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病在上,取之下”的应用

“病在上,取之下”的应用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身经通考》指出:“手阳明大肠与足阳明胃相通,手太阳小肠与足太阳膀胱相通,手少阳三焦与足少阳胆相通。所以胃有病而大肠亦病,胆有病而三焦亦病,小肠有病而膀胱亦病,是同经同气之相感也。”此次痛势严重,持续1个月,放射至臂部,拇、示、中三指发麻。患者连称舒服,经针刺6次疼痛消失。病属网球肘,介于少阳、阳明二经之间。以同名经上病下取法,用对应穴足少阳经阳陵泉、足阳明经犊鼻穴。

“病在上,取之下”即头面部及上肢的疾患可以取下肢的穴位以治之。

经络理论专著中,详细地记载了手足同名经的上下贯通,两侧同名经的左右交会。经脉之间的联系,除表里关系外,大多符合“同气相求”的原则。《身经通考》指出:“手阳明大肠与足阳明胃相通,手太阳小肠与足太阳膀胱相通,手少阳三焦与足少阳胆相通。所以胃有病而大肠亦病,胆有病而三焦亦病,小肠有病而膀胱亦病,是同经同气之相感也。”故手足同名经在疾病传变和治疗作用上是互相关联的。

笔者在临床上观察到,以疼痛为主的疾病,往往局部取穴不能减轻症状,而在相应的远隔部位取穴,可以使症状减轻。除头面部疼痛可循经远道取穴外,上肢疼痛也可用同名经对应取穴的方法。例如:疼痛在肩关节部位,往往在足踝关节同名经部位或穴位处有压痛点;疼痛在肘关节部位,往往在膝关节同名经部位或穴位处有压痛点;疼痛在腕关节部,往往在髋关节同名经部位或穴位处有压痛点,而针刺这些痛点或穴位,往往上部疼痛会明显减轻乃至消失。

案1 王某,女,43岁。农民。

右肩关节疼痛2星期左右。提重扭痛为因,于肩关节内侧有自发痛,压痛拒按,抬举自觉筋脉牵制。痛处属手太阴经,取同侧足太阴经三阴交穴。提插、捻转以得气为度,留针10~15分钟,加强手法1次,再留针10~15分钟,肩部疼痛明显减轻。筋脉尚感牵制,据筋会阳陵的理论,取同侧阳陵泉,手法如上。患者疼痛基本消失,抬举轻松。针治3次痊愈(有些病在取同侧阳陵泉效不显时,可取对侧阳陵泉有效)。

案2 邵某,男,55岁。工人。

左肩胛部及左背脊旁自觉疼痛,压痛拒按(在天宗、秉风、风门、肺俞穴处),症将经年。平时经常肩负或手提重物,当时疼痛,过一二日即减轻。此次痛势严重,持续1个月,放射至臂部,拇、示、中三指发麻。痛处属太阳经,以同名经下取法,刺穴申脉、金门。下针不到1分钟,麻木三指即感灼热,如入温水中,发麻渐渐减退,同时左肩胛及背部疼痛明显减轻。患者连称舒服,经针刺6次疼痛消失。

案3 邱某,男,42岁。工人。

右肘关节肱骨外上髁部(桡侧)疼痛,已3个多月,屈伸功能受制,持重疼痛更剧,痛处拒按。病属网球肘,介于少阳、阳明二经之间。以同名经上病下取法,用对应穴足少阳经阳陵泉、足阳明经犊鼻穴。提插、捻转以得气为度,留针20~30分钟,每间隔10分钟捻转1次。起针后,疼痛明显减轻,屈伸功能改善。

案4 王某,男,45岁。干部。

后顶疼痛连及枕骨部,疼痛如劈,眩晕冒热,恶心欲吐,症经旬余。曾他院服止痛片将旬无效。脉弦、苔薄质绛。根据疼痛部位,是足太阳膀胱经所属,其冒热、恶心、脉弦、舌质绛等症状为肝胆火旺。以本经上病下取法,用束骨、京骨双侧穴位,再取行间双侧穴以平肝泄热。进针得气后,留针20分钟,头痛明显减轻,各症状相继消失。治疗2次痊愈。随访未再复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