也将给其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因此,预防痴呆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预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帮助人们建立和健全防病意识,提高对预防痴呆发病意义的认识,增强人们主动防范痴呆的能力,更主要的在于动员全社会力量,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途径,来防止和减少痴呆的发生。预防可以通过三个层次来实现:①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人们对痴呆的认识,减少危险因素,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痴呆的发生;②指导、帮助患有或可能患有痴呆的老年人积极就医,及时得到医疗帮助;③建立切实可行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并指导患者的生活照料者对痴呆患者进行科学的料理和看护,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预防的策略

(1)建立防治网络:痴呆的预防工作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政府重视是此项工作能够广泛、深入、持久开展的保证。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制订区域内痴呆的防治规划。利用政府职能建立痴呆的防治网络,该网络可依附于各地的精神疾病防治网和初级卫生保健网络。防治网络负责本地区防治规划和方案的实施、组织协调、检查评估、总结推广等工作。规划和兴建多元化的社会化养老机构。落实防治工作经费。

(2)全社会参与和社会保障:痴呆的防治工作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全社会参与和社会保障体系是痴呆防治工作的基础。因此,要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形成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社会团体参与和人人重视的良好氛围,并制定相关政策,使老年人在社会、工作、家庭、经济、安全等方面的权利得到保障,使痴呆患者能够得到基本的医疗帮助、良好的生活照料、足够的保护和尊严。尤其应重视对贫困的老年人及痴呆患者的政策支持。支持家庭和社区通过各种努力照料老年人和痴呆患者,支持志愿者和社会团体为老年人和痴呆患者提供的各种服务,减轻照料负担。

(3)专业人员指导:建立技术指导网络,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制订、业务技术指导、管理工作指导和家庭照料指导,是开展好痴呆防治工作的关键。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专业队伍和运行良好的技术指导网络必须做好如下工作。①在各级防治网络中要配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并有相应措施保证人员的相对固定。②对专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不同层次网络中的专业人员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指导能力。③区域内的省、市、县要有一所专业机构为技术指导中心,除承担治疗任务外,还要承担技术指导、人员培训、进修基地等任务。④落实专项经费。

(4)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传播痴呆防治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痴呆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广大群众,重点是中老年人群,通过各种途径(声像、网络、语言、文字、书画、图片、文艺等)的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痴呆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对痴呆的识别率,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能力,在必要时能够给予他人或得到他人的适当帮助,从而达到主动预防、早期发现、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开展健康教育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实际的目标、规划(计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同时注重方法上的全员性和双向性,即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全民性的健康教育,在对人群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制订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反馈群众的意见并及时修改实施方案;内容上的服务性和实用性,即确立为民服务的意识,考虑群众的接受能力,重实用,讲实效,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形式上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即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群众喜闻乐见,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3.预防的措施

(1)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目的在于消除病因,避免或减少致病因素的影响,防止痴呆的发生。一级预防是预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最积极、最主动的预防措施,但也是目前预防工作的薄弱环节,应予高度重视。

提高人群对预防疾病重大意义的认识,普及预防痴呆的相关知识,增强主动预防的能力。具体措施是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全民参与的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痴呆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进行疾病危险因素监测,掌握相关信息与动态。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增强抗病能力。具体措施是改善工作条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合理安排饮食,加强营养;科学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积极治疗躯体疾病,确保健康的身体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消除病因,避免或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保护易感人群。具体措施是寻找病因,消除危险因素;对易感人群如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阳性家族史者、有APOEε4等位基因者、受教育年限较短者、女性老年人、头部外伤史者、高血压者、高血脂者、脑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同型半胱氨酸者、糖尿病患者、有抑郁症病史者、长期过量饮酒者等进行重点保护;开展健康状况及疾病监测,及时进行医疗干预。

药物预防,目前没有哪种药物对痴呆的发生有肯定的预防作用。非甾体消炎药长期使用会引发胃肠道出血和肾损害,甚至会导致心血管毒性;超过400U的维生素E会增加老年人的死亡率;雌激素替代治疗仍需要进一步评估其收益和风险;银杏叶提取物是否有预防作用还在验证。目前不主张对非痴呆的认知损害个体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药。

(2)二级预防:即对痴呆早期的筛查,以便早发现、早就医、早诊断、早治疗。提高人群早期识别痴呆的能力。具体措施是指导特定人群的家庭成员、亲属、朋友、同事、邻居、居委会(村委会)干部、社区所在地民警等掌握痴呆的常见早期症状,讲解痴呆的预防知识,指导特定人群定期进行精神状态及智能状况的自我评定,力争做到痴呆的早期发现。及时送可疑患者就医,争取早诊断,早期得到医疗帮助。具体措施是定期对特定人群进行智能状况调查和相关的检查,对发现的可疑患者要做好其本人和家属的工作,就近及时到专科医疗机构进行检查,早期明确诊断接受系统的治疗;定期进行家庭访问,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和健康指导。

(3)三级预防:即对痴呆的临床管理和生活照料,目的是使患者得到系统的治疗和照料指导,提高生活质量。

进行积极的系统治疗,阻止或减缓病情进展。具体措施是提供较好的医疗条件和休养环境,进行科学、合理、及时的治疗;患者及家属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增强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疗效;医护人员要做好健康教育、医护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减轻患者和家属的精神负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尽力保持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获得最大可能的个人满足和尊严。具体措施是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尽量做到活动行走无障碍,标识醒目易辨认,器物简单不易碎,环境卫生又安全,使患者能够进行更多的自由活动;多与患者进行语言、情感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使其体会到亲人的关爱;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及感兴趣的事情,这有利于增加患者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减缓病情的进展。

改善患者一般状况,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具体措施是积极预防、治疗躯体并发症;合理安排生活,科学饮食,保证营养,适当锻炼,注意休息;预防外伤,防止走失。

增强照料者的照料能力,提高照料水平。具体措施是对在家庭中或在社区养老、托老等机构中的患者照料者及为其提供各种服务的人员进行照料、护理、治疗、康复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开展家庭教育,传授相关知识及应对患者异常行为的技巧。对照料者提供情感支持,改善照料者本身的心身健康状况。

做好管理工作,提高预防工作的质量。具体措施是加强对专科医院、养老或托老机构的管理,减轻家庭和照料者的负担;加强对有关医疗文献、康复资料、个人资料等的管理,进行综合分析和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定期对在家庭中康复的患者的情况进行检查,及时修订治疗和康复计划。

(4)危险因素监测:进行疾病和危险因素监测是制订预防方案的依据。主要方法是定期进行痴呆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经常性的对高危人群认知状况和功能水平进行追踪调查,旨在掌握痴呆的发病率、患病率、分布特点、危险因素、残疾情况、治疗及康复情况等相关特征和资料,为预防、治疗、康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要在三级预防的全过程进行疾病和危险因素监测。由于受人员、环境、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开展此项工作难度较大,因此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4.预防效果的评估 通过预防效果的评估,可以了解预防工作的现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进一步完善预防规划和实施方案,使预防工作更加切合实际,提高工作水平。评估工作要遵守如下原则:①评估计划要纳入预防规划和实施方案;②选择的评估工具和评估指标要合适且为同行所公认;③坚持实事求是,要科学、严肃、认真地进行评估。评估的常用方法有抽样调查,实地考察,资料分析,典型剖析等。评估的主要内容:①重视程度和工作的覆盖面,包括领导组织和预防网络的建立、人员培训、资金情况、参与率、覆盖率等;②预防工作的质量,包括计划的落实情况、检查情况、工作人员的素质及业务能力(医患关系、服务对象的评价、工作职责的落实、业务知识、对病人的了解等)、资料管理等;③预防效果,包括对痴呆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对痴呆的识别率、就诊率、治疗情况、照料情况、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死因分析、危险因素的监测情况、医药费用、家属或照料者负担等。

在我国,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问题一直受到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视。无论是民政部门创办和建立的养老院、福利院,还是医疗卫生机构中的老年科和老年精神科,近年都有了相当快的发展。在许多地方,还在社区中开展“托老”服务或“居家养老服务。国家和地方科委、卫生部在“九五”和“十五”计划中,都专门立题立项对痴呆的基础和临床进行研究。但总体而言,社会大众对痴呆及其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还很低,痴呆患者的治疗率也很低,专业队伍和防治设施还跟不上需求的发展。调查显示,在我国每10万老年人口中,老年精神科医师仅有0.3人,可供使用的老年精神科床位不到3张,而住院患者中40%是痴呆患者。可见痴呆的防治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